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腔又来了?滑稽王小毛背后,马莉莉如何演绎沪剧传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10:31 2

摘要:在上海的文化记忆里,有两个名字始终熠熠生辉,一个是带着苏北口音,操着滑稽言语逗乐无数人的“滑稽王小毛”,另一个则是沪剧舞台上光芒万丈的马莉莉。看似毫无关联的两者,却在上海文化的大脉络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编织起上海独特的文化锦缎 。

在上海的文化记忆里,有两个名字始终熠熠生辉,一个是带着苏北口音,操着滑稽言语逗乐无数人的“滑稽王小毛”,另一个则是沪剧舞台上光芒万丈的马莉莉。看似毫无关联的两者,却在上海文化的大脉络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编织起上海独特的文化锦缎 。

“苏北”笑料与滑稽王小毛:时代的喜剧注脚

从1987年开播起,《滑稽王小毛》就成了上海市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陪伴就是25年。王小毛,这个从苏北农村来到上海,顶替妈妈进工厂上班的角色,操着一口苏北口音的上海话,一出场就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与喜剧效果。那首用苏北话唱的主题曲“笑也是乐(la),乐(la)也是笑。我是滑稽王小毛~哦王小毛”,成了大街小巷传唱的旋律 。

编剧葛明铭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石库门居民楼里苏北老太喊孙子“小毛,小毛~喫饭,喫饭~”的声音,给了他创作的启发。而王小毛的设定,也是那个时代顶替政策下的真实写照,外地人初到上海,方言与生活习惯的差异,碰撞出无数笑料,成为滑稽剧目的经典叙事。从早期独角戏中用苏北话制造反差,到众多滑稽戏里苏北人的形象频出,如《三毛学生意》里的三毛、《七十二家房客》中的苏北小皮匠,“苏北”元素在上海喜剧表演里,一直是制造欢乐的重要源泉,王小毛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马莉莉:沪剧舞台上的璀璨之星

与带来欢笑的滑稽王小毛不同,马莉莉在沪剧领域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194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她,自幼便与沪剧结缘,开启了一段传奇的艺术人生 。

1960年,马莉莉考入杨浦区艺校沪剧班,次年进入杨浦区戏曲学馆沪剧班,系统学习传统戏曲基本功,为她的沪剧之路打下坚实基础。1964年毕业后进入爱华沪剧团,一次临时顶替演出,让她崭露头角,从此踏上沪剧表演的正轨 。

在沪剧舞台上,马莉莉塑造了一系列经典形象。从《红灯记》中的李铁梅,到《张志新之死》中为真理献身的张志新,她凭借精湛的演技和甜美的唱腔,赢得了“英雄花旦”的赞誉。1990年,她凭借《雾中人》白灵一角获得首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1993年获得全国戏曲梅花奖及文化部颁发的“优秀专家”称号,成为沪剧界的领军人物 。

马莉莉的表演稳重大气、端庄大方,唱腔自成特色,创立了沪剧新流派“马派”。她不仅在舞台上大放异彩,还积极推广沪剧,成立马莉莉文化工作室,进学校下社区作艺术讲座,为沪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

文化碰撞与交融:喜剧与戏曲的上海叙事

滑稽王小毛代表的喜剧文化,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展现生活百态,用幽默化解生活中的矛盾与差异,其中“苏北”元素的运用,是对不同地域文化碰撞的艺术化处理,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多元文化的融合 。

而马莉莉演绎的沪剧,则是对上海本土文化的深情诉说,通过细腻的表演和动人的唱腔,展现上海的历史变迁、人情冷暖。沪剧里有家长里短,也有家国情怀,是上海文化底蕴的深厚体现 。

两者看似风格迥异,一个让人捧腹大笑,一个让人沉浸于艺术之美,但本质上都是上海文化的生动表达。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与多元性,是上海文化在不同艺术形式下的精彩绽放 。

在上海的文化长卷中,滑稽王小毛和马莉莉分别以喜剧和戏曲的笔触,绘就了丰富多彩的画面。他们的故事,是上海文化发展的生动注脚,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创新,在未来,也必将继续在上海文化的舞台上,闪耀独特的光芒 。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