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啤酒大战:谁在偷偷数钱,谁在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18:35 1

摘要:最近逛超市,我发现啤酒货架悄悄变了样——以前最显眼的百威金尊旁边,挤进了燕京的“小度鲜啤”和华润的“暴打柠檬拉格”;货架最下层新添了排玻璃瓶装汽水,标签上印着“倍斯特”,价格比某网红大窑还便宜两毛。

最近逛超市,我发现啤酒货架悄悄变了样——以前最显眼的百威金尊旁边,挤进了燕京的“小度鲜啤”和华润的“暴打柠檬拉格”;货架最下层新添了排玻璃瓶装汽水,标签上印着“倍斯特”,价格比某网红大窑还便宜两毛。

这变化可不止是包装。国家统计局数据说,2025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产量1904.4万千升,同比微降0.3%;更扎心的是,2024年整个食品饮料行业里,只有啤酒营收下滑了5.7%。蛋糕没变大,抢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了——2025年的啤酒江湖,到底谁在笑,谁在急?

你发现了吗?今年啤酒圈的“带头大哥”好像换了人。

往年总被夸“高端无敌”的百威亚太,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栽了个大跟头。财报显示,中国市场销量跌了8.2%,净收入跌了10.2%,相当于每天少卖24万瓶500ml啤酒。要知道,中国市场曾是百威亚太的“利润奶牛”,贡献超70%的业绩,如今却成了“拖后腿”的。有经销商跟我吐槽:“现在的年轻人聚会,宁可点杯果味精酿,也不捧着大杯百威纯生——他们要的不是‘国际大牌’,是‘能发朋友圈’的新鲜劲儿。”

反观本土品牌,一个个跟开了挂似的。华润啤酒上半年营收239.42亿元,同比增长0.8%,终于超过百威亚太(223亿元),坐上了行业头把交椅。更让人意外的是,它的“高端线”喜力和红爵销量暴涨20%和100%——以前买喜力的多是老外,现在年轻人半夜在烧烤摊喊“来瓶喜力”,连夜场老板都得专门调货。

最让人惊喜的是燕京啤酒。这家曾被调侃“存在感低”的企业,上半年营收85.58亿元,同比增长6.37%;净利润11.03亿元,直接超过了2024年全年(10.56亿元)。我翻了翻它2023年的财报,那时候还在为“扭亏”发愁,现在倒成了“增速王”。问了问电商部门的朋友,人家神秘一笑:“小红书、抖音上,我们的中高端产品曝光量翻了5倍,95后买走了40%的订单——年轻人爱喝啥,我们就砸钱做啥。”

而被寄予厚望的外资品牌重庆啤酒,却陷入了“进二退一”的尴尬。上半年营收88.39亿元,只比燕京少3亿,勉强守住第四;但净利润下滑4.03%,高端产品增长几乎停滞(仅0.04%)。有接近嘉士伯的业内人士直叹气:“他们的嘉士伯、1664还是太‘端着’,年轻人要的是‘好喝不贵还有趣’,不是‘酒吧墙上的高价标签’。”

你以为这就完了?更精彩的在渠道里。

以前啤酒卖得好不好,全看夜场、餐馆这些“现饮渠道”——但现在,年轻人下了班可能直接点个外卖,或者在便利店顺手拿瓶啤酒,非即饮渠道成了新的“必争之地”。

数据最诚实:百威亚太中国市场的非即饮渠道占比只有50%(行业平均60%),而燕京、华润的线上GMV分别暴涨近40%和50%。我问过华润的销售团队,他们说:“下午3点的烧烤店,老板蹲门口抽烟说‘客人少了三成’;但3公里外的美团闪购仓库里,我们的红狮果味啤酒堆成山,配送员说‘这周小瓶装卖了8000单’——年轻人的消费场景,早就变了。”

外资品牌终于坐不住了。百威亚太CFO在业绩会上坦言:“得重新平衡现饮和非现饮,广东已经在和批发商合作,增派非现饮团队。”重庆啤酒更直接,成立了“即时零售作战单元”,甚至把新出的能量饮料“电持”优先铺在新疆的2.5万家乌苏终端——“乌苏的消费者爱喝啤酒,也爱喝功能饮料,这波流量不抢亏大了!”

最让人意外的是,啤酒企业居然开始“不务正业”了。

你见过白酒大佬卖啤酒吗?五粮液推了“风火轮”精酿,定价19.5元/罐;珍酒李渡更绝,董事长亲自直播卖“牛市”精酿,一瓶88元。零食品牌也没闲着,好想你出红枣味啤酒,三只松鼠搞“孙猴王”精酿——连他们都来抢蛋糕?

但啤酒企业也没示弱。燕京推的“倍斯特”汽水,对标大窑,上半年营收8301.5万元,同比增长98.69%。我去便利店观察过,年轻女孩买大窑图“豪爽”,买倍斯特是觉得“包装可爱,适合拍照”。更绝的是定价,2.3元/瓶比大窑还便宜0.5元,直接戳中“性价比党”的痛点。

重庆啤酒的“电持”能量饮料更聪明。在新疆铺货时,直接用乌苏的2.5万家零售终端,还打标语“喝乌苏配电持,熬夜看球不心慌”。新疆经销商笑着说:“以前卖完啤酒就收摊,现在顾客顺便带两瓶饮料,客单价涨了15%,谁不乐意?”

不过,跨界哪有这么容易?华润啤酒CEO坦言:“我们试过让啤酒经销商卖白酒,结果两拨人根本聊不到一块——啤酒商要走量,白酒商要讲利润,产品也不匹配。”

站在2025年的秋天回望,啤酒行业的故事远比想象中热闹:有人逆袭,有人掉队;有人在存量里“卷”高端,有人在增量里“玩”跨界。

但有一点很清楚:这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时代。百威如果不放下“国际大牌”的架子,可能连“老二”都保不住;燕京如果不能把“鲜啤”做成“国民记忆”,增长也可能昙花一现;就连新入局的白酒、零食品牌,也得想清楚——啤酒的江湖,从来不缺“新玩家”,缺的是“懂年轻人”的产品。

下次逛超市,不妨多留意下啤酒货架:你手里的那瓶,会是未来几年的“赢家”吗?

来源:财经类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