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单说,胃在上腹,正好贴着膈肌,膈肌往上一延伸就连着胸腔。一旦胃里有病变,往往能传导到胸口,搞得人心慌慌。尤其是餐后胸口胀,一打嗝能缓解,却总重复出现,这就得留心了。
胃出了事,往往不会一开始就打“明牌”。很多时候,信号早就写在身体上半截了,可惜咱不少人嫌麻烦,觉得小毛病忍忍就过。
可真要等闹出大动静,往往已是晚了。今天咱就说清楚,上半身这5种异常,可能跟胃癌早期有点关系,别被小病的假象给骗了。
有人一胸闷,就条件反射想的是心脏。可在临床上,我真见过不少人,折腾了一圈心脏检查,结果发现问题出在胃。
简单说,胃在上腹,正好贴着膈肌,膈肌往上一延伸就连着胸腔。一旦胃里有病变,往往能传导到胸口,搞得人心慌慌。尤其是餐后胸口胀,一打嗝能缓解,却总重复出现,这就得留心了。
我常打的比方是:这就像家里煤气表漏气,表针一晃,你以为是电路跳闸,结果根子在管道。错把胃的信号当心脏的病,耽误可不小。
而且有研究提到,大约三成早期胃癌患者会出现上胸或心窝区闷胀感。这比例可不低。
有些人饭后常说“胃气上来了”,满嘴酸味,一打嗝就舒服。这毛病不少人从年轻憋到老,甚至还颇有“经验”,知道喝点苏打水就管用。
但问题是如果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甚至不挑食物、不分时段都犯,那就不是单纯的轻微胃酸多。胃里有肿物,会影响到胃排空,残食发酵,就像水沟被堵,越存越臭,酸味自然就往上跑。
长期反酸,尤其伴有夜间呛酸,可能就是胃部病变的信号。这时候若是一味拿胃药压,等于盖上锅盖不看底下火,危险只会越积越大。
有些中老年人总说,水下去还好,吃硬的就卡,卡的位置不在嗓子眼,而在胸骨后或心窝处。检查喉咙啥事没有,却总有“咽不痛、咽不下”的怪感觉。
这在医学上叫“吞咽困难”,很多时候就是食管下端或胃贲门区域的结构出问题。尤其是持续加重的吞咽不畅,要警惕是不是胃口的门口已被肿块堵得只留小缝。
这比喻就像大门口被石头堵了一半,人进出越来越费劲。别只顾想着是不是喉咙炎症,真正的堵点可能深在胃口。
相关调查显示,超六成贲门型胃癌患者在早期阶段,就表现为吞咽不顺。可惜大家多半以为嗓子发炎,一点不当回事。
不少人腰酸背痛,第一反应是骨头不好。可背痛有时候也不是骨头的锅,尤其是左上背、肩胛骨下缘老是钝痛,却查不出脊柱大毛病。
这其实可能和胃关系密切。胃位于腹腔偏左,神经传导和后背区域有交集。胃病变刺激到神经,就能反射性造成背痛。
有经验的老医生一看这种“莫名的老背痛”,心里就会提个醒:是不是胃在捣鬼。别总盯着骨头拍片子,有时候答案在肚子里。
不明原因贫血:经常头晕乏力
人老说“三分病,七分虚”,可虚也要找准原因。若一个人没怎么出血,却越来越脸白嘴唇淡,甚至走两步就心慌气短,很可能是贫血。
胃癌为什么能造成贫血?因为胃黏膜反复渗血,量虽小,却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储铁耗光,血红蛋白下降。数据显示,大约四分之一的胃癌患者是因贫血被发现的。
很多女性朋友把长期贫血怪在月经多,或者“天生血虚”,结果真正的病根在胃。小瞧不得。
胃是个沉默的器官,不像牙齿坏了立刻疼。它有很强的代偿,能“忍事”。所以早期胃癌往往靠的是这些间接的、常常被忽略的小表现。
而普通人常有误区:痛才是病,不痛就没事。殊不知,癌变的早期就是走“无痛”路线。等到疼得厉害,那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
在社会层面,也能看到另一种误导:广告里的胃药铺天盖地,仿佛吃几片药就能万事大吉。可实际上,药顶多缓解症状,没法解决癌变这个“地基坏了”的问题。
作为过来人,我常对患者说一句老话:小病不拖,大病不怕,关键是心里得有数。上半身出现这些反常表现,如果频繁、持续、越来越重,就不要再自我安慰。
体检时做个胃镜,看似吓人,实则是查胃癌最靠谱的方式。正因如此,不少国家早已鼓励中老年人定期做胃镜筛查,把癌症“抓个现行”。越早发现,五年生存率能超过九成,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从家常的角度讲,平时要多留心自己的“身体账目”,别等跑出来大额欠款才后悔。胃病虽常见,但胃癌靠早发现就能翻盘。
收个尾吧:一句土话——别嫌麻烦查身体,真要倒下,麻烦远比现在大。咱们多留个心眼,活得自然也踏实点。
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不妨说说:你身边有没有人也把这类“上半身小毛病”当成小事忽视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肿瘤协作组.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与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22年,上海)[J]. 中华消化杂志,2022,42(05):291-309.
[2]李进,李强,魏一鸣,等. 中国胃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J]. 中国肿瘤,2022,31(06):481-510.
声明:以上症状仅提示可能与胃癌相关,非诊疗建议,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本文所有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旨在传播健康生活理念。如涉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