下一代骨科医生必须具备什么能力?从骨科30年说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8 23:30 1

摘要:全球骨科大会将于4月24日在北京召开大会聚焦医工交叉与骨科创新,关注新技术在临床中的落地路径。“骨未来”特别在会前采访了大会主持人苏楠大夫。苏大夫工作于北京友谊医院,在骨科临床一线多年、长期关注技术演进与实际应用差异,分析背后的现象,也给思宇矩阵多次供稿。苏大

全球骨科大会将于4月24日在北京召开大会聚焦医工交叉与骨科创新,关注新技术在临床中的落地路径。“骨未来”特别在会前采访了大会主持人苏楠大夫。苏大夫工作于北京友谊医院,在骨科临床一线多年、长期关注技术演进与实际应用差异,分析背后的现象,也给思宇矩阵多次供稿。苏大夫聊了很多,骨未来将会形成系列文章刊登,也欢迎大家到大会现场认识苏大夫。(大会议程和报名方式附后)

本文将骨科技术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并由此剖析当前骨科面临的技术挑战与医生成长瓶颈。

# 三十年,骨科技术的“三个时代”

“你看骨科从2000年前后到现在,差不多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苏楠说。

第一阶段:生物力学时代(~2010年)

20多年前,骨科的发展关键词是稳定性。如何让内固定把持力更高?如何提升术后骨的结构强度?如何更好的重建术后骨的力学强度?那是一个以“钉子”和“力学结构”为主角的年代。各种螺钉系统、内固定器材不断迭代,国产螺钉厂商也在这一时期迅速成长。

“当时我们做的手术都很‘硬核’,切口大、钉得稳,术后恢复虽慢,但目标清晰:内固定提供足够的稳定性让骨头长上。”

第二阶段:微创与精准时代(2010现在)

近十年,骨科进入微创+个体化治疗时代。

人们越来越关注“术后恢复”“软组织保护”“患者体验”,传统的大切口手术被逐渐替代,内镜、通道、导航等技术进入临床。

“创口变小了,患者恢复快了。但微创和传统生物力学的理念,并不是完全兼容。”苏楠提到,“有时候短期效果很好,但长期稳定性还没被充分验证。”

第三阶段:微创生物力学融合时代(即将到来)

未来十年,苏楠预测将是融合之路——既要精准微创,也要结构稳定。这意味着:医生既要理解术式的操作,也要理解材料、结构、甚至算法背后的逻辑。

“我们要做的是:在最小的创伤下,实现最大的稳定。”

# 技术在变,医生也要变

但问题也来了:今天的临床医生,有足够的工程知识储备去理解这些新材料、新术式吗?

苏楠坦言,中国临床医生的培养模式和大学教育与国外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国外医生是在本科阶段先进行理工类教育,再就读于医科院校,进行医学培养,而国内医生大部分本科阶段都是以医学教育为主,理工类教育只是辅助,这就造成了国内医生大部分数理化基础知识薄弱的弊端,而在日后的工作中,医生也往往更重视诊疗技术的学习,而缺乏工程技术相关学习。

这就造成很多医生手术做到很好,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螺钉、假体设计理解不够深刻,也缺乏对现有术式、器械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的“设计端”与“使用端”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明明是为了医生设计的技术,医生却越来越“用不起来”——这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生态系统的问题。

要解决“好技术落不地”的问题,医生需要什么?

苏楠的回答只有两个字:跨界。

“医生不能只等公司讲解,也不能只靠自己摸索。要成长,就得走进工程师的世界,了解他们是怎么思考手术、思考结构、思考数据的。”

过去,医生是“使用者”,工程师是“开发者”,二者之间靠厂商、教材、会议来连接。但现在,技术变化太快、结构太复杂、路径太多元,仅靠“说明书”或者“观摩学习”,已经远远不够了。

苏楠直言:“医生不懂工程,就很容易高估技术的能力,也容易误判它的边界。”比如某些材料看起来很先进,但对手术过程并没有实质优化;某些器械设计巧妙,但一推广到临床就卡在了“术中无法精准操作”这个细节里。

这时候,医生不仅要知道“怎么做”,更要明白“为什么这么做”。理解材料、掌握力学、认识设计思路,将成为骨科医生成长的新基础能力。

而工程师也需要理解医生的真实语境:

一个术式多增加三分钟,可能就会被一线医生放弃;

一个钉子的角度稍有不便,可能术中就难以精准下手;

一个材料再先进,如果与现有术式不兼容,就不会被采用。

医工交叉,不是“工程师懂点医学”,也不是“医生拿起CAD”,而是让双方真正参与到彼此的语言体系中,在产品还没成型前、术式还没固化前,就开始深度协作。

这也正是“全球骨科大会”设立医工交叉主题的初衷。“骨未来”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医生、工程师、企业与高校,有机会面对面把问题讲清楚,把需求说出来,把技术真正“落地”成临床可用的方案。

在苏楠看来,这不是一种“趋势”,而是下一代医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 让交流发生

苏楠提到,他近年来更愿意参加医工交叉的会议,“我不是去社交,我是想听点新的、学点真的。”他对这次担任主持人也充满期待:

“我希望能借这个会,把真正愿意思考、愿意交流、愿意推动技术落地的医生聚在一起,重新把学习和成长的氛围找回来。”

骨未来也相信,这样的会场,值得你来一趟。

附上会议主要内容和报名方式

首届全球骨科大会

Global Orthopedics Conference2025

一、活动时间: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二、活动地点:北京市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海淀桥西北角)

三、举办单位:骨未来|智汇骨 | 思宇MedTech;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启迪之星

四、会议规模:现场参会嘉宾500人

五、大会议程

9:00 - 9:10 致辞环节

9:10 - 9:15 2025全球骨科创新年度白皮书发布

9:15 - 9:20 全球骨科器械创新大奖颁布

(9:20-9:25,待定环节:骨科器械数据发布)

9:25 - 9:40 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环境与政策介绍

9:40 - 9:55 北京市医保局分享

9:55 - 10:10 海淀区生物医药产业环境与政策介绍

主题分享(顺序可能会调整)

《机器人给骨折治疗带来的改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 副院长

吴新宝

《植入方式与植入物的互动:解析型关节置换术的建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 矫形骨科(骨与关节疾病诊疗中心)主任

周一新

《3D打印技术与骨科应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创伤骨科主任医师、医学工程处处长

田耘

《基于磁力驱动技术的三类有源骨科植入器械的研发及应用展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 小儿骨科副主任医师

鲁明

《题目待定》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教授、主任医师

赵宇

《医工交叉创新实践经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罗森博特CEO

王豫

题目待定

芮碧宇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

题目待定

刘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

《创新引领 · 智启未来:大模型深度赋能的新一代智能诊疗机器人技术》

歌锐科技 高级副总裁兼产品创新总经理

刘建勋

《揭秘首款可降解镁合金接骨螺钉的创新故事》

英诺科 CEO

时晨

《题目待定》

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逸凌

《从铸模到智造:机器人驱动3D打印假体精准生长》

史赛克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市场经理姜升立

《题目待定》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赵旻暐

《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未来发展之我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主任医师

苏楠

《骨科医疗器械创新性研究的总体思路》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动物实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通和立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英俊

《专利视角下的医疗器械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张金芝

《个性化口腔植入物的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王超

更多嘉宾邀约中

尚有少量展位,

来源:护士网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