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清乱世,曾国藩手握三十万湘军精兵,掌控苏、皖、浙、赣四省军政大权,“东南王”之名如雷贯耳。众人皆以为他将黄袍加身,他却悍然下令裁军,营帐内瞬间一片哗然,有人拔刀相向,有人哭天抢地。这一惊世之举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
晚清乱世,曾国藩手握三十万湘军精兵,掌控苏、皖、浙、赣四省军政大权,“东南王”之名如雷贯耳。众人皆以为他将黄袍加身,他却悍然下令裁军,营帐内瞬间一片哗然,有人拔刀相向,有人哭天抢地。这一惊世之举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
要探寻真相,得从他的崛起之路说起。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的普通耕读家庭,祖父是当地有名望的地主,父亲是秀才兼私塾教师。自幼,他便接受良好教育,5岁启蒙,6岁入家塾,8岁熟读四书、能诵五经,14岁可读《周礼》《史记》《文选》。
1833年,曾国藩考取秀才;1834年中举人,1838年中进士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在翰林院的七年,曾国藩一心钻研学问,深受儒家“内圣外王”理念影响,“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他的座右铭,为日后成为清朝一代贤达奠定思想基础。
1840年,他被授为翰林院检讨,踏上仕途,此后一路升迁,先后担任翰林院侍讲、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十多年间升至二品官位。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南京,建立与清廷对立的政权。清廷的八旗军和绿营官兵腐朽不堪,无力对抗。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命令各地兴办团练。
1853年,曾国藩因母丧归家,恰逢此令,便抓住机会在湖南组建地方团练——湘军。他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人际关系,组建军队,并向清廷征用都司塔齐布。
组建湘军困难重重,需给勇卒发高于绿营兵一倍的饷银,还要购买洋炮、制械。向乡绅摊派所得不多,曾国藩便向咸丰帝求来几千张“监生”文凭和虚衔官职空白任命状,明码标价出售。
1854年,一支1.7万人、装备几百门洋炮的湘军建成。 在曾国藩的领导下,湘军逐渐壮大,成为清廷对抗太平天国的主力。他在衡州练兵,亲自演练武器和战术。
湘军领导层皆出身耕读之家,饱读诗书,受湖湘学风熏染,尊奉程朱理学,主张学以致用。凭借湘军,曾国藩逐渐掌握清廷军事大权,权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手握重兵,功高震主。
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曾国藩达到人生巅峰。此时,湘军内部将领纷纷劝进,希望他自立为王。曾国荃直言:“你是两江总督,加上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骆秉章,江苏李鸿章等三个现任总督,还有五个现任巡抚,全是咱们湘军嫡系。
大哥现在手里握着二十万湘军精兵,再加上李秀成的十万太平军降兵,咱们能轻松攻破京师,恢复汉族江山,大哥将成‘一代帝王’!”太平天国阵营中,忠王李秀成被俘后,也愿以长江两岸数十万部众拥戴曾国藩“为帝”。
安徽巡抚彭玉麟更是直接写信暗示“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
面对这般诱惑,曾国藩内心矛盾挣扎。他回忆与太平天国的战斗,罗泽南的死,以及太平天国的失败,深知权力残酷。他清楚功高震主必死,忠诚才能保全自己和家族未来。
与此同时,清廷对曾国藩的崛起极为不安,多次派人监视。朝廷内部官员忌惮他的权力,纷纷上奏要求限制他。长江上下游清军布防严密,这种猜忌防备让曾国藩如履薄冰,一旦轻举妄动,自己危险不说,湘军也会分崩离析。
曾国藩对权力有着深刻洞察。他明白,虽说手握重兵,但内部并不团结,左宗棠、李鸿章等湘军将领各怀心思,难以统一行动。
太平天国降将李秀成虽投降却难以调动,湘军凝聚力没表面那么强。
再者,儒家思想对他影响深远,他一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自立为王违背道德信念,会失人心。而且当时国际势力支持清政府,自立为王会引发国内动荡,还会遭国际社会关注干预。
经过深思熟虑,曾国藩最终选择忠诚,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表明心迹,放弃称帝,决定裁军。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湘军攻克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藩事业达顶峰,可他很快意识到形势复杂危险。
清廷忌惮他,湘军内部也问题频出,军纪松弛、贪污腐败。在此背景下,曾国藩决定裁军。从财政角度看,湘军军饷开支巨大,每月需700万两银子,而清政府全年各项收入合计不过4000万两白银,地方财政不堪重负。
若不裁撤湘军,财政压力将引发更大社会动荡。从军纪方面,湘军长期征战,部分将领纵容士兵劫掠百姓,出现“见死不救”恶劣风气,这样的军队难再作战,还会引发社会问题。
政治层面,清廷猜忌监视从未停止,曾国藩想以裁军表明忠诚,消除朝廷疑虑,为自己和湘军未来铺路。还有个人信念因素,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自立为王违背道德,因此选择忠诚与裁军。 裁军过程并不顺利,湘军将领不满,甚至公开反对。
曾国藩坚定推行计划,先裁撤萧庆衍、梁美材、韦志俊等部十几营湘军,之后陆续裁撤更多部队。到同治三年十月,已裁撤两万五千多人,约五十营士兵。期间,一些被裁士兵因欠饷哗变,有将领投奔太平军,曾国藩妥善安排,最终完成裁军。
裁军后,曾国藩未完全退出政治舞台,被任命为直隶总督,负责北方政务和军事事务,任内积极推动洋务运动,想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振兴清朝国力。
但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发生严重教案,法国天主教会与当地民众冲突,多名法国传教士和中国教民被杀。曾国藩前往处理,却因处理不当,遭国内外强烈批评,被指责为“卖国贼”,湖广会馆匾额被砸。
此事对他声誉打击巨大,让他深感疲惫无奈。 生命最后几年,曾国藩深刻反思人生。他在日记中写道:“倦甚,不愿治事。三点睡,五更醒。”失眠严重,精神和身体极度疲惫。他意识到,虽一生努力,仍难阻挡历史潮流,在日记中表达遗憾与反思:“自恨少壮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取一二,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曾国藩在南京走到生命尽头。在儿子搀扶下散步时,他突然手脚发麻,被带回书房后,端敬而坐,四十五分钟后去世。
曾国藩一生充满矛盾争议。他以儒家思想为指引,立志“澄清天下”,却无法改变清朝衰落。手握重兵却选择裁军,忠诚于清朝,放弃自立为王机会。其选择体现道德信念,也反映对权力的深刻洞察。
尽管晚年遭遇诸多挫折批评,但他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道德修养仍获后世高度评价。
他的家训和治家理念影响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事不杂,过往不恋”十六字箴言,成为后人修身养性重要指导。
曾国藩没自立为王,而是选择忠诚与责任。裁军决定保全自己和湘军未来,为清朝稳定做贡献。他的晚年虽遗憾反思不断,但一生值得尊敬学习。
来源:北京实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