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巨鳄索罗斯的传奇人生(六):索罗斯与罗杰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4 21:13 1

摘要:尽管办公室很小,但小有小的好处,他们可以专注于手头的工作,不用担心与其他人的摩擦,更不用做大量的文书工作和成堆的琐事。甚至不需要西装革履,保持专业形象。

从军工股到粮食危机,看索罗斯如何在全球市场中寻找阿尔法收益

双鹰基金之所以名为双鹰,这里面除了索罗斯之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便是他的搭档罗杰斯

索罗斯的公司创办之初只有三个人,索罗斯任职交易员,罗杰斯是研究员。

还有一个负责处理公司其他事物的一名秘书。

尽管办公室很小,但小有小的好处,他们可以专注于手头的工作,不用担心与其他人的摩擦,更不用做大量的文书工作和成堆的琐事。甚至不需要西装革履,保持专业形象。

在新的环境中,索罗斯仍旧干着他最擅长的事儿,并且他的眼界决定了他不会一直将目标盯在美国,而是更愿意关注那些腾飞中的外国经济体,在那些热钱关注度并不高的外国股市上,或许存在更多获利的机会。

于是他开始关注哪些国家的市场可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哪些国家在实施促进社会稳定的新政策,哪些国家致力于市场改革,因为他在这样的标的身上,都能嗅到汇率、利率的变化带来的所谓混乱的味道。

也就是说,相比很多基金经理喜欢成熟稳健的金融市场,索罗斯更喜欢那些尚不成熟,阴晴不定的市场,比如在当时的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索罗斯都十分乐意在其身上赌上一把。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就总是可以比那些一窝蜂而来的投机客早上6~18个月进行布局,用更低的价格购入即将被偏见所影响的资产。

因此,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年,索罗斯就购买了大量日本、加拿大、荷兰和法国的证券,当时索罗斯基金的资产净值是1250万美元,但仅在一年之后就增长到了2010万美元。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收益源自于索罗斯对日本行情的判断,当时他管理的基金约有1/4的份额都投资到日本股市中。

罗杰斯(左)和索罗斯(右)

索罗斯与罗杰斯,这对黄金搭档在70年代创造了惊人的投资回报

除了锚定未成熟的市场,索罗斯还善于分析宏观经济动向,进而在特定行业中进行提前埋伏,70年代初,由于美国日益依赖于外国的能源,据此,索罗斯基金购入了大量的石油钻井、油田设备和煤矿公司的股票。

好巧不巧,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了1973年阿拉伯国家的原油禁运,能源类股票价格飞涨。

同时,在1972年,索罗斯还预见到了粮食危机,于是他们大举购入化肥、农业设备、粮食加工公司的股票,结果,又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另一边,索罗斯又在美国军工企业上,进行了大量的埋伏。

不过,当时许多华尔街资深投资经理认为,这一定是个绝对错误的选择。

因为此时越战刚刚结束,最受牵连的就是那些军工企业,他们的股票在市场上惨遭抛售,而索罗斯却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因为大多数的投资者已就只会把目光聚焦在美国而非全世界,而索罗斯却敏感的意识到,中东世界的不稳定将一定是巨大的潜在商机,尽管在这里,美国并没有如越南那般亲赴战场,但是中东世界的纷争其实更接近一场场代理人战争。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的武装部队突然对以色列发起大规模袭击,在战争刚开始的几天,以色列处于极为被动的状态,不仅死伤数千人,还损失了众多飞机和坦克。

种种迹象表明,以色列的军事工业已经落伍,换句话说,美国的军事工业也可能过时了。

即便以色列最终在美国的帮助下熬了过来,但他依旧笃定:五角大楼将会斥巨资来更新武器装备。

索罗斯和罗杰斯越来越相信他们是对的,而其他人就要错失这一大好机会了。

除了埋伏军工企业,索罗斯也开始逐渐加码电子信息对抗设备的供应商们,因为索罗斯注意到,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空军损失惨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高级的精密电子对抗设备。

并且,他们还注意到,在这场战争中,苏制武器的战争的方式已经从逻辑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全新的武器都是科技含量极高的智能型武器,所有的这些从研发到量产,都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事实证明,索罗斯和罗杰斯是对的,他们在越战结束时低价投机的资产,在未来的十余年中,获得了巨额的利润,而广大投资者幡然醒悟之时,已经是1990年的海湾战争了。

到了1978年,索罗斯基金公司的资产价值已增长到了1.03亿美元,当年基金的回报率高达55%。

并在接下来的一年继续保持了59%的增长率,就在这一年,索罗斯为自己管理的基金起了个新的名字:量子基金(Quantum Fund)

在量子力学中,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发现了"测不准原理",这一理论正好和索罗斯的金融理论吻合:股票的价格和趋势就像物理学中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一样,是不可同时被确定的。

基金经理索罗斯在他的办公室

量子基金成为金融史上最成功的对冲基金之一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说,索罗斯的理论该去怎么学?要看什么书?我们能不能复制他的成功?

嗯......首先呢,索罗斯的确写过一些投资日志,并且在日志上记录了制定决策前的思考,其中,1985年8月到86年11月的日志被记录在了他所撰写的《金融炼金术》一书中。

而他的投资理论:反身性理论的内容,也都被记录之上。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是2010年,当时在券商工作的我也曾希望通过这本书来增长点知识储备,但是买回来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看不懂,以我当时的阅历和知识储备,要去理解这本书还是有点困难的,所以并不推荐新人和小白去看。

并且我在写文案的时候,也发现这本书似乎是被下架了,所以......不看也罢。

索罗斯承认,自己的反身性理论并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一个好的理论。

好的理论应该会对人有所帮助,在特定事物面前能够让人做出正确的判断。

到底什么样的投资分歧是近均衡,什么又是远离均衡的。社会、企业、股票和货币的盛衰更替到底该何时出现,他的理论是一定不会做出绝对准确的判断的,这个理论太宽泛了。

《金融炼金术》这本书,从编排上来说,应该算不上多么优秀的一本好书,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观感,只不过跟我有同感的人并不占少数。

为了这本《金融炼金术》可以回溯到1969年,索罗斯痴迷哲学、消极怠工的那段时间。

当时,他曾经把后来成为《金融炼金术》部分章节的内容去拿给别人看。

有些人看后,一言未发;有些则评论说,这实在太晦涩难懂了,索罗斯的一位合伙人詹姆斯·马克斯曾说,"他给了我许多手稿,看这个东西是一个苦差事,这绝对是个催眠的好东西。"

《格兰特利率观察报》的创始人詹姆斯·格兰特对《金融炼金术》的评价也不高:"我试着读下去,结果却一无所获。"

而来自索罗斯的一位同事,艾伦·拉斐尔的评价,我觉得还是比较客观的:"这本书应该是供研究生来阅读或是解读的,而很难成为大众读物。读者们想看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如何在10天内挣到100亿美元的。而这些内容书中只字未提,你能看到的只有他跳来跳去的思绪。索罗斯没有让任何人编辑这本书,我觉得这是个错误。"

据拉斐尔所说,之前曾有公司希望给索罗斯提供一个专业编辑团队来润色全书,即便这是出版惯例,但依旧被索罗斯拒绝了。

所以我回过头来发现,我读不懂那本书,或许是情有可原的。

并且我读的还是译制版,虽说看着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很难跟得上作者的思路。

不过,在这本书出版之后,索罗斯已经成为业界鼎鼎大名的人物。

这本书的销量也因此火爆起来,不过可以说,许多人买到的不是一本有用的书,而是一个明星周边。

而让索罗斯成为知名人物的,并不是今天我们介绍的种种事迹,而是1992年,索罗斯在英镑上所投下的百亿美元的赌注。

结果,或许很多人都知道了,他搞垮了英格兰两个最强大的体系:一个是曾经无所不能的英镑,另一个就是令人崇敬的英格兰银行。

索罗斯并非一介莽夫,为了这个看似疯狂之举,他也准备了很长时间。

那么索罗斯到底是如何在这次赌局中获胜的,这次行动和他的理念到底有没有关系,还有,这个理论真的战无不胜吗?那就留给下期来说吧。

本系列到此暂告一段落,但索罗斯最精彩的战役才刚刚开始...

在下一期中,我们将详细解析索罗斯如何单挑英格兰银行,完成金融史上最著名的狙击战,以及他如何在亚洲金融风暴中掀起惊涛骇浪。

有时候,最大的风险就是不承担任何风险

金融巨鳄索罗斯的传奇人生(一):动荡童年与生存智慧金融巨鳄索罗斯的传奇人生(二):伦敦困顿与华尔街机遇金融巨鳄索罗斯的传奇人生(三):哲学思辨与金融炼金术金融巨鳄索罗斯的传奇人生(四):量子基金诞生与投资哲学的形成金融巨鳄索罗斯的传奇人生(五):全球布局与军工能源的精准伏击金融巨鳄索罗斯的传奇人生(七):百亿豪赌——狙击英镑的完美布局金融巨鳄索罗斯的传奇人生(八):黑色星期三——英格兰银行的溃败金融巨鳄索罗斯的传奇人生(九):一战封神——媒体神话与20亿盈利金融巨鳄索罗斯的传奇人生(十):盛极而衰——狙击马克与双线溃败金融巨鳄索罗斯的传奇人生(十一):世纪审判——国会听证与公众形象金融巨鳄索罗斯的传奇人生(十二):开放社会——从金融巨鳄到慈善家

来源:柳行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