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决战,俄军巨弹炸塌地下堡垒,数百乌军被活埋200米深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09:51 1

摘要:2025年9月11日夜,顿巴斯战略要地红军城(乌称波克罗夫斯克)的攻防战迎来决定性转折。俄军使用FAB-1500重型航空炸弹精准摧毁煤矿通风井,引发地层坍塌,将数百名乌军士兵封死在地下200米的通道中。

顿巴斯煤田深处传来的震动,标志着现代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残酷维度——地下死神悄然降临。

2025年9月11日夜,顿巴斯战略要地红军城(乌称波克罗夫斯克)的攻防战迎来决定性转折。俄军使用FAB-1500重型航空炸弹精准摧毁煤矿通风井,引发地层坍塌,将数百名乌军士兵封死在地下200米的通道中。

这座曾为顿巴斯经济支柱的煤矿城市,如今已成为俄乌冲突的“绞肉机”。乌军投入1.2亿美元改造的“地下长城”,设有可抵御10万吨当量核弹的三防指挥所,储存着北约援助的70%柴油和“海马斯”火箭弹,却在瞬间化为埋葬士兵的坟墓。

01 地下防线崩溃,矿井瞬间变坟墓

红军城的地下矿井网络曾是顿巴斯的“工业血管”,如今被改造成战争机器的延伸。乌军试图将这片地下迷宫变成非对称防御体系,利用隧道网络实施游击战术,延缓俄军推进。

然而,俄军针对性地展开了打击。通过无人机侦察与信号情报定位,俄军精确摧毁了矿井通风系统与电力枢纽。加装UMPK制导套件的FAB-1500航弹从苏-34战机投下,以数米误差命中目标。

这种1.5吨重的巨型航弹产生的冲击力相当于12000枚152毫米炮弹,引发的“地震级”震动让坚固的矿道瞬间坍塌。乌达奇诺耶村北部通风井和波克罗夫斯卡亚矿井选矿厂区的双重打击,掐断了乌军地下防线的“呼吸通道”。

02 增援计划失败,精锐部队陷入重围

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的增援计划成了致命的败笔。从苏梅、哈尔科夫抽调的第12、14亚速旅,第93机械化旅和第82空突旅,都是乌军王牌部队。

但这些精锐刚进入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就陷入了俄军的“三叉戟攻势”。第12亚速旅2营和第14亚速旅3营被卡在狭长地带,既要支援红军城又要兼顾康斯坦丁诺夫卡,双线作战让士兵疲于奔命。

第93机械化旅和第82空突旅则更惨,在沙霍夫镇落入U型包围圈,坦克部队在俄军炮火覆盖下损失过半。两周激战后,这些增援部队非但没能解围,反而成了需要救援的对象。

03 全面合围形成,红军城成孤城

俄军为红军城决战下了血本,五大舰队精锐齐聚一堂。波罗的海舰队第336近卫海步旅、北方舰队第61近卫海步旅、太平洋舰队第155和第40近卫海步旅,以及里海舰队第77近卫海步旅,这些从苏梅、赫尔松战线抽调的部队,形成了对乌军3:1的兵力优势。

海军步兵的清剿行动极具针对性,他们装备热成像仪和破门炸药,甚至携带氧气瓶应对可能的地下作战。在地面攻势中,俄军采用“火力覆盖-步兵突入-工兵清障”的战术组合,逐步压缩乌军防御空间。

至9月13日,俄军已控制红军城70%的城区,残余乌军被分割在几个孤立据点。这种多方向协同、多兵种配合的战术,与俄军在阿夫杰耶夫卡的打法一脉相承。

04 国际关注与人道危机

红军城决战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能源市场对煤矿长期停产忧心忡忡,顿巴斯焦煤供应中断已导致欧洲钢铁企业减产。

欧洲媒体聚焦邻近航运通道安全,担心俄军下一步可能切断第聂伯河运输线。美国媒体则渲染“亚速旅硬抗俄军”的叙事,为持续军援制造舆论氛围。

但在这些国际博弈的背后,是当地居民无声的苦难。矿井塌陷导致房屋开裂,工厂停摆让上万家庭失去收入,地下避难所里挤满了老人和孩子。无论谁赢,他们都失去了家园,这种战争创伤远超军事胜负本身。

顿巴斯的煤尘终将落定,但红军城之战留下的阴影难以消散。俄军通过精准轰炸与立体包围战术,将乌军花费1.2亿美元改造的“地下长城”变成了死亡陷阱。

曾经输送乌金的矿道,成为埋葬士兵的坟墓;曾经繁忙的工业城市,彻底沦为战争的“绞肉机”。技术可以摧毁防御工事,却无法消除战争的根源——当国际社会谈论战略布局时,普通民众正在计算生存的可能。

来源:欢快小猫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