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6日,央视《新闻联播》用长达3分钟的专题报道,深入聚焦了甘肃省临夏市黄土高原上的“玫瑰超级工厂”,报道揭示了这座昔日深度贫困地区如何通过一朵玫瑰实现产业逆袭,成为国家级乡村振兴的标杆案例。这背后,不仅是一段科技赋能农业的传奇故事,更是中国西部地区探索高质量
4月6日,央视《新闻联播》用长达3分钟的专题报道,深入聚焦了甘肃省临夏市黄土高原上的“玫瑰超级工厂”,报道揭示了这座昔日深度贫困地区如何通过一朵玫瑰实现产业逆袭,成为国家级乡村振兴的标杆案例。这背后,不仅是一段科技赋能农业的传奇故事,更是中国西部地区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 黄土高原绽放“玫瑰奇迹”
在海拔较高、干旱寒冷的黄土高原上种植玫瑰,曾被视为一项“不可能”的任务。然而,临夏市通过细致调研,发现了当地高海拔、长光照(全年达2700小时)、病虫害少的自然条件对玫瑰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克服冬季低温和干旱的短板,临夏市引入了荷兰智能温室技术,建成了占地350亩的“玫瑰超级工厂”。
在这座现代化温室里,传感器实时监测光照、湿度等环境参数,大数据系统精准调控水肥滴灌,甚至通过红色补光灯延长光照时间,创造了四季开花、年产7000万枝鲜切花的“反自然”奇迹。这种科技驱动的智慧农业模式,不仅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更以欧洲A15标准建设的温室系统,将玫瑰的单位产量和品质提升至国际水平。
产业振兴 玫瑰成为“黄金田”
临夏市曾是传统农业区,以种植玉米等作物为主,效益低下。玫瑰产业的崛起,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通过大力发展特色鲜花产业,临夏市形成了从种植、采摘、冷链物流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近2亿元,带动了4000余人就业。
临夏市鲜花港产业工人汪彩霞夫妇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他们曾是外出打工的夫妻,如今返乡成为产业工人,月收入达3000-5000元。家门口的“鲜花经济”不仅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也让曾经的“空心村”重现活力。
更深远的是,玫瑰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玫瑰精油、鲜花饼、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已提上日程,未来将推动“浪漫经济”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渗透,为临夏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开放视野 玫瑰香飘“一带一路”
临夏玫瑰不仅畅销国内市场,更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走向世界。每天20万枝鲜切花中,部分通过冷链物流直达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2024年前10个月,临夏市出口了69万枝、货值250万元的玫瑰至中西亚地区。
国际合作亦同步推进。俄罗斯Inter Logistics集团与临夏市签约,借助其覆盖20多个城市的物流网络,推动鲜花“从田间到海外家庭”的无缝对接。这一布局背后,是临夏市“打造中国花卉产业新中心”的雄心壮志。通过联合飞利浦等跨国企业开展种苗研发,临夏市正从“种植基地”向“产业高地”转型。
央视聚焦 传递乡村振兴“临夏样本”
央视的专题报道,不仅是对临夏市玫瑰产业成果的肯定,更传递出多重深远意义。它展示了科技兴农的示范性,证明了即使自然条件受限,通过智慧农业技术也能培育出高附加值产业,为西部干旱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同时,临夏市的玫瑰产业也展示了脱贫成果的可持续性。通过产业造血替代政策输血,很多的就业岗位让脱贫群众端稳了“饭碗”,破解了乡村振兴的核心难题。此外,临夏市还展示了“双循环”格局的微观实践,国内市场与“一带一路”出口并重,凸显了中国农业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潜力。
玫瑰红映照下的“未来乡村”
临夏市的玫瑰故事,是科技、产业与开放协同作用的缩影。它揭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以特色产业为支点,以科技创新为杠杆,以开放合作为翅膀。
在鲜花港,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更是令人瞩目。priva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智能分拣设备等高科技设备的应用,为鲜花生长提供了最为“舒适”的环境,实现了全季节、全天候生产。这些高科技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显著提升了鲜花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如今,临夏市的玫瑰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未来,临夏市将继续加强对外宣传、扩大朋友圈,持续推动鲜花产业再攀高峰。同时,临夏市还将深化农文旅融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的指示精神,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在临夏市的乡村田野里,一朵朵盛开的玫瑰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它们不仅点缀了这片美丽的土地,更照亮了当地群众走向幸福生活的道路。
来源:临夏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