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回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05:44 1

摘要:回想起那个年代,心里面依然充满了贫困但朴素的烟火气,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温情。比如冬天的各式煤炉、农村的广播喇叭、走街串巷的货郎,以及全村人围观黑白电视机,在记忆里总是不时地闪现。

说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声明必删。

老头出生于1960年代末期,1980年代是老头这代人从初中到大学的成长期。

在写文章的同时,难免会因为看到网络上的展示那个年代的老照片而产生回忆和怀念。

因为怀旧而收集了一些40多年前的一些老照片,加点文字分享给大家。

40多年前的中国,物质生活依旧匮乏。这种匮乏在90后和00后这代人看来,可能会有不可思议的感觉。

回想起那个年代,心里面依然充满了贫困但朴素的烟火气,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温情。比如冬天的各式煤炉、农村的广播喇叭、走街串巷的货郎,以及全村人围观黑白电视机,在记忆里总是不时地闪现。

黑白电视机是当时颇为稀罕的奢侈品,谁家买了电视,晚上会搬出来放在门口,夜幕降临后,邻居们自带马扎围坐,孩子和大人常常聚集在电视机前,无论什么节目都看得津津有味。曾记得,《霍元甲》《上海滩》的主题曲一响,整条街都会安静下来,连狗都不再叫唤。

80年代初期,家里的缝纫机可能是孩子们服装的唯一来源,妈妈们在缝纫机前踩出全家的衣裳——的确良衬衫、涤卡布外套,磨破了就缝上补丁,过年有件带碎花的新罩衣,就能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很久。

粮票、肉票、布票等各种票证是生活的必需品。城镇的副食店门前排着长队买豆腐,农村的供销社商店只有在过年时才能买到布……夏天,把西瓜吊进井水里冰一会儿,拿出来切成小块全家分着吃,“你那块西瓜比我的大”是兄弟姐妹们争吵的永恒话题,炒花生、水果糖是过年才能看到的 “硬通货”。

在城市的大杂院里,几家人共用水龙头洗菜、洗漱。煤炉都摆在院子里,有人用蜂窝煤,有人用煤球……傍晚时,各家纷纷开始做饭,院子里烟气升腾,煤炉上大多炖着萝卜、土豆、白菜豆腐,邻居路过时,多数会问一句,“今天吃啥好菜?”

自行车也是一件奢侈品,特别是二八大杠更是“家庭豪车”——山东的特色是“牛头把、倒蹬闸”。过年时,父亲骑车带孩子走亲戚,后座和前梁都能坐人,车把上挂着礼物。“叮铃铃”的车铃车在胡同、街头不时地响起,是那个时代最常听见的声响。

最初是电子管收音机,后来慢慢被半导体收音机代替,它们最终代替了广播喇叭,成为人们的信息窗口。早晨的广播体操音乐、傍晚的评书……是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娱乐项目,或许有人还记得,老头印象中的是袁阔成的评书《李自成》。当年,如果有哪个孩子们偷偷找流行歌曲来听,被家长发现被骂“不务正业”。

橘子汽水装在玻璃瓶里、塑料纸包的水果糖,多数孩子只有考试考好了才可能得到的奖励,喝汽水时要小口小口地品尝,舍不得一口气喝完。瓶子还得退回去换回押金。

大杂院里不管住了多少户人家,家家都没有防盗门。邻居们互相帮着看孩子、收衣服;无论谁家做了好吃的——红烧肉或炖鱼,都招呼邻居家的孩子,或者盛一份给隔壁老人;如果有修缝纫机、补锅、磨菜刀的手艺人路过,吆喝一声,几家主妇就围上来。

夏天的夜晚最热闹,板凳、躺椅甚至竹床都会搬出来摆在树下,孩子们追赶着萤火虫,大人摇着蒲扇聊闲话或新闻,空气中混着蚊香和夜风的味道。

如果是在工厂或机关,无异于一个小社会,里面幼儿园、医务室、食堂一应俱全,父母上班时,婴幼儿有“托儿所”,大一点的有“幼儿园”,上学后的孩子,放学后常常是不回家,而是在工厂或办公室走廊里写作业,不写作业的时候,成群结队到处玩,直到父母下班被领回家。

那个时代单位福利分房,你争我抢自不必说。

每到年节,分年货是一件大事,过年前提着单位发的冻带鱼、粉条、白菜回家,路上遇见熟人都要攀比一下,“你们单位发了啥”,脸上满是骄傲。

城市里的学校教室是红砖房,乡村学校好一点的是砖房,差一点的是土坯房。夏天开窗乘凉,冬天靠煤炉取暖。冬天的时候,值日生要提前到校升炉子——每个人都要学会生炉子;课本要包书皮,每个家庭这个时候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牛皮纸、挂历纸……上课时,课桌上花花绿绿。

孩子们的课间活动很丰富——跳皮筋、跳房子、弹玻璃球、滚铁环……没有补习班,农村孩子通常放学后就去田里挖野菜、摸鱼、打猪草,直到天黑或大人喊吃饭才回家。

开始有街头摆摊的个体户,多数是在街头去个摊位卖服装。喇叭裤、蛤蟆镜成为时髦青年的标志,父母们看着觉得 “不正经”,孩子们却偷偷羡慕。

县城开始有了录像厅,门口贴着《少林寺》的海报,年轻人挤在小屋里看武打片,门票几分钱,能过足瘾。

随着卡式录音机,磁带带来了港台流行音乐,邓丽君“美酒加咖啡”的歌声从录音机里飘出来,多数时候被大人们批评成 “靡靡之音”,但孩子们经常偷偷地聚在一起听。

普通人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彩色照片——之前都是黑白照片人工着色。很多人都会选择去照相馆照一张彩色全家福,这时候,全家人都特意换上最好的衣服,照片洗出来后要小心夹在相册里。

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更没有外卖,时间过得很慢,人们有精力专注于生活本身 —— 比如花一下午给孩子织毛衣,或者坐在门口看云卷云舒。

无论是城市的大杂院还是农村的小村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亲密,一家遇到困难时总有人主动帮忙,这种“不孤单”的感觉,是现代社会难以复现的温暖。

当现代生活被效率和焦虑填满,这些带着煤炉烟火气的旧时光,便成了回望时最柔软的落脚点 —— 那里有物质匮乏却情感丰沛的真实,也有在简单日子里认真生活的勇气。

四十多年前的回忆之所以难忘,并非因为那时的生活不苦,而是苦与乐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煤油灯下写作业的专注、二八自行车后座的颠簸、大杂院里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都构成了一代人精神上的印迹。

来源:小蜗在梦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