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怎样在工作场景下最大限度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和热情,甚至能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去主动推进工作和解决各种问题,一直以来都有各种探讨和方法论,这当中,将工作“游戏化”是一个特别有代表性的思路,也有相当多成功的案例。
关于怎样在工作场景下最大限度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和热情,甚至能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去主动推进工作和解决各种问题,一直以来都有各种探讨和方法论,这当中,将工作“游戏化”是一个特别有代表性的思路,也有相当多成功的案例。
比如一些工作被包装成“升级打怪”,甚至当年会有司机因为 Uber 的激励机制而超长工作乃至到透支……这都长期作为正面案例在管理学层面传播。而俄勒冈大学社会学博士、现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吴桐雨基于 13 个月的田野调查,在这本《牛马游戏》里详细整理了大公司的几十种“游戏模式”,并以此去看到劳动群体是怎样投入其中,以至于“欲罢不能”的。
吴桐雨的主要调查对象是硅谷的一家大型科技公司,虽然模糊了公司名字及具体受访者姓名,但这并不重要,书中内容也许是很多公司的常态——或者是很多还没有达到这样程度的公司所希望的样子。其中程序员则是“游戏化”最常见的群体之一,模拟、竞速、工单等不同游戏模式激发了大家你追我赶的胜负欲,或者将自己与集体荣誉捆绑在了一起。
在吴桐雨看来,在这样的模式下,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被模糊,工作日和休息日也没了区别,工程师可能通宵工作就为了修复更多漏洞、解决更多工单,这“巧妙遮掩了大厂控制劳动者并榨取超额劳动力的意图”。
而诸如“甜甜圈邮件”游戏(一种加入公司后被整蛊的游戏)等则成为了一种服从性测试,成为对新员工最初的 PUA,或者一些游戏的设计会鲜明地区分出“自己人”和“不是自己人”,一些不爱玩游戏,或者不是那么外放的员工(比如亚洲码农)可能会被轻易排除在一些团队之外,这无形中也形成了某种霸权。
不过吴桐雨提出将工作“游戏化”是为了“让人用爱发电”,也许不同的读者会对这一结论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在一些公司里,有的设计虽然激发了超额的工作投入,但也会有对应超额的薪酬,很多希望努力挣钱从而改变命运的工作者会需要有这样的机会;同时对于很多创造性工作来说,“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可能会被放在更高的位置,对于个人来说这未必不是理性的选择。
但即便是带着反对意见去读,这本书本身的内容也仍然是扎实且完善的,这可能是这一课题里总结得最完整的一本(对于公司管理者来说,甚至能成为一份能直接用的说明书……),但同时,因为过于偏论文的写法,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着实有些高,需要习惯一下,如果能看下去,仍然会得到独特的趣味。
来源:理想生活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