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息差持续收窄、业绩增长承压、风险暴露等阵痛中,银行业正经历新一轮分化周期。这其中,不乏一些大中型银行以韧性的姿态,稳健穿越市场分化期。据轻金融统计,2021-2024年,4家总资产规模超9万亿的股份行ROE平均降幅达2.48个百分点,而中信银行是唯一一家降幅
率先摒弃规模情结,更专注于效益和质量并重的增长,这家股份行开启了“价值向上”的新征程
· 来源:轻金融 作者:李静瑕
市场的调整期,往往是弱者的寒冬,也是强者的试金石。
在息差持续收窄、业绩增长承压、风险暴露等阵痛中,银行业正经历新一轮分化周期。这其中,不乏一些大中型银行以韧性的姿态,稳健穿越市场分化期。据轻金融统计,2021-2024年,4家总资产规模超9万亿的股份行ROE平均降幅达2.48个百分点,而中信银行是唯一一家降幅在1个百分点以内的银行;在最近三年银行业营收整体下降趋势中,中信银行在股份行中表现较好。
资本市场的认可,是一家银行价值重估的最强注脚。2021年初到2025年6月末,中信银行A股、H股股价增长以及市值涨幅均呈现出三位数增长,分别为113.23%、241.23%、108.16%,在股份行同业中排名第一。
探究中信银行近年来的稳健表现可以发现,这并非一次短暂的脉冲,而是蕴含着深厚的爆发力,通过打造一条可持续的价值增长曲线,凭借内生动力重塑竞争格局。当下,距离10万亿总资产临门一脚的中信银行,如何持续上演“价值向上”的经营势头?
01
体系与能力,构筑稳健增长的底气
“无体系,毋宁慢。”
在逆周期的背景下,银行业分化的本质是体系与能力的深层较量,唯有系统化的体系构建与能力进阶,才能在长期将战略布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务特色。真正跑出来的银行,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即找到了有自身特色的增长之路,打造独特的发展体系和与之对应的能力提升。
一家优秀银行的打造犹如一场“马拉松赛跑”,唯有锚定核心战略、持续深耕体系,才能在长期站稳脚跟。体系构建与能力进阶,首先在于战略定力的坚守,这是银行发展韧性与稳定性的根本保障。正如管理层所言“无体系,毋宁慢”,过去几年中信银行将发力点和落脚点集中在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上,让战略布局的每一步发力都有体系支撑,每一项能力提升都能反哺业务。比如加速“新零售”转型,重塑公司业务竞争优势,纵深推进同业客户一体化经营,释放金市的投资交易能力,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科技的规划力、组织力和生产力。
以风险管理为例,中信银行管理层对上半年中信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总结了三个特点,分别是“关键指标稳中向好”、“财务资源消耗减少”和“问题资产经营价值提升”。从数据上看,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率过去六年连续下降,目前为1.16%;拨备覆盖率过去四年连续提升,目前为207.53%;今年上半年计提减值损失295.9亿元,同比下降14.0%,风险成本占营收比重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
这一系列持续向好数据背后均来自于中信银行近年来将风险管理体系和能力视为核心竞争力之一,不断健全“控风险有效,促发展有力”的风控体系,包括加固责任体系、统一授信、专职审批人、问题资产经营等机制,构建以行业研究引导大类资产配置和客户精准选择的“五策合一”体系,将对公信贷投放从过去“走哪算哪”被动应对,转变为“指哪打哪”的主动导航。
在“五策合一”的精准导航下,中信银行在几年前就前瞻性着手压降房地产行业规模、退出房地产高风险客户,在经历大力“去包袱”的阵痛后实现了新的蜕变,获得了较强的战略主动,之后又持续推进隐债置换,大力布局科创企业等新质生产力,应该说紧跟形势甚至前瞻性地实现了资产的精准进退,始终先于市场“一步棋”。过去几年,中信银行对公新生成不良率持续下降,远低于对公存量不良率。
去年以来,中信银行对行业性零售风险上升形势采取及时措施,快速重检优化零售风险管理体系,加固“风险+业务”联防联控机制,在所有分行都设立了零售风险总监,持续加强个贷全流程管控。“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对中信银行未来零售资产质量企稳向好的趋势还是有信心的。”中信银行管理层表示。
从前瞻性指标看,零售资产质量已经呈现“核心指标企稳向好、前瞻性指标趋势向好”的趋势。截至上半年末,按揭贷款、消费贷早逾率(新发放的贷款在三个月内发生逾期的比例)较年初大幅下降。与此同时,零售贷款客户结构不断优化,消费贷、经营贷高评分客户占比分别为58%、44%,较年初提升10个百分点、9个百分点;信用卡新发卡客户中优质客群占比80.2%,同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存量贷款中低风险优质客群贷款占比76.2%,同比增加6.5个百分点。
息差管理背后亦是如此。从2021年开始,到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息差累计下降42BP,比银行业降幅66BP少降24BP,息差变动跑赢大市,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净息差1.63%,较一季度下降2BP,依然保持了领先优势。
这离不开近年来中信银行管理层将“稳息差”作为四大经营主题之首,着力打造集中垂直的定价管理模式,持续提升“量价平衡”协调发展的能力,体现了对银行经营规律的深刻把握。
体系建设的最终价值,终究要落到业务增长与价值创造上。中信银行在零售、对公和金融市场三大板块,构筑起了有自身优势的体系,零售业务依托体系驱动、能力支撑、数字赋能,构建“新零售”中长期体系化优势;对公业务拉长板、树新板、补短板,重塑核心竞争力;金融市场构建了“销售服务-投资交易-研究风控(STR)”模式,切实提升投资交易能力。
上半年,中信银行三大业务板块全面开花。零售AUM、零售信贷余额连续四年位居股份行前列;人民币一般对公贷款较年初增长2,968亿元,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对公客户总数近13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2万户;过去四年金融市场业务营收、中收和经济利润增速为投资资产规模增速的2-5倍。
值得关注的是,中信银行早于同业实现了手续费正增长。上半年,中信银行实现手续费净收入169.1亿元,同比增加5.5亿元,同比增长3.4%。这源于中信银行对公发力资本市场业务,零售坚持财富管理规模增长和结构优化,理财子做强资产管理能力,同时抓住了跨境业务以及提振消费机遇,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在手续费净收入增速连续五年跑赢同业基础上,总量继续保持股份行同业第二,增幅排名第一。
这一系列数据,源于中信银行自2020年以来持续深化的“轻资本转型”战略,从构建轻资本发展的九大能力,到“342强核行动”,再到“五个领先”银行战略,贯穿其中的是轻资本业务能力的建设。正如中信银行管理层所言,中信银行一贯主张的、注重的体系和能力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边建设、边释放产能的时期。
“我们已经摒弃了规模情结,更专注于效益和质量并重的增长,这构成了我们财务业绩背后的业务支撑。”中信银行行长芦苇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早已跳出唯规模论,中信银行更加注重“稳健、均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在难中求成、稳中有进。
纵观近几年的表现,中信银行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更有逻辑”的发展道路,让银行发展脉络中的“本”与“末”更加清晰。在中信银行看来,银行发展体系建设是“本”,业绩发展是“末”,做好了体系建设基础这件“难而正确的事”,业务指标的向好便“水到渠成”。
02
结构为王,筑牢可持续成长的基石
“一家银行如果结构是合理的,发展越快越好,反之则不然”。
要在长期做好稳健经营,银行业面临更深刻的命题——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增长引擎?随着靠单个强势业务优势即可领跑市场的时代终结,行业迈入“结构为王”的新纪元,结构不仅决定了银行未来业务发展的质量与效率,也决定了战略纵深与进化方向。
“结构是衡量一家银行成长性和未来潜力的核心标准。”芦苇强调。中信银行把结构优化作为价值银行经营的必经之路,必修之路,也是近年来发展的着力点,集中精力在业务结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客户结构等多方面、多层次开展结构优化。
做好结构优化的首要命题,在于业务结构的均衡与协同。在业务结构上,早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管理层就提出了零售、对公、金融市场“三驾齐驱”均衡发展战略,至今成效日益显著。当前,中信银行公司、零售、金融市场业务形成4:4:2的收入贡献结构。业务均衡发展,能够避免单一业务波动带来的冲击,极大增强穿越周期的经营韧性。
在息差收窄的行业背景下,资产负债的摆布能力直接决定银行的盈利空间与抗风险能力。
资产结构方面,中信银行按照“增高减低”的思路摆布调整,即增加高收益资产占比,降低低收益资产占比。一方面,加大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加快布局高成长性、高潜力行业,“积极支持类”行业占比将近60%,区域布局从“集中发力”到“全域均衡”,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等重点地区贷款余额占比超70%。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债券投资结构,合理加大高收益信用债的投资力度。
从未来投资业务策略看,中长期看利率仍将维持现有状态且偏于向下,投资者预期差导致的行为差将带动利率波动。“在这样的环境下,中信银行投资业务将继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前瞻性做好大类资产的中长期布局,持续提升交易流转功能。”中信银行管理层表示。
负债结构方面,中信银行抓结算、抓活期、控久期,对公做好综合经营,零售攻坚主结算,金市坚持“稳活期、管定期、有产品”。上半年,中信银行活期存款占比高达42%,高于可比同业平均水平。
对存量客户的深度经营挖掘,对高质量客户的争夺,以及客户结构的完善,是一家银行经营质量的根本。从客户结构看,各类客群需求个性化、差异化日趋明显,庞大客群对差异化服务能力及客户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信银行深抓有效客户,积极推动平台获客、场景获客、公私融合获客,推动有效户稳定增长。同时,深化客户分层经营与链式输送,上半年零售贵宾类客户(管理资产规模50万以上的客户)较年初增加7.5万户,私行客户(管理资产规模600万以上的客户)增加8,049户,增量创历史同期最优,同比多增2,160户,对公客户总量突破130万户。
从业务结构的“三驾齐驱”,到客户量快速增长,再到资产负债结构的精准摆布,带来的增长曲线更加平稳、更加清晰、更加可预见。
03
强赋能,协同+科技驱动价值创造
“企业间的竞争已不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彼得·德鲁克
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跨越,离不开商业模式的重塑,从而构建自身特色化优势。
价值创造成为银行发展的终极命题,银行业需要构建客户、投资者、股东与社会多元价值的共生体系。在走向价值银行的道路上,中信银行除了构建了强大的战略、结构的驱动力之外,还拥有集团协同和数字化两大“杀手锏”强赋能,成为其重塑价值创造逻辑的关键。
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实业广覆盖的业务布局,为中信银行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供了天然土壤,通过集团协同构建综合金融的生态壁垒,通过强赋能驱动价值向上。通过与集团的融融协同、产融协同深度挖掘客户需求,能够为客户提供“不止于银行”“不止于金融”的综合服务,中信银行的集团协同已经形成了强大的“金融+实业”全方位协同生态。
在协同的体制机制上,中信集团在金控层面成立财富管理委员会以及下设的三个子委员会,以“委员会”的合作模式,与各家子公司进行沟通与制定合作方案。中信集团“一个中信、一个客户”的客户服务体系构建,为客户经营形成服务闭环。借助集团协同平台,上半年中信银行协同联合融资规模1.56万亿元,同比增长34%。
产融协同模式下,银行通过服务好这些集团实业子公司深度理解产业链需求,先在集团内部打磨“金融+产业”的创新服务模式,可以在验证成熟后快速复制给外部同类客户,实现“以产兴融、以融促产”。例如,中信银行为某头部新能源车企提供贷款的同时,还联动中信戴卡(汽车零部件)、中信证券(债券承销)、中信保诚(员工团险)等,从“单纯放贷”到“全产业链服务”,带动1,400余家经销商客户合作,形成业务生态闭环。
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中信银行管理层指出,中信集团的资源禀赋为中信银行的科技金融提供了“人无我有”的独特竞争优势,其中在股权投资领域,中信银行携手中信系统内20家机构组建“中信股权投资联盟”,打造中信系“耐心资本”,管理规模超过4,000亿元,已投资科技企业超过1,100家。
这种协同模式的深层价值,在于打破了传统银行“单点服务”的局限,通过集团资源整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在集团内部验证成熟的基础上,中信银行还可以在全市场进行复制推广,推动与更多优质客户开展全面合作,既提升了客户粘性与价值贡献,又构建了同业难以模仿的竞争壁垒。
如果说集团协同是中信银行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数字化转型则是中信银行正在探索的“第二增长曲线”。
数字化被认为是未来银行获得新增长的关键性武器,当前银行正在加强数字化的强赋能。2021年,中信银行正式启动数字化转型,到目前已经构建了“1个能力底座+3个重大”为核心构建数字化生产力。通过场景化、生态化、智能化、国际化、平台化和自动化“六个标准”去衡量转型突破,推动全行业务经营和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数字化对银行业务经营的赋能,首先体现在强大技术底座的构建上。这方面,中信银行已经全面建成了云原生技术底座,全面建成全行一体的数字化基础底座,打造了天元司库、小天元(原开薪易)等研发平台,加速业务赋能。中信银行还组建了全行级大模型合署办公团队,构建“大模型+小模型”双轮驱动的AI技术底座,小模型平台累计上线526个业务模型,智能服务场景数超1,600个。
其次,是提升银行经营效率和质量。中信银行在客户经理数量增幅不大的情况下,人均管户量和管理资产规模明显提升。据轻金融了解,中信银行正在打造某科技项目,该项目将于今年10月上线,将系统化赋能对公业务发展和管理质效提升。
再者,则是带动业务新增长。以零售业务为例,2024年中信银行上线了“一横”平台,全行月均触达客户人次较年初提升超20%,分行部署属地策略数量较年初翻番,全量经营策略对AUM年增贡献达50%。财富数字人智能顾问“小信”累计服务578万客户,满意度超95%。信用卡智能风控方面也实现了风险挽损超6,000万元。
迈入价值向上新阶段的中信银行,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始终重视持续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和股东回报能力,分红力度也是衡量一家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真实底色的指标之一。中信银行曾发布《估值提升计划》,明确将2024-2026年度现金分红金额占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比例力争保持在30%以上。经过董事会审议通过,今年中信银行继续开展中期分红,拟派息金额104.6亿元,分红比例30.7%,比去年中期分红提升了1.5个百分点。中信银行董秘表示,“我行用实际行动回馈了广大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这也是我们优化提升投资者回报机制的重要一步。”
此外,今年400亿元的债转股,以及该行正在开展的资本计量高级法的申请、评估和验收工作也为提高资本“安全垫”,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及优化业务结构提供了良好支撑条件。可以看到中信银行有意愿、有能力、更有底气提升自身投资价值,给客户、投资者以及“耐心资本”带来更多价值。
纵观中信银行的价值创造之路,其本质是对新的经营规律的深刻把握,在构建强大的体系与能力的基础上,深挖“三驾齐驱”均衡发展战略的潜力,以数字化打破业务边界,以集团协同整合生态资源,最终在客户、投资者、股东与社会之间构建起正向的价值循环。
来源:轻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