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到底有多敢说?他直言郭沫若作品粗糙,却对周作人颇为赞扬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4 21:55 4

摘要:提及沈从文,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像充满诗意与温情的《边城》,以细腻笔触描绘湘西风土人情,宛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展现出人性的美好与纯净 ;还有《长河》,以宏大的叙事展现社会变迁下小人物的命运。这些作品为他在文学创作领域赢得了极高声誉,成为

提及沈从文,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像充满诗意与温情的《边城》,以细腻笔触描绘湘西风土人情,宛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展现出人性的美好与纯净 ;还有《长河》,以宏大的叙事展现社会变迁下小人物的命运。这些作品为他在文学创作领域赢得了极高声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然而,沈从文的贡献远不止于创作,他在文学批评领域同样独树一帜,犹如一位独具慧眼的艺术鉴赏家,以其独特的批评方法和深刻见解,为现代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们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在现代文学的灿烂星河里,创造社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气象 。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作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宛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沈从文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对这三位作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比较,为我们揭示了他们创作的独特个性 。

沈从文他首先肯定了他们在 “从微温的,细腻的,怀疑的,淡淡寂寞的朦胧里离开,以夸大的,英雄的,粗率的,无忌无畏的气势,为中国文学拓一新地” 上有着共同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使创作摆脱了道德的束缚,追求坦然自由,极大地解放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对后来的中国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然而,沈从文并不满足于停留在对他们共性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他们的个性差异 。他认为郭沫若的创作虽然文字充满热情,但缺少一种亲切的美感 。在作品的对话、人物事件的展开与缩小的构成上,郭沫若缺乏必需的节制与注意 。从郭沫若的作品中寻找一个完美的篇章,几乎成为一种奢望 。相比之下,沈从文甚至得出郭沫若的创作小说在三人中是最差的这一结论 。例如,郭沫若的一些作品中,人物对话有时显得过于直白和生硬,缺乏生活的真实感;在情节的推进上,也常常过于追求宏大的气势,而忽略了细节的打磨,使得作品显得有些粗糙 。

张资平则以擅长讲述恋爱故事而闻名 。他从日本人作品中汲取体裁与布局的灵感,用平常易解的文字,使故事从容发展 。他的作品中加入一点明白易懂的讥讽,琐碎的叙述却不至于让读者感到冗长 。他的恋爱故事抓住了年轻人对爱情的好奇和渴望,满足了他们的阅读需求,因此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然而,沈从文也指出,张资平的作品存在一些问题 。他的文字缺乏个性,叙述过于不厌其烦,使得作品与海派文学混淆,将中国新芽初生的文学引向了低级趣味的培养 。他的作品往往过于注重情节的曲折,而忽视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得人物形象显得有些单薄 。

郁达夫的作品则以衰弱的病态情感和卑小可怜的神情而独树一帜 。他的《沉沦》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年轻人内心的忧郁和迷茫 。沈从文将郁达夫和郭沫若进行比较,认为郁达夫所长的那种自白的诚恳,虽不免夸张,却毫不矜持 。他能巧妙地处置文字,运用辞藻,在作品中展现出神经质的人格,混合美恶,糅杂爱憎 。他的不完美之处,反而成为了他作品的独特魅力,让人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尊敬 。而郭沫若用英雄夸大的样子写作,有时会让人觉得可笑 。郁达夫以小丑的卑微神气出现,却能引发读者的忧郁之情 。在《沉沦》中,郁达夫大胆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将青春期的孤独、苦闷和对爱情的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同身受 。

新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色 。沈从文对新诗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见解,他将新诗的发展划分为尝试时期、创作时期和成熟时期三个阶段 。在他的眼中,每个时期的新诗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价值 。

在《我们怎么样去读新诗》中,沈从文详细阐述了新诗的发展历程 。他认为第二期的新诗创作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诗人们已经能够写出比较完美的新体诗,情绪技巧也与旧诗完全脱离,并且完成了新诗的标准 。在这个时期,新诗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各种风格和流派的诗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沈从文并没有被时代的整体趋同性所束缚,他敏锐地察觉到在这个时期的稍前与稍后,另有两种诗发现,它们不受这一时期新诗标准的拘束,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新的成就 。

其一是在上海方面的创造社诗派,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夸张豪放可作一代表 。郭沫若的诗充满了激情与力量,他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例如,他的《女神》中,充满了对旧世界的批判和对新世界的向往,诗句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以极度夸张的语言,展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情感 。

其二是独出诗集数种的李金发,他的诗具有独特的象征趣味 。李金发从文言文状事拟物名词中,抽出种种优美之处,以幻想的美丽作为诗的最高追求 。他的诗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深邃的内涵,常常通过象征和暗示的手法,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中常常出现一些奇特的意象,如 “残阳”“古墓”“幽灵” 等,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神秘的氛围 。

沈从文进一步将这 “两种诗发现” 进行比较 。他指出,以热情洋溢为年青人所欢喜的,是创造社郭沫若的诗,其风格与徐志摩、闻一多、朱湘等诗人作品风格迥异 。而从文言文状事拟物名词中,抽出种种优美处,以幻想的美丽作诗的最高努力,不缺象征趣味,是李金发诗的特点 。他还对在体裁上显出异样倾向,同样在作品中显示 “那种诗人的忧郁气氛,颓废气氛” 的于赓虞、李金发、冯至、韦丛芜等人进行了逐层辨析 。

于赓虞作品表现的是从生存中发生厌倦与幻灭情调,与冯至、韦丛芜以女性的柔和忧郁,对爱作抒情的低诉、自剖、梦呓,截然不同 。同样常常借用古典文字使词藻夸张与富丽,李金发和于赓虞也各有特点 。李金发有时因为对语体文字生疏,会用 “吁” 或 “嗟乎” 等字样表示惊讶,而于赓虞则在诗中充满了过去诗人习用的表示灵魂苦闷的种种名词 。

在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世界里,对比风格相近的作家,发微他们各自的艺术个性,是他的拿手好戏。这种对比在他的文学批评中如繁星般众多,施蛰存与罗黑芷、闻一多与朱湘、沈从文与废名、周作人与冯文炳、俞平伯与汪静之等等,每一组对比都像是一场精彩的艺术盛宴,为我们呈现出作家们独特的艺术魅力 。

以施蛰存与罗黑芷为例,沈从文在《论施蛰存与罗黑芷》中指出,这两人皆以被都市文明侵入后小城小镇的毁灭为创作基础,把创作当诗来努力,有所写作 ,在笔致技巧的某一方面得失有相近处 。然而,他们的创作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施蛰存以细腻的文体,在描写上能尽其笔之所诣,清白而优美 。他的《上元灯》等作品,用柔和的线条画出一切人与物,同时能以安详的态度,把故事补充成为动人的故事 。而罗黑芷的作品则充满了忧郁气氛,如《春日》集中的《客厅中之一夜》《或人的日记》等,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叹息和感想 。在文字运用和人物塑造上,施蛰存能够精心雕琢,使人物按照自己所要求的形式出场 ,而罗黑芷则相对疏忽,在组织故事和塑造人物方面有所欠缺 。

再看闻一多与朱湘,他们都是新月派的重要诗人,在诗歌创作上都注重格律和形式的美 。然而,沈从文通过敏锐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了他们之间的差异 。闻一多的诗常常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死水》以独特的意象和严谨的格律,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而朱湘的诗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文字秀丽清雅,如《采莲曲》中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新的画面,充满了诗意 。

沈从文与废名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内涵,但风格也有所不同 。沈从文的作品更多地展现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充满了对人性美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的《边城》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翠翠等人物形象纯真善良,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而废名的作品则更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挖掘,文字简洁而富有韵味,常常带有一种禅意 。他的《竹林的故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周氏兄弟 —— 周作人和鲁迅,无疑是两颗最为耀眼的星辰 。他们的作品风格犹如两条截然不同的河流,周作人作品如静谧的溪流,清澈而舒缓,充满了人情温暖的爱,理性明莹虚廓,如秋天,如秋水,于事不隔 ;鲁迅作品则似汹涌的江河,澎湃而激昂,充满了对人事的厌憎,情感有所蔽塞,多愤激,易恼怒,语言转见出异常天真 。然而,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洞察力,在这看似毫无交集的两条河流中,发现了它们的源头竟是相同的 。

沈从文指出,周作人作品和鲁迅作品,从所表现思想观念的方式说似乎不宜相提并论 。周作人常常以一种静静的独白方式,向读者倾诉他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文章中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人性的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温暖的爱 。例如他的《故乡的野菜》,通过对故乡野菜的描写,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儿 。而鲁迅则常常以一种恨恨的咒诅方式,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进行深刻的批判 。他的文字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向社会的病灶 。像《狂人日记》,以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 “吃人” 的本质,表达了对旧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

然而,沈从文却敏锐地发现,他们的作品在出发点上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 。他们同样都是以一个中年人对人生的观照,来表现内心的感慨 。无论是周作人对生活的细腻感悟,还是鲁迅对社会的深刻批判,都是源于他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理解 。他们都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社会的期望 。这种相同的出发点,使他们的作品在不同的风格下,有着内在的联系。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