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政权的覆灭——烂泥扶不上墙,南明君臣沉迷享乐,意图偏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8 15:50 1

摘要:弘光帝整日沉溺于梨园子弟之间,饮酒作乐,专注于舞台与闺房中的“技艺”交流;而马士英则仍陶醉于此前击败左良玉时的运筹帷幄之中。在他们眼中,长江不仅是天然的地理屏障,更是支撑其醉生梦死生活的心理依靠。他们沉浸在这种自欺欺人的状态里,以为凭借长江天险,或许能成为南明

公元1645年4月25日,扬州城陷,史可法不屈遇害。

扬州陷落,按常人思维,南京城中的弘光帝与马士英理应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焦虑不安。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弘光帝整日沉溺于梨园子弟之间,饮酒作乐,专注于舞台与闺房中的“技艺”交流;而马士英则仍陶醉于此前击败左良玉时的运筹帷幄之中。在他们眼中,长江不仅是天然的地理屏障,更是支撑其醉生梦死生活的心理依靠。他们沉浸在这种自欺欺人的状态里,以为凭借长江天险,或许能成为南明逆转局势、转危为安的关键。

回顾历史,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三万之师击退曹操数十万大军;淝水之战中八千东晋勇士大破苻坚百万之众。但弘光朝廷显然误解了这些历史先例。他们的天真想法,既是对历史的错误解读,也是对自身政权本质的严重误判。

与三国时期的孙氏政权或东晋时期的司马氏政权相比,弘光小朝廷缺乏同仇敌忾的精神。朝堂之上正气全无,君臣沉迷于声色犬马,毫无振兴大明的志向与能力。这样的政权,又如何能够承担起中兴的历史重任?

弘光帝即位后,沉迷于声色犬马,对国事漠不关心。他耗费巨资在南京修建兴宁宫和慈禧殿,继位不过数月便大兴土木。平时除了享乐,他还派宦官外出挑选美女入宫,甚至让人捕捉大量麻雀和癞蛤蟆,提取雀脑与蟾酥制作春药。他还在宫中玩斗蛐蛐,因此被戏称为“蛤蟆天子”或“蟋蟀皇帝”。

当时有个道士袁本盈献上一个复杂难制的春药方,弘光服用后更加荒淫无度,导致许多幼年宫女深受其害。

若有人劝谏,弘光便会以一句“天下有老马(马士英)在,我又何虑!”来搪塞。马士英庸碌无能,只知结党营私、卖官鬻爵,与阮大铖狼狈为奸,盘剥江南百姓。

当时有人在长安门贴出一副对联讽刺他们:“弘主沉醉未醒,全凭马上胡诌;羽公凯歌以休,且听阮中曲变。”君臣如此,即使江南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最终也落得士气低落、人心涣散的下场。

面对强敌压境,弘光朝廷却忙于一系列令人费解的政事:追封建文帝为“惠宗让皇帝”、景泰帝为“代宗景皇帝”,以及弘光帝的父亲福王为“恭皇帝”;收集在北京殉难的大臣名单并追授谥号;起用阉党杨维垣,并为被列入“逆案”的阉党平反;大规模铸造“弘光通宝”……

在国家危如累卵之际,这些无关紧要的虚务显得格外荒唐。正所谓“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下”,如此作为,不亡国又待何时?

四月二十六日,扬州失守。三天后,马士英才召集大臣商议防御之策。

然而,在殿上,因意见不合,马士英与姚思孝等人竟大打出手,场面一片混乱——大臣们互相拳脚相加,好不热闹。

一向对国事漠不关心的弘光帝突然高声喝止:“住手!”众臣顿时肃然,以为终于等到了皇帝发表重要意见的时刻。

谁知弘光帝脱口而出的却是:“大婚要紧,争吵什么!”这一突如其来的表态,令满朝文武大跌眼镜。

于是,马士英等人加紧为弘光帝甄选秀女,近二百人参与选拔,最终选出三人送入宫中。而这三人中,甚至包括阮大铖的亲侄女——这无疑是阮大铖借机安插的“私货”。

皇帝日理万机,太监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宫里到处都在寻找猫眼石、祖母绿和优质珍珠,据说皇后一顶礼冠的花费就高达四万多两白银,短短几天内,小朝廷为了采办这些奢侈品竟花掉了数百万两白银。

五月初九的夜晚,江面上大雾弥漫。清军在瓜洲一带巧妙布阵,将无数临时拼凑的门板、桌椅和土排投入江中,上面点燃蜡烛,随后又放响号炮。明军误以为这是清军渡江的先头部队,于是慌乱之中浪费了大量弹药进行反击。

当时负责京口(今江苏丹徒)江防的是明将郑鸿逵,而那天恰好是他的生日。他不仅没有做好防御准备,反而张灯结彩地大摆宴席庆祝。

次日清晨,清军中的明朝降将张天禄带领数百先锋部队乘虚而入,成功登岸,并在高岗处敲锣打鼓、吹号示威。还没见到清军的影子,郑鸿逵就已经被吓得魂飞魄散,毫无抵抗之意便率先逃跑。

主将临阵脱逃,导致麾下几万大军瞬间溃散。镇江很快失守,这相当于打开了南明王朝的大门,清军主力得以顺利渡过长江。

此时,弘光帝还在宫中,当他得知清军已经成功渡江的消息后,所做的第一件事竟是下令让宫中刚刚侍寝不久的三位淑女返回娘家。之后,他才召见被称为“诸葛亮”的马士英商讨对策。

然而,马士英的表现却与往日截然不同,完全没有了以往的自信与从容。他只是唉声叹气地坐了半天,最后在纸上写了一个字便匆匆告退。弘光帝拿起那张纸一看,不禁又气又笑——纸上赫然写着一个大大的“逃”字。

弘光帝在这一刻表现得出奇镇定。从正午到夜晚,他与宫中大小太监一同饮酒作乐,毫无忧虑地欣赏着梨园戏曲,对国家大事却全无安排。

深夜三更时分,酒醒后的弘光帝突然命令备马,悄悄打开聚宝门,连夜逃往当涂(太平府)。然而当地官员怀疑他是冒充者,拒绝开门接纳。无奈之下,他只好带领随从前往芜湖,投奔黄得功寻求庇护

当黄得功见到这位身着青衣、头戴小帽的皇帝时,不禁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料到南京这座坚固的城池竟然会被轻易放弃。

黄得功含泪说道:“陛下若坚守京城,我们尚可尽力而为。如今到了这般境地,大势已去啊!”

然而,弘光帝此刻却显得格外懂得礼贤下士。他亲自斟了三杯御酒递给黄得功,语气诚恳又带着几分哀求:“唯有仰仗将军神威。”

黄得功深受感动,将酒杯掷于地上,跪拜高呼:“若不能竭尽全力报效陛下,我便如同这杯酒一般!”随即,他不顾自己在铜陵与左军激战时被打断的右臂,立即督促手下八位总兵级别的将领准备迎战清军。

尽管黄得功忠心耿耿,但他的部下却士气全无。其中,马得功、田雄等将领早已暗中与清军达成投降协议。

清军自然不会放过良机,刚投降的刘良佐主动请缨担任向导,率领精锐部队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芜湖。

刘良佐与黄得功昔日交情颇深,两军对垒时,他亲自于马上招降。

黄得功怒目圆睁,破口大骂刘良佐背叛君国。

说话间,黄得功部下中军将领田雄暗箭突袭,正中黄得功咽喉。自知无力回天,黄得功仰天长啸,拔刀自刎。其麾下明军相继放下武器投降。

弘光帝察觉不妙,迅速躲入小船,企图混在乱局中逃脱。

田雄射杀黄得功后,策马奔至江边,背起弘光帝就走。另一叛将马得功随后跟上,双手牢牢抓住弘光帝双脚。

弘光帝泪流满面,哭喊着恳求二人放他一条生路。

然而田雄背着体重三百多斤的弘光帝健步如飞,毫不费力,还笑道:"陛下,您可是我们的晋身之阶,怎可放您离去!"

弘光帝拼命挣扎,情急之下抱住田雄的头,用尽全力咬他的脖子。

正在清理战场的清军将士目睹这一幕,无不惊愕。只见一名身穿明军总兵服饰的魁梧黑汉,背着一个肥胖的男子大步走来,一边笑一边摇头。

那肥胖男子嚎啕大哭,张嘴不停啃咬黑汉的耳朵和脖子,鲜血染红了衣襟...

刘良佐不敢耽搁,当即押送弘光帝,并向豫亲王多铎呈递奏表:"敬献皇帝一名。"如此尊贵的"皇帝",在他们眼中不过是随手可得的"一名"罢了。

在南明弘光政权的末日景象中,这位短命的皇帝展现了令人唏嘘的一面。被俘后的弘光帝既没有表现出亡国之君应有的悲愤,也没有丝毫悔意,反而询问马士英的下落,似乎仍沉溺于昔日权臣环绕的幻梦中。

押解途中,尽管表面上享有美酒佳肴的待遇,但实际上不过是一场戏弄。

清军用竹筒束缚他的双臂,让他连基本的进食都无法自主,而所谓的“贵妃”陪伴更是讽刺,她们不仅沦为喂食的工具,更遭受了无情的凌辱,最终客死他乡。

第二年(646年)四月九日,有消息传至摄政王多尔衮处,称原明朝的衡王、荆王等人在京图谋起兵反清。同年五月,弘光帝朱由崧与潞王朱常淓、荆王朱慈煃、德王朱由栎、衡王朱由棷以及所谓的“太子”王之明等十七人,在菜市口被处以极刑(另有说法称朱由崧是被弓弦勒死)。时年仅四十岁。

事后,朱由崧的王妃黄氏之弟黄盐梅出资购置棺木,将其遗体运回,并与黄妃合葬于河南孟津县东山头村。

弘光帝的结局反映了南明小朝廷的荒诞与腐败。在他被处决的同时,南京城内上演了一场闹剧——乱民将狱中的“伪太子”拥立为帝,用戏服充当龙袍。这一幕既是对南明统治阶层的嘲讽,也预示着那个风雨飘摇时代的彻底落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叹息与深思。

在南明政权风雨飘摇之际,时任南京守备的赵之龙展现了其“果断”一面。他迅速平定所谓“伪太子”事件,逮捕并处决了相关人员,随后与钱谦益、王铎等高官一同献城投降,向清军敞开南京的大门。

相比之下,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却表现出更为坚定的气节。得知清军入城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上吊自杀,以残缺之躯捍卫国家尊严,为明朝尽忠殉国。

更令人感慨的是,一位常年在秦淮河百川桥下乞讨的贫苦乞儿,在听闻国破家亡的消息后,愤然提笔写下诗篇:

“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

写毕,毅然投河自尽,用生命诠释了对故国的忠诚。

然而,那些本应肩负保卫国家重任的数百名南明文臣武将,却在大是大非面前集体失守。

洪武门洞开之时,赵之龙率领众多勋贵——保国公朱国弼、隆平侯张拱日、临淮侯李祖述等人垂首迎降;文臣方面,除了王铎、钱谦益外,还包括大学士蔡奕琛、侍郎朱之臣、梁云构、都御史李乔等高官纷纷跪拜归顺。至于翰林院、詹事府、六科给事中、御史台及各部寺官员,更是数不胜数地选择投降。

这一历史场景,鲜明地揭示了气节与身份地位并不必然相关。一个太监和一名乞丐,反而成为了那个时代真正坚守信仰与道德底线的象征。

赵之龙在投降前,负责为“大清”管理户部并封锁库房。进士出身的户部郎中刘成治愤怒地用拳头击打赵之龙。

当听到众臣纷纷投降的消息后,刘成治感慨道:“国家培养士人三百年,难道就没有一个忠义之士来报效大明朝廷吗?”

于是,他拿起笔在墙上题诗:

“钟山之气,赫赫洋洋;归于帝侧,保此冠裳。”

随后,刘成治将笔掷在地上,自缢殉国。

钱谦益在明末和弘光朝时被称为“清流”,是东林党的领袖。然而,在南京城献降之时,他立刻加入了投降队伍。他的爱妾曾劝他自杀殉国,并激他说服了他去湖中自沉。

但当湖水刚刚浸湿他的鞋袜时,钱谦益就转身往岸上走,嘴里还嘟囔着:“湖水太冷,不好死,等等再说···”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撰写文书,以赵之龙的名义向四方发出檄文,命令各地投降:

自辽、金、元以来,从沙漠入主中原者,虽是以有道取代无道,却无不因弃好而引发战乱,以问罪为名发动战争。可曾有过像大清这样以讨贼兴师、以救援奋义驱逐我们中国不共戴天之贼、为先帝报仇雪恨、雪耻除凶,高出千古的?有谁像大清这样肃清京阙、修治山陵,安抚先帝地下英魂、臣子狱中哀痛的?

有谁像大清这样保护我们历代陵寝、修复十庙宗祧,优恤诸藩、安定残黎、提拔遗臣、恢复旧政,恩深谊崇、义尽仁至?起初权奸当国,大权旁落,先是派遣魏公翰却没有奉命、继而派遣陈洪范却未回报;然后才兴师问罪,仍然屯兵不进,在淮、泗之间徘徊等待使者到来。自古以来没有像大清这样以仁礼雍容揖让的。借助诚信佑顺,天意与人心所归。渡过大江而风伯显灵,进入金陵而天日开朗。千军万马寂静无声,白发老人和黄发孩童聚集在朝市。

三代之师,于此可见。靖南失败的教训,谁还能组织一支部队?故主被挟持归来,更加推崇三恪之礼。凡是我方的藩镇督抚,谁不是忠臣?谁不是孝子?识得天命所归,知道大事已去;投诚归命,保全亿万生灵。这是仁人志士的行为,大丈夫以此自决。希望三思而后行!若不相信我言,犹如皎日。

钱谦益的文采确实堪称大家,行文流畅且气势磅礴。通过几个巧妙的排比问句,便将“大清”的丰功伟绩描绘得栩栩如生、铿锵有力。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般卓越的才情最终沦为讨好异族新政权的工具。

相比之下,马士英父子的表现则显得格外鲜明。尽管他们在掌权期间因贪腐误国而声名狼藉,但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却展现出非凡的担当与忠诚。

马士英之子马銮为保护弘光帝英勇牺牲于乱军之中;而马士英本人则率领数百名贵州士兵,护卫弘光帝嫡母邹太后安全撤离至浙江,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抵达杭州。

当时,潞王朱常汸以及地方官员纷纷前来拜见太后。起初,众人寄希望于黄得功能够力挽狂澜,可惜事与愿违——黄得功不幸战死沙场,弘光帝亦遭清军俘虏。

在此紧急关头,马士英联合杭州驻军拥立潞王朱常汸为“监国”(即代理皇帝)。然而,这位一向以贤德著称的潞王,在面对群臣朝拜时却涕泪横流,内心充满恐惧,唯恐因登基称帝而招致杀身之祸。

为了稳定局势,马士英决定派遣曾为清军充当过间谍的陈洪范再次出使清营,试图重启和谈。然而,此时的南明早已失去了任何谈判的筹码,所谓的“讲和”不过是徒劳无功的幻想罢了。

陈洪范抵达清营后,将明朝在杭州的情报全盘托出,并主动请缨返回杭州,成功劝降了潞王。马士英察觉形势危急,匆忙逃离。

随后,杭州城内的潞王朱常汸剃发易服,身着白色服饰,打开城门跪迎清军,带领众官员投降。原本驻守的万余名明军精锐得知消息后四散奔逃,其中部分人后来加入反清行列。

杭州的投降产生了连锁反应,导致湖州、嘉兴、绍兴、宁波等地相继不战而降,江南大部分地区落入清军之手。

潞王朱常汸被押解至北京,每日卑躬屈膝以求自保,但仅存活一年左右,便被清廷以谋反罪处死。若他当时选择坚守杭州或转战江南各地抗清,南明或许仍有转机。

马士英虽屡次失败却依然坚持抗清,之后投奔鲁王,但因声名狼藉遭到拒绝。意识到局势严重性后的马士英仍不懈努力,联合明将方国安等人试图夺回杭州,但在水战中惨败,大量明军士兵溺亡。

即便如此,马士英依旧尝试带领残兵前往福建,却被唐王(隆武帝)拒之门外。最终,在绝望之中,马士英躲进台州的一座荒寺削发为僧。然而,他最终还是被家仆告发,清军迅速出兵将其逮捕,并在延平城闹市处决,死后还被剥皮示众。

马士英这一生虽争议颇多,但他的结局却异常壮烈,堪称大明忠魂。

南京城破之时,选择自杀殉国的,除了太监韩赞周外,仅有十二人。这十二人中,高级官员仅刑部尚书高倬一人,其余皆为中下级官员和读书人。难怪当时有人感叹:"国家太平时,公卿大臣享尽尊荣;国难当头时,却是儒生小臣挺身而出!"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弘光朝礼部主事黄端伯。当听到赵之龙、钱谦益等人献门投降时,黄端伯在城门上写下大字:"大明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不降!"

豫亲王多铎听闻后颇为好奇,派人前去"邀请",但黄端伯坚卧不起。清兵将其强行带到多铎面前,喝令下跪,他却始终不肯屈服。

多铎质问:"你认为弘光帝是何等人物,值得你为他赴死?"

黄端伯答道:"皇帝圣明!"再无多言。

多铎又问:"那马士英呢?"

黄端伯答:"马士英乃忠臣!"

多铎不解:"马士英分明是奸臣,怎可称为忠臣?"

黄端伯正色道:"马士英宁死不降,护送太后至浙江,当然是忠臣。反观那些剃发易服之人,才是真正的不忠不孝!"

多铎点头称许,又问:"素闻黄先生耿直孤介,能否在大清为官?"

黄端伯断然拒绝。

多铎不由赞叹:"南京硬汉,唯见此人!"一席话,说得一旁的降臣赵之龙等人面红耳赤。

被押解月余,黄端伯始终拒不投降。最终,多铎下令处斩。

押解至水草庵时,黄端伯停下脚步:"愿毙命于此!"

清兵因敬畏其气节而手软,刀落不下。黄端伯大呼:"何不直刺我心!"随后大笑凛然,英勇就义。

与史可法、黄端伯、马士英等明朝大臣相比,阮大铖的表现确实令人不齿。吴伟业在《绥寇纪略》中详细记录了阮大铖的种种劣行。

南京失守后,阮大铖仓皇出逃至金华,但由于其恶劣名声,当地士绅一致驱逐他。走投无路之下,他只能投靠方国安部明军。此时,马士英已意识到弘光朝诸多弊病皆因阮大铖而起,对其充满怨恨。当清军进攻杭州时,阮大铖便迫不及待地与谢三宾等人投降清朝。

投降后,阮大铖立即为清军充当向导,对曾拒绝他的金华进行残酷报复,实施屠城,造成生灵涂炭。

即便在江南战乱、物资匮乏的情况下,阮大铖依然能通过手腕邀清军高官到其府邸,用丰盛佳肴款待众人。面对宾客的惊叹,他得意地表示这不过是日常应酬,并夸耀自己用兵有方,企图让清廷官员对他刮目相看。这种行为充分暴露了他的卑劣品性和投机取巧的本质。

阮大铖在清军官营中如鱼得水,他不仅吃得开怀,还因自己创作的《春灯谜》《燕子笺》等大戏而被询问是否能作曲。面对提问,阮大铖立刻起身,手持竹板,边顿足边演唱。

然而,清军中的汉将多为北方人,听不懂吴地方言,一时愣住。阮大铖反应迅速,马上改用弋阳腔演唱,以适应北方人的喜好。在丝竹声与酒肉香中,清军将领纷纷拍手叫好,称赞他是大才子。

阮大铖兴致高昂,精神抖擞,不仅白天频繁出入军营府署,晚上还串入诸将的营帐闲聊。

常常是听众困倦入睡,他才听到鼾声而出。没想到第二天清晨,当清军高级将领还在熟睡时,他又闯入营帐,滔滔不绝地说话,让人苦不堪言。

尽管饱受打扰,清军将领们也不好直接拒绝,只能委婉劝说道:“阮先生精力过人,但鞍马劳顿,还是请稍微休息一下吧。”

阮大铖却毫不在意,抚须大笑回答:“我一生不知疲倦,六十年来始终如此。”他对劝告充耳不闻,待清军将领起床后,只见桌上已摆满酒肉——原来是他早早送来的“礼物”。

待清军准备开拔前往福建时,阮大铖突然脸部浮肿,整个脸庞变得又红又大,活像一颗硕大的猪头。

清军众高官见状,反倒松了一口气。他们唤来阮大铖的仆人,说道:“阮先生恐怕身体不适染了疾病,你去告诉他,让他暂时留在衢州休养。等我们平定了福建之地,必定派人前来迎接他。”

阮大铖听闻此言,惊恐万分,顿足捶胸地大声叫嚷起来:

“我哪里有病?我虽然已经六十岁了,但依然能拉开强弓!我哪里有病?我看那八闽之地就像掌控在手中一般简单。我仇家众多,一定是那些东林党的奸人背后说我的坏话,故意不让我随军出征!”

清军的满族高官们听到这话,彼此相视苦笑:“这位老先生真是多疑得很啊,既然如此,那就一起上路吧。”

于是,众人跟随大军一同出发,朝着仙霞岭进发。清军中的将士大多是青壮年,个个骑着马沿着山路前行。

阮大铖为了向大家展示自己身强体壮,特意下马步行,动作如同猴子跳跃、狗儿窜行一般,一边爬山一边喊叫:“你们看看我的精力,比你们这些年轻人还要旺盛十倍呢!”

然而山路蜿蜒曲折,没过多久,阮大铖就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

过了许久,后续的将领们骑马赶到了五通岭,却发现阮大铖正背对着道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身体笔直地挺立着。众人连声呼唤“阮先生”,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其中一名清军将领开玩笑般地用马鞭挑起他的长辫子,又用脚轻轻踢了他一下。

阮大铖最终倒地身亡,原来是心脏病突发而亡。这位老者为了证明自己身体硬朗,在深山中与马赛跑,却因此送了命。如此人物,其死法也算颇具戏剧性。

降清的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并未受到清朝重用,心中满是失落,暗自抒发对故国的“哀思”:《后秋兴之十三》写道,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

后来,钱谦益创作《一年》一诗,对南明弘光小朝廷进行了评价:

“一年天子小朝廷,遗恨虚传覆典型。岂有庭花歌后阁,也无杯酒劝长星。吹唇沸地狐群力,嫠面呼风蜮鬼灵。奸佞不随京洛尽,尚流余毒蛰丹青。”

黄宗羲读到此诗后感叹不已,认为这是堪比“诗史”的佳作。

来源:诗情画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