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心诵古韵,经典焕新生。欢迎小朋友们来到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每日诵读栏目,今天由“小小领读员”梁文雪为大家带来的是百部经典中的《李白集》。
李
白
集
每日诵读
童心诵古韵,经典焕新生。欢迎小朋友们来到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每日诵读栏目,今天由“小小领读员”梁文雪为大家带来的是百部经典中的《李白集》。
李
白
Li Bai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主要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青壮年时期见证了“国容何赫然”的辉煌盛世,晚年又经历了“茫茫走胡兵”的动乱岁月。其人傲岸不俗,其诗飘然不群,在中国文化及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1]
岁星入汉年[2],方朔见明主。调笑当时人[3],中天谢云雨。一去麒麟阁[4],遂将朝市乖。故交不过门,秋草日上阶。当时何特达[5],独与我心谐[6]。
置酒凌歊台[7],欢娱未曾歇。歌动白纻山[8],舞回天门月[9]。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辞。君看我才能[10],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11],小儒安足悲?
云南五月中[12],频丧渡泸师。毒草杀汉马[13],张兵夺云旗。至今西二河[14],流血拥僵尸。将无七擒略[15],鲁女惜园葵[16]。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18]。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赖得契宰衡[19],持钧慰风俗。
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未归。霜惊壮士发[20],泪满逐臣衣。以此不安席,蹉跎身世违[22]。终当灭卫谤[23],不受鲁人讥。
注
释
Li Bai
[1]诗云:“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据史载,第二次征南诏在天宝十三载(754),则此诗当为是年在南陵时作。南陵:唐县名,属宜州,即今安徽南陵,在今安徽东南部。常赞府:姓常的县丞,名未详。李白另有《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二诗,当是同一人,且为同时之作。赞府,唐代对县丞的尊称。
[2]“岁星”二句:《太平广记》卷六引《洞冥记》及《东方朔别传》:“朔未死时,谓同舍郎曰:‘天下人无能知朔,知朔者唯太王公耳。’朔卒后,武帝得此语,即召太王公问之曰:‘尔知东方朔乎?’公对曰:‘不知。’‘公何所能?’曰:‘颇善星历。’帝问:‘诸星皆具在否?’曰:‘诸星具,独不见岁星十八年,今复见耳。’帝仰天叹曰:‘东方朔生在朕傍十八年,而不知是岁星哉!’惨然不乐。”此以东方朔自喻。入汉年,与下文“见明主”皆指天宝元年(742)应诏入京见玄宗。
[3]“调笑”二句:谓供奉翰林时因调侃嘲笑时臣而得罪,终于半途辞别君恩。
[4]“一去”二句:谓离开翰林院后,就与朝廷脱离了关系。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三辅黄图》:“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此指唐代翰林院。将,与。朝市,朝廷。乖,分离。
[5]特达:特出。
[6]谐:合。
[7]凌歊(xiāo)台:古台名,在今安徽当涂北黄山上。
[8]白纻山:即白苎山。据《太平寰宇记》:白苎山在当涂东五里,本名楚山,桓温领妓游此山,奏乐,好为《白苎歌》,因改名白苎山。
[9]天门:山名。见前《望天门山》诗注。
[10]“君看”二句:谓自己与孔子才能相比如何。鲁仲尼,孔子,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11]“大圣”二句:谓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尚且不被世用,自己是个小儒,又有何可悲!江淹《魏文帝曹丕游宴》:“高文一何绮,小儒安足为。”
[12]“云南”二句:指鲜于仲通及李宓等两次征南诏丧师。见前《古风》其三十四“羽檄如流星”篇注。
[13]“毒草”二句:谓云南的野草毒死了唐朝的战马,南诏的士兵夺取了唐朝的军旗。汉,与下文“秦”均借指唐朝。
[14]“至今”二句:写两次征南诏死者之众。按《新唐书·玄宗纪》:天宝十载,“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及云南蛮战于西洱河,大败绩,大将王天运死之”,十三载六月,“剑南节度留后李宓及云南蛮战于西洱河,死之”。西二河,即西洱海,今称洱海,在今云南大理、洱源间,以湖形如耳得名。
[15]“将无”句:谓唐军将领没有像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那样的军事才能。七擒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并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16]“鲁女”句:谓人民忧虑国家有难使百姓遭殃。《列女传·仁智传》:“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过时未适人。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邪?吾为子求偶。’漆室女曰:‘嗟乎!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女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侁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子乃曰妇人无与者,何哉?’邻妇谢曰:‘子之所虑,非妾所及。’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
[17]“咸阳”句:《文选》卷三十一袁淑《效曹子建乐府白马篇》:“秦地天下枢。”李善注引高诱曰:“枢,要也。”咸阳,此指长安。天下,一作“天地”。
[18]累岁:多年。人不足:人民没有足够的粮食。
[19]“赖得”二句:谓幸有如契那样的贤宰相,掌握国政,关心人民疾苦。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天宝十二载八月,“京城霖雨,米贵,令出太仓米十万石,减价粜与贫人。”十三载秋,“霖雨积六十余日,······物价暴贵,人多乏食,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贱粜以济贫民”。诗当即云此。契,传说中商朝的始祖,帝喾之子,母为简狄。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宰衡,原为汉平帝时加给王莽的称号。《汉书·王莽传》:“咸曰: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大宰,······采伊尹、周公称号,加公为宰衡,位上公。”后人因多以宰衡指宰相。持钧,操持国政。钧,制陶器所用的转轮。古代常以陶钧比喻治理国家。
[20]“霜惊”二句:谓头上白发如霜,使人心惊而泪满衣襟。逐臣,诗人自指。
[21]不安席:不能安坐。
[22]蹉跎:光阴虚度。身世违:遭遇不顺时。
[23]“终当”二句:用孔子遭受非议毁谤典故,明代朱谏《李诗选注》说:“卫谤者,孔子见卫南子也。鲁人讥者,叔孙、武叔毁仲尼也。”按:孔子在卫国曾两次遭谤,《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为卫灵公夫人,作风淫荡,请求见孔子,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子路因此不悦。后孔子见卫灵公好色不好德,便离开了卫国。又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由鲁至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鲁人讥,《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点
评
Li Bai
第一段借汉代东方朔自喻。暗写自己当年供奉翰林见遇明主,因“调笑”权贵,中途辞别君恩。离开翰林院后,与朝廷脱离了关系。老友不往来,台阶长满秋草,当时只有你非常特别,独与我的心情谐和。第二段写诗人与常赞府相聚的欢乐并诉说胸怀,充满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他们在凌歊台置酒,白纻山歌舞。诗人对自己的遭际表面上说得很旷达超脱:大圣人孔子尚且不遇于时,自己只是一介小儒,失意又何足悲!其实内心的沉痛悲愤可于言外体会。此段以对话入诗,密合无迹,声口逼肖。第三段写时事,深切表达诗人对国家的关心。朝廷两次征南诏都全军覆没,尸血染红了西洱河。诗人认为这是将领没有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本领造成的,而自己对此却有鲁女惜葵即担忧朝廷将乱之心。京城遭灾多年,粮食不足,物价飞涨,斗玉买不到一盘粟。诗人企盼有位贤相操持国政,关怀民生疾苦。第四段抒写自己的境遇和心情。感叹自己不能为世所用,离家远游还不能回去,“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乃传世名句,深刻反映出当时诗人极为沉痛的心情。为此坐不安席,岁月虚度。但诗人还深信将来终有一天能消灭那些小人对他的诽谤,不再受别人的讥讽。
内
容
来
源
本篇中出现的原文、注释、意思、点评内容均选自《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李白集》。
欢迎小朋友们前往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二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专题图书展示区阅览该书。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