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2月26日,25个欧洲国家在巴黎开完支援乌克兰专题会议后,作为东道主的马克龙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法兰西不排除直接出兵乌克兰!
时隔两百年,自拿破仑远征之后,法国再次向俄罗斯发出了威胁。
2024年2月26日,25个欧洲国家在巴黎开完支援乌克兰专题会议后,作为东道主的马克龙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法兰西不排除直接出兵乌克兰!
美国以及整个欧洲一片哗然,匆忙跟法国划清界限。
面对这种局面,马克龙却拒绝承认是在口嗨,而是再次向媒体表示自己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了仔细权衡和深思熟虑。
马克龙在支援乌克兰专题会议上提出出兵乌克兰
此时,只有法国的老对手——英国明白马克龙究竟在想什么。
2月27日,英国《金融时报》评论道,这是巴黎和柏林在争夺对乌克兰事务的主导权。
不过,英国的话只说出了一半。
实际上,马克龙近期有过很多听起来不可思议的言论。例如,作为欧盟唯一的有核国家,法国表示要与欧盟分享核武器。
同时,马克龙还高调干预外高加索事务,宣布将向亚美尼亚提供军援,将手伸进了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势力范围。
这些表态单独来看让人感到摸不着头脑,但是串在一起,马克龙的意图就明显了起来:法国要跟美国争夺欧洲事务的主导权。
如今,美国援助乌克兰的进程在议会受到了阻碍,马克龙期望通过强硬的表态,主动扛起“抗俄”这面大旗,来确立法国在欧盟的领导地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连投降的权力也没有,这是法国人所无法容忍的。
这也符合法国一贯的外交路线:推进欧洲战略自主,避免成为美国的附庸。
第一章 戴高乐主义
1956年10月24日,在法国塞夫尔郊外的一栋房子内,法国、英国与以色列三国代表共同举行了一场绝密会议。
三个月前,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这一决定刺激了原本拥有运河控制权的英法两国。为夺回运河、推翻纳赛尔政权,英法以三国秘密签署了《塞夫尔议定书》,策划了对埃及的入侵计划。
10月29日,以色列不宣而战,占领了西奈半岛。6天后,英法伞兵空降在运河两岸,迅速占领了沿岸港口,埃及纳赛尔政权岌岌可危。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
然而,属于英法两国的时代早已远去。
战争发生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开始施压英国,在市场上抛售英镑,导致英镑在短时间内贬值超过15%。在评估事态后,首相安东尼·伊登在没有事先通知法国的情况下,宣布停战。
这次失败的军事行动毁掉了巴黎与伦敦之间仅存的信任。
法国从此次危机中吸取的最重要教训,就是永远不要相信英国人,也不要依赖美国人。1958年,戴高乐再次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将这条教训当成了他最重要的政治信条。
1960年2月,法国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四个拥核国家。6年后,戴高乐就宣布退出北约,并要求美军撤出法国。同一年,戴高乐访问苏联,彰显了法兰西共和国摆脱美国裹挟,进行独立外交的决心。
戴高乐主义深刻影响了法国在欧洲事务上的决策。
二战结束之初,法国在世界各地依旧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为了独享殖民地的经济利益,巴黎对于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市场不像柏林那样积极。
然而,20世纪50年代,去殖民化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越南独立、苏伊士运河危机、阿尔及利亚独立……殖民地为法国带来的利益遭到了严重打击。
法国也终于开始热衷于构建一个紧密团结的欧洲。
1958年,法、意、西德等六个国家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1963年1月,西德总理阿登纳访问巴黎,与戴高乐签署了《爱丽舍条约》。二战中欧洲最主要的仇敌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达成了和解,建立起了稳固的政治经济合作关系。
1963年1月西德总理阿登纳巴黎会面戴高乐
戴高乐在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同时,坚持要尽可能的将美国排除在欧洲事务之外。在戴高乐看来,欧洲是应该是欧洲人的欧洲。
英国则走上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英国政坛出现了一种重要的声音:只有依靠美国,英国才能维持自己的国家利益,这便是“大西洋主义”。
1962年12月,时任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与艾森豪威尔达成《拿骚协定》,英国将购买美国的北极星导弹做为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戴高乐看来,英国将核威慑力量交付给美国,无疑是在以自己的国家安全为代价换取白宫的信任,这是英国倒向美国的重要标志。
于是,从1963年到1967年,英国两次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都被戴高乐一票否决。他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它的加入对欧洲联盟没有任何好处。
不过,随着戴高乐的退休,英国还是于1973年成功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
然而,历史证明了戴高乐的判断。50年后,英国人在决定欧洲命运走向的关键时候选择了背叛。
第二章 背叛欧洲
2003年4月7日,美军第3步兵师第2旅越过幼发拉底河,向北进军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两天后,巴格达彻底沦陷,美军装甲车推倒了萨达姆的雕像。
2003年4月7日美国入侵伊拉克
当美国媒体兴奋地转播着这一象征“胜利”的画面时,大西洋对岸的法国却是另外一副情景。
美国大使馆前,法国民众自发的聚集在一起,手持横幅,抗议美国发动侵略战争;新闻媒体也在不停地揭露着美军在战争中的暴行。
实际上,早在战争爆发之前,法国便一直极力反对美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
2003年1月22日,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坚决反对美国发动侵略战争。
3月5日,法国外交部长明确表示,将动用否决权阻止美国在安理会上通过一项授权对伊拉克使用武力的决议。
而法国之所以这么做,不仅是因为国内民众反战情绪高涨,更重要的是,法国乃至整个欧元区跟伊拉克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
根据《华尔街邮报》报道,当时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正在就马吉努油田的开发权与伊拉克政府展开谈判,该油田有着高达300亿桶的石油储量。
更关键的是,2000年10月,萨达姆宣布将抛售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并要求所有购买伊拉克石油的国家采用欧元支付。这无疑触动了美国的逆鳞。
欧元自诞生以来,就是美元最大的对手。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全部使用欧元结算,这已经让美元失去了一大块蓄水池。
如今,一个拥有巨量的石油储备且愿意采用欧元结算的国家,将起到一个示范效应,对欧元是一个巨大利好。这也是德、法两国极力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原因。
然而,做为当时欧盟的成员国,英国对这场战争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
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不顾国内高涨的反战情绪,以及欧洲盟友的利益,极力支持美国,并派出45000名英国士兵参与战争。
美英两国元首联合回应入侵伊拉克是为了世界和平
布莱尔是坚定的大西洋主义者。他在外交上盲目地追随白宫,就连英国媒体BBC都看不下去,称布莱尔为“小布什的哈巴狗”。
实际上,“大西洋主义”路线背后是英国的经济利益。
二战结束后,为了安抚英国,美国将海外美元中心放在了伦敦。英国充当了美国和欧洲之间的资金桥梁,迅速成为欧洲的金融中心。
英国也因此走上了去工业化和金融立国的道路。1948 年,制造业占英国经济的48%,到了2013年,该数据已降至13%;相反,服务业从46%上升到了79%。
金融业成了英国的立国之本。在加入欧盟时,英国坚持保留英镑,不使用欧元。这样既可以保持对货币的控制权,又可以享受欧盟的优惠政策。
如果说制造业追求的是产业上下游相互配合,稳定、高效、可控的供应链,那么金融业的核心在于控制风险。
英吉利海峡不仅从地理上将英国和欧洲大陆隔离开,在金融业上也充当了一道风险隔离带。
一旦欧洲大陆上有任何风吹草动,一部分欧洲资本便会流向英国,躲避风险。换句话说,英国的金融地位很大程度上来自欧洲大陆的不稳定。
从这个角度上看,英国和美国有着一致的利益,这也是英国人信奉大西洋主义的经济基础。
2016年6月,马克龙成立“共和国前进”党,准备参加法国总统大选。
此时,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坚定的大西洋主义者鲍里斯·约翰逊,正在公众面前极力鼓吹英国脱欧的好处。
6月23日,英国举行全民公投,以51.9%的得票率决定退出欧盟。
对于这样一个结果,马克龙评价称“即使英国退出欧盟,但它依旧是法国的朋友”。实际上,法国非常乐于看到欧盟中少一个不稳定因素。
由于失去了欧盟的政策优惠,英国的金融业在短时间内遭受了巨大打击。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将总部迁往巴黎或者柏林。
然而,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英国将会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证明,自己仍然是欧洲最好的金融避风港。
第三章 曲线救国
2022年3月29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俄罗斯与乌克兰代表正在就停火条件进行谈判。此时,距离俄乌冲突爆发已过去32天,双方已经进行了4轮谈判。
根据普京接受美国记者卡尔森采访时透露,当时双方已经达成了一份“厚厚的协议”。乌方代表团团长达维德·阿拉哈米亚草签了其中部分条款。
2022年4月9日,时任英国首相鲍里斯突然访问基辅。三天后,和谈结束,战争继续。欧洲大陆陷入了新世纪以来最大的危机。
2022年4月9日英国首相鲍里斯访问基辅
2022年9月26日,北溪管道爆炸,欧洲告别来自俄罗斯的廉价能源,至今没有国家敢查出真相。
冲突爆发两年以来,英国始终处于积极声援乌克兰的最前线,甚至比美国还要积极。
对于已经退出欧盟的英国来说,大西洋主义已经成为它最后的选择。这不仅关系到英国在欧洲的金融地位。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跟欧盟有密切的经济往来,一直希望通过独立重返欧盟。而一个虚弱混乱的欧洲,有助于英国维持国家认同。
不过,随着乌克兰战场陷入僵局,美国两党矛盾不断加深,白宫在俄乌问题上越来越难有做为。
2月份,共和党领导的美国众议院否决了一项参议院提出的援助法案,该法案包括了600亿美元的对乌援助预算。
美国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表示,如果不首先采取严格的新措施来阻止非法移民进入美国,他就无法解决乌克兰的安全问题。
此外,作为2024年大选的热门候选人,特朗普曾多次表示,一旦自己上台,将在一天之内结束俄乌冲突。
2月10日,特朗普在南卡罗来纳州的选举集会上甚至表示,他将“鼓励俄罗斯攻击拖欠北约会费的成员国”。
特朗普称将“鼓励”俄罗斯攻击不支付账单的北约盟友
拜登忙于大选,特朗普态度强硬,美国在俄乌问题上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英国口头上很强硬,奈何实力不允许。这让法国看到了夺取主导权的机会。
当最后一批乌军撤出阿夫迪耶夫卡阵地,法国总统马克龙突然变得强硬了起来。一句“不排除直接出兵乌克兰”,惊掉了盟友们的下巴。美国赶紧下场澄清自己没有类似的想法。
实际上,马克龙的话的确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在乌克兰前线面临溃败的时候,马克龙的发言跟美国的表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美国再次向世界表明了,即使以全部乌克兰为代价,美国人也不会亲自下场。
马克龙明面上是向普京发出的威胁,实际上这是向美国发起的舆论攻势。
而如今,美国面临的是一场“明谋”:要么尽一切努力支持乌克兰到底,防止乌克兰发生崩溃,否则就证明了美国没有能力保护欧洲安全;要么置身事外,停止援助,但这就证明了美国没有意愿保护欧洲安全。
而无论如何,美国在欧洲的话语权都会大大下降。那么,“硬汉”马克龙就可能代表法国夺回欧洲事务的主导权。法国才有可能主导俄乌局势的发展方向,决定何时与俄罗斯坐下来谈判。
换句话说,强硬是为了更好地妥协,这便是政治的魅力。
来源:棱镜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