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辆售价二三十万的智能汽车,本应是科技与品质的完美结合,却因车内一声突兀的异响,引发了跨越产品、品牌与价值观的激烈讨论。当“马锐拉”等车主在社交平台上传异响视频时,这场始于质量问题的争议,迅速演变为对小米汽车品控体系、售后服务乃至品牌价值观的全面审视。
一辆售价二三十万的智能汽车,本应是科技与品质的完美结合,却因车内一声突兀的异响,引发了跨越产品、品牌与价值观的激烈讨论。当“马锐拉”等车主在社交平台上传异响视频时,这场始于质量问题的争议,迅速演变为对小米汽车品控体系、售后服务乃至品牌价值观的全面审视。
多位车主反馈的“哐啷”声,经技术分析指向门板塑料件与金属结构的共振问题。这种看似基础的装配工艺瑕疵,在闫闯等车评人看来却具有象征意义——他们指出,十年间中国汽车工业鲜见此类低级失误,而小米作为跨界新势力,在追求“科技感”与“营销点”的过程中,可能忽视了汽车制造最核心的工艺稳定性。这种质疑并非首次出现,此前闫闯就曾批评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机盖设计存在空气动力学夸大,以及“车规级纸巾盒”等营销话术缺乏实质创新。
争议的爆发具有典型的社交媒体传播特征。9月10日,车主“马锐拉”的长文投诉成为导火索,次日闫闯的转发与“价值观不合”的声明,将个体维权升级为公共事件。舆论场迅速分化为三大阵营:车主群体通过大量异响视频形成“受害者联盟”,指责售后仅用减震材料敷衍;闫闯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围绕其过往经历展开道德辩论;小米粉丝则以“售后响应迅速”“新品牌需包容”等理由构建防御体系。这种多维度的争论,使得原本单纯的产品缺陷讨论,演变为涉及品牌信任、行业伦理的复杂议题。
信任危机在厂商与用户的认知错位中持续加剧。对消费者而言,二三十万的购车支出不仅是对产品的购买,更是对品牌长期安全承诺的信任投票。当用户发现异响可能影响行车安全时,小米官方闪烁其词的态度与雷军直播中的轻松姿态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事不关己”的应对方式,远比物理瑕疵更令用户心寒。对比理想汽车在电机故障时的主动召回策略,小米的危机处理显得尤为被动。
市场对信任危机的反应已开始量化显现。部分二手车商悄然下调YU7车型售价,担心长期口碑受损导致车辆滞销。这种变化折射出汽车消费的特殊性——与快消电子产品不同,汽车作为承载家庭安全的大宗商品,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物理属性,更取决于品牌能否持续兑现安全承诺。当异响问题与售后态度共同动摇用户信任时,车辆便从保值资产转变为潜在负担。
这场争议为跨界造车者敲响警钟:在智能汽车时代,技术参数与营销话术固然重要,但传统汽车工业积累的工艺严谨性与服务责任感同样不可或缺。当问题出现时,企业能否以真诚态度直面消费者,或许比消除物理瑕疵更能决定品牌的长远发展。毕竟,用户可以修复一辆车的异响,但重建信任需要远为漫长的过程。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