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书友同道,今日得闲,与诸位促膝长谈行书结字之妙。老夫研习书法六十余载,深知学书之难,不在笔法,而在结字。尤以行书为甚,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暗藏玄机。今将书家秘而不宣的十大结字心法和盘托出,愿诸君细品。
各位书友同道,今日得闲,与诸位促膝长谈行书结字之妙。老夫研习书法六十余载,深知学书之难,不在笔法,而在结字。尤以行书为甚,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暗藏玄机。今将书家秘而不宣的十大结字心法和盘托出,愿诸君细品。
第一法:笔断意连——气韵流动的生命线
行书之魂,首在气脉贯通。何为"笔断意连"?看似点画分离,实则意气相连。譬如高人对话,言未尽而意已至。写"心"字三点,若断若连,如珍珠落玉盘,散而不乱。王羲之《兰亭序》中二十一个"之"字,个个不同,却皆气脉贯通。初学者常犯之病,不是笔画实实在在地连着,就是完全割裂,失了行书流动之美。要如放风筝,线虽在手,鸢飞九天。
王羲之《兰亭序》
第二法:和谐相让——字中社会的相处之道
字如世人,须知礼让。左右结构之字,最忌争抢地盘。如"妙"字,女旁收敛右部,夭部略向左靠,彼此相让,反而亲密无间。又如"林"字,左木捺变点,右木舒展,主次分明。此乃中华"和"文化之体现:退一步海阔天空。若左右争功,必致字势散乱。须知:善让者,方得天地之宽。
王羲之《圣教痔》
王羲之《兰亭序》
颜真卿《争座位帖》
第三法:向背之舞——字势生动的阴阳妙理
欧阳询《三十六法》云:"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相向如好友促膝,相背如知己背靠背而战。写"好"字,女旁与子部相向而立,如母女相依;写"北"字,左右相背,却暗含呼应。最忌不向不背,呆若木鸡。要知:阴阳相生,向背得趣,字方生动。
米芾《苕溪诗帖》
王铎《书唐人诗》
第四法:错位取势——打破平庸的智者选择
王羲之最善此道。观《集王圣教序》中"制"字,中轴线故意错位,如高人侧立,傲骨嶙峋;"墨"字上下重心偏移,却稳如泰山。此打破对称平衡之法,乃取险绝而得平稳的大智慧。若一味求平正,字必呆板。恰似太极拳,看似倾斜,实则根深蒂固。
王羲之《兰亭序》
赵孟頫《临圣教序》
第五法:避同变形——艺术家的变化之心
王羲之《书论》云:"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如"非"字六横,或长或短,或俯或仰;三竖或直或曲,或粗或细。如同音乐,要有节奏变化。最忌状如算子,整齐死板。要记:雷同是艺术之大敌,变化方显生机。
赵孟頫《赤壁赋》
第六法:穿插神功——字中建筑的榫卯之妙
部首之间,须如榫卯相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哉"字,戈钩穿插左部,支撑全字;"海"字三点水与每部交错,浑然一体。善穿插者,字虽复杂而条理清晰;不善者,部首离散如散沙。此乃结字中最见功夫处。
王羲之《兰亭序》
米芾《德忱帖》
第七法:互换奇招——古法新用的创意思维
此法需深研古帖,方敢变化。如"蘇"字,禾与鱼位置互换,新颖而不失法度;"群"字君在上羊在下,或羊在左君在右,皆有所本。切不可自作聪明,乱造字形。要知:创新源于传统,自由来自法度。
苏轼《前赤壁赋》
王羲之《圣教序》
第八法:长线取势——突破局限的豪迈气概
行书忌拘谨,当有挥洒之意。长横如舟行江面,长捺如刀出鞘,须放开手脚。观米芾《蜀素帖》,常有一笔纵贯数格,气势磅礴。但要注意:放得开更要收得拢,如放风筝,纵飞千丈,线仍在手。有胆有识,方得此妙。
第九法: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哲学智慧
书法不仅是黑的艺术,更是白的艺术。包世臣《艺舟双楫》云:"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写"月"字,内中空白要留得恰到好处;写"國"字,外框与内文虚实相生。空白不是无物,而是气息流动之处。会写黑处是功夫,会留白处是境界。
米芾《蜀素帖》
王羲之《圣教序》
第十法:增减求美——权衡全局的审美眼光
古人作书,常根据章法需要增减笔画。如《兰亭序》中"流"字省点,"盛"字加点,皆因势生形。但增减要有古法依据,不可妄为。如同美人画眉,浓淡相宜即为美,胡乱涂抹反损其容。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
书友们,此十法乃结字之精髓,须用心体会,反复实践。建议取《集王圣教序》逐字研习,先读帖再临帖,临后对比,找出差距。一日专心悟此十法,胜过十年盲目苦练。
书法之道,虽在技巧,更在心性。望诸君不仅习字,更养胸中之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愿各位书艺精进,得书法之真趣!
(附言:若得启发,请转赠同好;若有疑问,欢迎留言切磋。书道漫漫,吾等携手共进!)
来源:南山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