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书评‖大卫•霍克尼、1981和中国——《中国日记》读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8 16:07 2

摘要:1981年5月,72岁的英国诗人斯蒂芬·斯彭德 (Stephen Spender)和44岁的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 (David Hockney) ,以及霍克尼的助手,一行三人在出版商的赞助下抵达中国旅行。斯彭德写下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霍克尼用画笔和相机记录

“大卫•霍克尼”、“1981”、“中国”这三个关键词足以引起我对《中国日记》的浓厚兴趣。——李慧

1981年5月,72岁的英国诗人斯蒂芬·斯彭德 (Stephen Spender)和44岁的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 (David Hockney) ,以及霍克尼的助手,一行三人在出版商的赞助下抵达中国旅行。斯彭德写下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霍克尼用画笔和相机记录下沿途的风景和人物,文图相配,二人合著了这本《中国日记》。

大卫•霍克尼的风景速写

毋庸讳言,译本佶屈聱牙、疑点重重。“平顶帽”疑原文为flate cap,译成鸭舌帽不好吗?“一位艺术家在给我的画中画出李树的枝条,另一位则在李子下方描绘出两只飞翔的小鸟”,“李树”疑原文为plum,应译为梅树,梅花小鸟是中国画常见的题材。更别说书中许多句子读都读不通,但,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我读完了《中国日记》。

这是次行程紧凑、带有主题的贵宾团队打卡游,在三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先后游历了北京、西安、南京、杭州、无锡、上海、桂林、广州等地。由中国向导和翻译全程陪同,每座城市停留两三天,每天从早六点到晚八点马不停蹄。1981年,正是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人对中国怀揣着强烈的好奇心,中国人也急欲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善意、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中方安排的景点的都非常经典,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南京的明孝陵……针对他们记者、诗人、艺术家的身份,还安排他们欣赏演出、参观工农业成就、与中国文艺界代表座谈……

1981年的北京街景,大卫•霍克尼摄

在北京,他们在中国美术馆里与油画家汤沐黎、理论家邵大箴等交流。参观了《诗刊》杂志编辑部,见到了邹荻帆主编,还有青年诗人李小雨和裘小龙。

在南京,作者说,“我们来到了一所坐落于公园之中的漂亮房子,这是南京书画院的所在地”。这座公园就是玄武湖公园,他们与曹汶院长等进行了座谈,书画家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举办了一场笔会。

在杭州,他们参观了漆器厂、玉器厂,欣赏了中国工匠的传统技艺。去了一所艺术学校,校长即兴为他们绘制中国水墨画。

全程陪同的中国翻译林先生

到无锡了,无锡是座轻工业城市,他们参观了绢纺和丝织厂。无锡方面举办盛宴款待客人,苏南的特色美食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到了上海,在他们下榻的涉外酒店门外,流连着渴望交流的年轻人。他们参观了郊外的一座农村公社。

桂林方面隆重接待三位外宾,特地为他们组织了一场诗歌朗诵会。安排他们访问了一户中国家庭,这户人家有位天才画童“唐阿诗”,大卫十分欣赏这孩子的灵气和才华,预言他将成为一位大艺术家。我查了一下,“唐阿诗”应该是谭文西,这又一次说明翻译者的粗糙。在80年代,谭文西是一位全国知名的绘画神童,他的作品被印在了邮票上。我想起我曾读过他的事迹,看过他的画,可惜他的人生命运和“仲永”一样令人惋惜。

谭文西的《猫》

《中国日记》一书以斯彭德的文字为主,行程匆匆,大卫·霍克尼没有什么时间发挥他的绘画特长,只留下一些速写和照片作为《中国日记》的插图,冲着大卫·霍克尼作品去的读者会失望的。

这是本日记体的游记,斯彭德按日期记录每天的行程内容,面对陌生的体制和生疏文化,他会产生一些思考,比如参观紫禁城时,疑问当代中国与过往传统的关系。斯彭德在书中提及同伴霍克尼的观点,虽然片言只语,颇有见地。

本书的重要作者斯彭德 大卫•霍克尼作

从1981年至今,一晃40多年过去了,生于1939年的大卫·霍克尼还健在着,是当今国际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亦被称为“最著名的英国在世画家”。斯彭德、霍克尼在这次旅行中遇见的翻译、向导、文艺界人士,都是当时中国非常优秀的人才,他们或已作古,或已出国,或已消失于公众视线之外。

雪泥鸿爪,俱是缘份。

大卫•霍克尼的风景速写

【作者简介】 李慧,现为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作协会员,江苏省美协会员。江苏民盟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碧玉田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