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会昌法难的阴影如同浓重的乌云,笼罩着佛教的天空。寺庙被拆毁,僧尼被迫还俗,佛教的发展遭受重创。沩山密印寺也未能逃脱这场劫难,寺庙建筑损毁严重,僧众们流离失所,住持灵佑禅师不得不带领弟子们隐匿于民间,暂避风头。
唐朝,会昌法难的阴影如同浓重的乌云,笼罩着佛教的天空。寺庙被拆毁,僧尼被迫还俗,佛教的发展遭受重创。沩山密印寺也未能逃脱这场劫难,寺庙建筑损毁严重,僧众们流离失所,住持灵佑禅师不得不带领弟子们隐匿于民间,暂避风头。
时光流转,唐宣宗即位后,解除了对佛教的禁令,佛教迎来了复苏的曙光。时任潭州节度使的裴休,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对灵佑禅师的修行和禅法推崇备至。得知禁令解除,裴休立刻决定全力协助灵佑禅师重建沩山密印寺。
重建工程浩大而繁琐,从筹备建筑材料,到招募工匠,再到监督施工,裴休都亲力亲为,不辞辛劳。在他的努力下,重建工作顺利进行。无数个日夜,裴休都守在施工现场,与工匠们一同忙碌。遇到难题时,他与灵佑禅师反复商讨,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努力,沩山密印寺终于重现往日的庄严宏伟,飞檐斗拱,气势恢宏,红墙金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寺庙建成当日,裴休与灵佑禅师一同漫步在焕然一新的寺院中。裴休满怀欣慰地问:“禅师,如今寺庙已然建成,您看看还缺些什么,尽管吩咐。”灵佑禅师停下脚步,目光温和地看着裴休,双手合十道:“裴施主,感恩您这般大的善心,寺庙如今庄严殊胜,一切都已具备。只是老僧年事渐高,传承佛法之事迫在眉睫,如今尚缺法嗣。听闻您的公子聪慧过人,能否将他送到我身边,继承这佛法衣钵?”
裴休听到这话,顿时有些发懵,心中如打翻了五味瓶。他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平日里疼爱有加,如今要将儿子送入佛门,实在是万分不舍。犹豫片刻,裴休面露难色地说:“禅师,犬子刚刚当上翰林,此事关系重大,我得回去请示皇上,方能答复您。”
回到府邸,裴休心中忐忑不安,他深知此事艰难,却又无法拒绝灵佑禅师的请求。怀着复杂的心情,裴休进宫面见唐宣宗,将灵佑禅师的请求如实禀报。让裴休没想到的是,唐宣宗闻言,脸上露出欣喜之色,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此事。圣意已决,裴休虽满心无奈,却也只能遵从。
无奈之下,裴休只好忍痛将自己的儿子裴文德送至大围山。临行前,裴休心中满是不舍与牵挂,他挥笔写下一首诗:“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独称尊。”这首诗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也寄托了他对佛法传承的坚定信念。
裴文德初入佛门,便被安排从事寺院中最基础的劳作,每日天未亮,他就要起身去挑水,山路崎岖,沉重的水桶压在肩头,疼痛钻心,汗水湿透衣衫。除了挑水,还要打扫寺院的每一个角落,擦拭佛像,劈柴生火,日复一日,繁重的劳动让他疲惫不堪。一开始,裴文德努力坚持,试图在这艰苦劳作中找到修行的意义,可随着时间推移,心中的不满与委屈越积越多。
终于,三年后的一天,裴文德挑着水艰难地走在山路上,肩膀的剧痛与内心的压抑让他忍不住低声嘟囔:“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这句牢骚话很快就传到了灵佑禅师耳中。第二天早课,灵佑禅师端坐在法座上,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裴文德身上,意味深长地说:“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
裴文德听到这话,心中猛地一震,顿时羞愧难当。他意识到自己一直误解了修行的真谛,开始反思自己。此后,裴文德彻底转变了态度,不再将劳作视为痛苦负担,而是当作修行的重要部分。每次挑水,他都在心中默念佛经,专注当下;擦拭佛像时,怀着敬畏之心,仿佛与佛法对话;劈柴生火,也全神贯注,感受内心的平静。
时光匆匆,在灵佑禅师的悉心指导下,裴文德不断领悟佛法,内心愈发平静坚定,逐渐成长为一代高僧,法海禅师的名号在佛教界渐渐传开。他离开沩山密印寺后,四处游历,弘扬佛法,将灵佑禅师的教诲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多年后的一天,法海禅师重回沩山密印寺。当他与灵佑禅师再次相见,师徒二人相视一笑,往昔的种种艰辛与成长,都化作了这饱含深情与欣慰的笑容。他们的故事,成为禅门佳话,激励着后世修行者在追求佛法的道路上,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禅宗大师的智慧##禅宗修行##禅宗公案解##裴休##法海##佛教##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佛教的意义#
来源:城外渔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