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虚拟现实基础模型设计》课程以实践为导向,深度融合虚拟现实理论与商业化生产流程,依托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联合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以区域红色文旅资源为实践载体,围绕VR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内容开发能力。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传
《虚拟现实基础模型设计》课程以实践为导向,深度融合虚拟现实理论与商业化生产流程,依托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联合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以区域红色文旅资源为实践载体,围绕VR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内容开发能力。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传承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基于工程教育理念,构建标准化项目开发流程,提升学生技术文档撰写、团队协作、质量管控及创新实践等能力。通过真实项目实训与企业导师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技术规范,培养工程思维,实现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价值观教育的协同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该课程是虚拟现实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实践课程,由林海霞教授团队与河北省清博教育集团企业团队共同授课,课程导入企业真实项目,实施完整项目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培养具备技术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课程总体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理念:课程基于“产教融合、能力递进、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针对短板,构建系统化解决方案。
遵循“理论-案例-实践”的路径,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反推知识图谱重构。采用模块化教学将离散的技术点嵌入工程场景,强化“技术参数-用户体验-硬件性能”的关联认知,培养学生工程思维。
建立“企业工单-里程碑评审-迭代交付”的实战机制。通过角色轮换让学生多维度体验开发流程,培养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
构建双导师(企业+学校)评价体系,将行业标准量化为可考核指标。通过实践在技术决策中融入文化传播价值判断,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同步塑造。
强调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实现知识应用、流程掌控、素养养成的三位一体发展,最终达成“懂技术的文化传播者”培养目标。
课程创新思路:课程基于项目导向教育理念,构建"三维联动"的创新教学体系
内容上开发"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结构,将知识点解构为可组合的技能单元。例如将西柏坡红色展馆项目分解为:项目分析-模型构建-材质还原-UI制作-交互设计-优化提升-打包输出七个能力模块,每个模块配套企业真实案例作为训练载体。
模式上创建“双螺旋”教学模型:技术链与项目链并行推进。采用企业协同模式:企业导师指导+项目进度评审+思政元素研讨,确保产学深度融合。
评价体系上建立三维评价矩阵:技术维度、流程维度、素养维度,引入行业标准化评价。特别设置“文化传承创新系数”作为评价指标,量化评估红色元素的设计转化效果。
学生课程实践如图2,图3所示。
图2 学生课程实践1
图3 学生课程实践2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