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星期天下午,在比利时“码农”女婿总算能从电脑屏幕里抽出空,处理车库里攒下的废品。一类是各种花花绿绿的瓶子,另一类是娃们穿小了、塞在衣柜里占地方的衣物。我这“研究孙”,自然得跟去瞧瞧热闹,顺便“考察”下外国的垃圾分类情况。
星期天下午,在比利时“码农”女婿总算能从电脑屏幕里抽出空,处理车库里攒下的废品。一类是各种花花绿绿的瓶子,另一类是娃们穿小了、塞在衣柜里占地方的衣物。我这“研究孙”,自然得跟去瞧瞧热闹,顺便“考察”下外国的垃圾分类情况。
到了投放点,嚯,这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跟我居住的小区那几个桶比,简直是“豪华配置”!
先看那排绿色的“大衣柜”,上面贴着“Vijfzones Inzamelingscentrum Textiel”(五区纺织品收集中心)的标识,还有“gemeente GRIMBERGEN”( Grimbergen 市)的标志。不识洋码字的我只有借助翻译软件,外加"码农"的介绍。我拍了拍其中一个柜子,“嘿,你这是专门收旧衣服的吧?设计得跟咱家里衣柜似的,怪不得娃们的旧衣服往里塞不费劲。”女婿乐了:“爸,这就是纺织品回收箱,当地政府统一弄的,就差写‘旧衣回家请走此门’了。”
据资料介绍,旧衣服回收消毒处理,再分类,一是送到老人与儿童福利院,二是捐赠非洲。
再瞅旁边几个圆滚滚的“大蘑菇箱”(因为圆顶像蘑菇),一半绿色一半白色,跟穿了“拼色外套”。凑近了看标识,荷兰语写着“GLAS: wit en gekleurd gescheiden”,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白玻璃、彩玻璃,得跟分汤圆和元宵似的分开投”。下面还有“NIET TOEGELATEN”(不允许)的禁止区,画着陶瓷杯、灯泡、镜子这些“歪瓜裂枣”,跟列“黑名单”似的——“这些玩意儿别往我这儿凑,我只收玻璃家族的!” 最逗的是时间提示,蓝色条上写“8 - 20 UUR”(8点到20点)能投,半夜20点到早上8点不让投,还配了个小闹钟图案,“玻璃箱也要睡美容觉,半夜扔玻璃噼里啪啦的,邻居得拿拖鞋砸天花板!”
明人不说假话,这些又是借肋工具,也就是手机上的翻译。
正看着,一对老夫妻来了,老爷子拧瓶盖跟“拧魔方”似的认真,老太太投铁盖跟“投篮”似的精准。我想起国内小区的玻璃回收桶,就一个大桶,啥玻璃都往里扔,有时候还混着碎陶瓷,“咱国内现在也在搞分类,就是这‘硬件’上的标识,有的没这么细,全靠大家记。”女婿接话:“慢慢来吧,您的俩小孙子不就训练得挺好?”
说到这俩小孙女,我就想乐。上次我把饮料瓶和酱油瓶混着扔,我想总是"一锅端"。小孙女跟抓着“现行犯”似的,叉着腰喊:“姥爷!你错了,得分开,再这样我跟妈妈打小报告啦!”得,现在我扔垃圾,跟做“连连看”似的,先对着记忆里的“分类表”过一遍,怕被小丫头“弹劾”。
试想:洋鬼子能坚持这么好,一个是宣传,但我们取得胜利,宣传是我们的法宝,我们比任何人都拿人;二个是表率,人人都要从我做起,这一方面可能艺不如人;三是要有专业的设施与队伍,这方面技不如人;四是纳入各级政府部门作为考核评价指标,听说他们有这方面的"公误员"专司监督。这一票否决,那一票否决,不如垃圾堆分类一票否决。
我想:这垃圾分类的标识,国外整得跟“说明书”似的,事无巨细,最终不都是为了让垃圾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我们也快了!
来源:新特色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