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国内现象级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延续,《乘风2025》以“三十而历,天地她行”为主题,再次聚焦30+女性的成长与蜕变。节目通过户外舞台、跨领域嘉宾和争议性话题,试图在创新与情怀之间寻找平衡。然而,其呈现的不仅是舞台的绚烂,更折射出综艺生态中娱乐性与艺术性
芒果台一直是行业创新的标杆,各种节目创新不断,没有那么多框框。当年曾找他们的一个获奖团队拍过企业宣传片,效果就是不一样。
作为国内现象级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延续,《乘风2025》以“三十而历,天地她行”为主题,再次聚焦30+女性的成长与蜕变。节目通过户外舞台、跨领域嘉宾和争议性话题,试图在创新与情怀之间寻找平衡。然而,其呈现的不仅是舞台的绚烂,更折射出综艺生态中娱乐性与艺术性的角力。
一、突破与创新,女性叙事的多元表达。
《乘风2025》最显著的突破在于户外舞台的沉浸式体验。节目组将舞台搬至海南陵水,以蓝天碧海为背景,打造“音乐节”式的表演场景。这种设计强化了观众与表演者的互动感,例如《爱的就是你》通过烟花秀和观众即兴互动,斩获最高票数。但户外环境也暴露技术短板,如海风影响收音、夜场灯光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舞台视觉呈现受限。
在选手阵容上,节目呈现年龄与身份的多元碰撞。62岁的叶童以《平凡之路》展现岁月沉淀后的从容,其与小考团队的默契配合传递出“年龄无界”的价值观;演员张小婉将豫剧唱腔融入现代舞台,喜剧演员管乐以民族舞突破自我,这些跨界尝试打破了传统女团的单一审美。而李嘉琦(辣目洋子)以非传统形象挑战《单眼皮女生》,通过自信表现消解外貌偏见,被央视点名表扬为“不被定义的美”的典范。
二、争议与反思,综艺逻辑与舞台本质的冲突。
尽管节目立意高远,但评级机制与淘汰结果引发的争议,暴露出综艺制作的深层矛盾。实力歌手黄英在《若月亮没来》中展现高超唱功却未获SuperA评级,而王蓉、何泓姗等专业选手的过早淘汰,引发观众对“剧本化叙事”的质疑。陈德容组因排练冲突导致舞台划水,却因“抓马剧情”获得更多镜头,凸显节目组对话题热度的倾斜。
这种矛盾在真人秀与音乐性的天平上更为明显。吴宣仪听错赛果的乌龙事件、彭小苒临时加rap引发的团队摩擦,虽为节目贡献热搜,但也让观众质疑“女明星扯头花”是否喧宾夺主。部分舞台过度依赖修音与剪辑,如《免我蹉跎苦》中陈德容的“水牛音”被技术掩盖,削弱了现场真实性的感染力。
三、选手表现,实力与情怀的双重奏。
在争议之外,节目仍不乏高光舞台与个人突破。王珞丹以自弹自唱的《New Boy》展现音乐剧功底,叶童用《渡情》唤醒集体记忆,江一燕的摇滚演绎打破文艺女神标签。李晟从初舞台的默默无闻到一公全开麦高音的逆袭,印证了“努力可见”的节目内核。而宋妍霏凭借《Tooooo Busy》的精准舞蹈控场,吴宣仪以女团标准重塑舞台表现,则为节目注入专业标杆。
值得注意的是,情怀与流量的博弈贯穿始终。节目既需要叶童、陈德容等资深艺人唤起观众共鸣,又需依赖吴宣仪、祝绪丹等流量担当维持热度。这种策略虽能覆盖多元受众,却也导致部分实力派成为“陪跑者”,如民谣歌手何泓姗的过早离场,折射出市场选择与艺术价值的冲突。
四、未来展望,破局之路何在?
《乘风2025》的后续发展需在以下层面寻求突破。
1. 平衡娱乐与专业。减少剧本化冲突,强化舞台打磨,如《平凡之路》以纯粹音乐打动观众的模式值得借鉴。
2. 优化评审机制。建立透明化评分标准,避免“强捧”争议,如王珞丹的稳定性争议需通过真实舞台回应。
3. 深化女性叙事。延续张小婉、管乐等非典型选手的成长线,挖掘更多“不被定义”的女性故事。
《乘风2025》如同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30+女性突破桎梏的勇气,也暴露出综艺工业的功利性局限。当观众既渴望看到真实热血的逆袭故事,又对“人造戏剧性”产生审美疲劳时,节目或许需要回归初心——让女性力量在真诚的舞台绽放,而非在剪辑室被重新编排。正如叶童组吟唱的《平凡之路》,真正的“乘风破浪”,应是褪去光环后依然有动人的生命本色。
来源:LFY5368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