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先想个问题:你做决策时,是先翻行业报告,还是先去一线转一圈?毛选里《反对本本主义》早说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核心。
为啥同样是当管理者,有人手忙脚乱还不出成绩,有人却能稳扎稳打带团队拿结果?
其实差别不在“术”的层面——不是你会不会做报表、会不会开晨会,而在“道”的层面,也就是你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今天就拆解下卓越管理者的五大核心心法,这些都是从毛选智慧里提炼出来的“底层逻辑”,学会了能让你少走不少弯路。
咱先想个问题:你做决策时,是先翻行业报告,还是先去一线转一圈?毛选里《反对本本主义》早说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核心。
真正的管理者,从不会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
比如要推一款新产品,不是盯着竞品数据就定方案,而是得去市场上跟客户聊,看他们到底缺啥;要解决车间效率问题,不是光听主管汇报,而是自己去工位上待半天,看看流程卡在哪。
当然,数据要看,但更要进行综合考量。就像你看团队业绩报表,明明销售额达标了,可一线销售却都在抱怨,这时候就得琢磨,数据背后是不是有“水分”?方案落地也得接地气,别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流程,员工觉得麻烦、执行不下去,再完美的计划也是白搭。
每天一上班,消息、会议、待办事项堆成山,你是不是也会慌?这时候就得用毛选里《矛盾论》的思路:复杂问题里,总有一个“主要矛盾”,抓住它,其他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比如团队业绩上不去,你别忙着又培训又搞激励,先想清楚核心问题在哪:是产品没竞争力,还是销售方法不对,或是客户定位错了?要是产品本身有问题,再怎么培训销售也没用,这时候就得集中资源改产品,这就是“抓牛鼻子”。
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你不能想着“所有事都做好”。就像手里就那么点预算,与其分散给五个项目,不如集中投给一个最有潜力的,打一场“歼灭战”。
每天做事也要排定优先级,优先完成那些能左右当天成果的要事。
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最靠谱的解决方案,不是你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一线员工随口提的一句?这就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道理,管理者别总觉得自己“最懂”,得学会从团队里找答案。
比如要优化客户服务流程,你别光跟客服主管开会,多找几个一线客服聊聊,他们每天跟客户打交道,最知道客户抱怨啥、流程卡在哪。
员工的想法可能零散,但你得会总结:把张三说的“响应慢”、李四说的“话术不实用”,整合起来变成一套新的服务标准,这就是“从群众中来”。
更为关键的是“到群众中去”,别把方案一扔就了事,而要让员工切实感受到这是“自己的事”,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比如新流程落地时,让提出建议的员工当“标杆”,带动其他人执行,比你强压着他们做,效果好太多。
行业里一出现新趋势,比如大家都在搞直播带货,你是不是也想跟着上?这时候就得记着“独立自主”:别人的路不一定适合你,盲目跟风只会打乱自己的节奏。
就像有些公司,看到同行搞“996”出了成绩,也跟着学,结果员工怨声载道、离职率飙升。
真正有定力的管理者,会先想清楚:自己公司的业务模式、团队状态,能不能适应这种节奏?
行业热门概念也是如此,别人说“私域流量是风口”,你得先判断自己的客户是不是适合做私域,别啥热门都往自己身上套。
你得给团队传递这种“自信”:不用总觉得“别人的团队更厉害”,咱们有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路走稳,比啥都强。
公司做大了、业绩稳了,是不是就可以“松口气”了?不行,卓越管理者永远会保持“创业心态”,这就是毛选里说的“艰苦奋斗”。
这种心态不是让你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是别浪费资源:比如别为了“撑场面”搞豪华团建,把钱花在员工培训、产品研发上,才是真的值。
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得做“精神支柱”:团队遇到困难时,你别先慌,得笑着说“没事,咱们一起想办法”;市场不好时,你别抱怨,得带头找机会。
而且你得带着团队一起学:行业在变、客户需求在变,今天的经验明天可能就没用了。定期组织大家学新技能、聊新趋势,把团队打造成“能跟着市场进化”的队伍,才不会被淘汰。
这五大心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得下功夫。其实核心就一个:管理不是“管别人”,而是先管好自己的“思考方式”——遇事先调研,别空想;做事抓核心,别贪多;多听团队的,别独断;找准自己的路,别跟风;永远保持拼劲,别松懈。
把这些“道”刻在心里,再去学那些“术”,你会发现管理没那么难,带团队拿结果也会越来越顺。
来源:景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