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预制菜风波,将如何重塑购物中心餐饮生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4 23:28 1

摘要:近日,由罗永浩和西贝引发的“预制菜”争议,已演变为一场席卷餐饮行业的深度讨论。事件的核心也已经由预制菜本身,扩大到了其背后暴露出的消费者知情权,与连锁餐饮工业化生产的长期矛盾。

来源 · 赢商网(ID:winshang)

作者 · 王梓旭

封面&头图来源 · 视觉中国

近日,由罗永浩和西贝引发的“预制菜”争议,已演变为一场席卷餐饮行业的深度讨论。事件的核心也已经由预制菜本身,扩大到了其背后暴露出的消费者知情权,与连锁餐饮工业化生产的长期矛盾。

据第一财经9月13日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悄然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于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这场争论看似“告一段落”,但其背后所隐藏的餐饮行业效率与任之间的艰难平衡仍需解决:餐饮工业化不可逆与消费者对“知情”的渴望。而填平认知鸿沟的,一定信息透明和真诚。

而这次风波也将对餐饮业态平均超30%(其中,超过80%是连锁品牌)的购物中心而言,餐饮生态也将发生深层变化:将转向更加多元、透明和注重体验、情绪价值的新阶段。这对于消费者、对于重视消费者的餐饮品牌、以及保持长期吸引力的购物中心来说,或许都是好事。

01. 一场关乎消费者知情权的信任博弈

西贝与罗永浩之间关于“预制菜”的公开争论,其本质并非一场简单的菜品定义之争,而是一场关乎消费者知情权的信任博弈。

事件的起因是罗永浩公开指责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强硬回应“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分歧的关键在于双方对“预制菜”的定义截然不同。

从西贝角度而言,严格遵循国家国家六部委于202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西贝菜品并不属于预制菜。只有在工厂将整道菜全部做熟、封装,送到门店后,用水浴、微波炉或蒸箱加热后就食用的才是预制菜。在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半成品不纳入预制菜范畴。

图源:西贝官方小红书

然而,在大众对预制菜的认知更加主观。只要不是现场新鲜现炒,即便只是预先加工处理、提前准备好配送,再加工制作的菜品都属于预制菜。因为这与他们对餐厅“现场烹饪”的期待相去甚远。

这场争论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公众共鸣,核心诉求正如罗永浩所强调的:“重要的是知情权”。

在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餐饮及食品行业分析师林岳看来,这次争议的根源并非预制菜好坏的问题,而是消费者知情权与心理预期的匹配问题。“消费者根深蒂固的思维是,昂贵的菜品不应该是预制菜,没在厨房完完整整做出来的就是预制菜。当支付的价格与菜品制作方式之间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便会直接导致用餐体验不佳。”

林岳进一步指出,从消费体验和品牌口碑的角度出发,餐饮企业应该主动告知菜品制作方式、生产日期、配料等信息,让消费者自行选择,这才是解决信任博弈的关键。

02. 预制与“锅气”,

连锁餐饮的根本矛盾?

本次,西贝预制菜风波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波澜,是因为它触及了现代连锁餐饮业最核心的结构性矛盾:工业化生产的后端需求与消费者“锅气”体验的前端期待之间的冲突。

中央厨房和预制技术是连锁餐饮发展的必然路径。据赢商网综合艾媒咨询、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机构报告指出,该模式不仅能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和连锁品牌出品的稳定性,更能有效提升运营效率,普遍可降低超过30%的人力成本,同时将出餐效率提升4倍。对于追求规模和成本效益的连锁品牌而言,这是一道必选题。

图源:视觉中国

事实上,预加工不仅是为了降本增效,更是许多复杂菜品得以在连锁餐厅中呈现的基础。有业内人士表示,很多耗时长的“功夫菜”,从生到熟需要数小时,如果完全在门店操作,不仅厨房面积不允许,顾客等待时间也长。

中央厨房通过现代化的设备进行预加工,恰恰解决了这个难题。只是在消费者的感知中,锅气和现炒代表着新鲜、美味和一种不可替代的餐饮体验。消费者对预加工的抗拒,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科技与狠活”、防腐剂的担忧。

图源:视觉中国

连锁餐饮企业的大型中央厨房,依靠成熟的冷链物流、真空包装和气调锁鲜等现代食品保鲜技术来确保食材安全,其违规添加的风险和成本远高于小型餐厅。

林岳认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抗拒,本质上是对餐饮‘快餐化’和体验感缺失的担忧。当餐厅环境和高客单价,与一份仅需简单复热的菜品放在一起时,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价值失衡感。”

因此,问题的根源并非预制菜本身,而在于品牌方未能有效管理消费者的预期。当工业化生产的后端现实,与消费者期待的前端体验发生冲突,且中间缺乏透明沟通时,信任的崩塌便在所难免。

03. 透明化,

将重塑购物中心餐饮生态?

然而当下关于预制菜知情权的争论,也正在推动购物中心餐饮业态变革。

餐饮在购物中心里的角色,早已不是过去解决果腹需求的“功能配套”。如今,它已是购物中心吸引客流、延长顾客逗留时间的核心流量引擎。

据赢商大数据统计,对比2022年业态结构,根据对24个城市600+优质购物中心的业态占比监控,从2022年到2024年,餐饮业态占比从27.4%增至29.5%。而购物中心中餐饮品牌调整频次较高,2024年录得餐饮业态开店、关店总计1.8万家,开关店比1.14,调整门店数占购物中心整体业态的31%。

由此看来,关于预制菜的争议,将倒逼餐饮品牌进行清晰的菜品加工分类披露,而明厨亮灶将成为购物中心引入餐饮品牌时更重要的考量因素,因为消费者的信任是购物中心和餐饮品牌的重要资产。

对餐饮企业来说,主动透明的沟通是赢得市场的关键。一个可以参考的案例,老乡鸡在门店公示菜品的加工分类,并用不同颜色进行清晰的区分。绿色代表餐厅现做,比如生鲜、生切、生调类菜品;黄色代表半预制,比如在中央厨房或者外采的半熟食材如预处理好的肉块;红色代表复热预制,即经中央厨房制作后冷链配送至门店、需加热食用的产品。

此外,老乡鸡还在官网等官方渠道披露每个月的自查自纠公示。

未来,餐饮企业想要规避类似争议,清晰区分并告知菜品制作工艺,让消费者自行进行选择,不仅合规,更是企业构建长期品牌信任之举。

林岳认为,“这种主动、清晰的信息披露,是餐饮品牌的底气,是树立公信力的最好背书。”

风波的另一面,则为坚持现炒的品牌创造了新的机遇。当一部分品牌继续拥抱央厨预制时,另一批主打锅气的餐饮品牌无疑会更受追捧。

例如,主打现炒为特色江西菜、湘菜等。如将开放式厨房作为门店标配的费大厨,以及长期坚持大部分菜品现场烹饪的绿茶餐厅,它们对“现炒”的坚持,在预制菜争议后,将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品牌标签。

而在今年8月份,湘辣辣直接宣布将湘菜从2.0强调现炒锅气带入了鲜炒时代,不仅是现炒食材也要特别新鲜。

此外,对于购物中心而言,需要平衡能提供稳定租金收入的连锁餐饮品牌与需要差异化体验之间的矛盾。购物中心会引进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独特口味或者主打“本地新鲜食材”的餐饮品牌,提供差异化价值。

据赢商大数据统计,在2025年第二季度,在12个重点城市250+标杆购物中心中,餐饮业态中,新兴品牌是非新兴品牌的2倍多,呈现出强劲活力。

这场由预制菜引发的餐饮价值重估,正迫使所有购物中心和餐饮从业者开始思考一个根本问题,在效率与体验之间,如何找到最佳平衡点,并以诚实、透明的方式与消费者沟通。

未来,无论是拥抱央厨预制还是坚守传统烹饪,赢得消费者信任都将是餐饮品牌和购物中心的重要命题。

Hot video热门视频

Hot articles

Contact us

转载|投稿|爆料|洽谈合作

winshang family

赢商自媒体矩阵

来源:赢商网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