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伟达刚把A100卖成理财产品,一家成立不到五年的中国公司,已经悄悄把单价上亿的AI智算集群卖掉了五套。
“英伟达刚把A100卖成理财产品,一家成立不到五年的中国公司,已经悄悄把单价上亿的AI智算集群卖掉了五套。
”——这消息在圈子里传开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吹牛”。
但翻开摩尔线程的财报,2024年4.38亿、2025上半年7亿,AI智算收入占比冲到94.85%,数字冷冰冰地戳在那里,让人不得不把玩笑咽回去。
摩尔线程的打法其实挺“鸡贼”。
它没跟英伟达硬碰硬去拼5nm、HBM3那种烧钱无底洞,而是先做了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把CUDA生态“搬”到自己家。
MUSA架构对CUDA的兼容,相当于给开发者递了把梯子——不用重写代码,就能把原本跑在英伟达上的模型迁过来。
这招像极了当年安卓靠兼容Java生态干翻塞班,只不过战场从手机换到了算力芯片。
更妙的是,他们把“兼容”玩出了层次感。
桌面级显卡、专业图形加速、SoC芯片,一条产品线拆成三份,每份都贴着中国市场的痛点长:设计院要国产替代,给;云厂商要降本增效,也给;甚至地方政府想搞智慧城市,直接打包整套智算集群。
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让摩尔线程在英伟达还没顾上的缝隙里,长成了小巨人。
当然,资本也嗅到了味道。
字节跳动和腾讯的钱不是白投的——前者要训练更省钱的推荐模型,后者想给游戏云找备胎。
连高校都被拉进来,清华、北航的实验室里,研究生们正用摩尔线程的卡跑CUDA代码,下一代开发者就这么被“温水煮青蛙”地养成了习惯。
但热闹背后,危机也明晃晃摆着。
海光、寒武纪的竞品已经能摸到A100的尾巴,摩尔线程的MUSA再兼容,终究绕不开底层IP的授权隐忧。
更现实的是,7亿营收听着唬人,可英伟达一个季度的数据中心收入是600亿刀——体量差着三个数量级,就像用儿童泳池的水量去挑战太平洋的浪。
最棘手的是“钱”和“人”。
GPU研发是吞金兽,流片一次够烧掉二线城市一栋写字楼;而能把GPGPU架构玩明白的人,全中国不超过三位数,猎头们早把年薪炒到了七位数。
摩尔线程的招股书要是真登陆科创板,募资得先填这两个无底洞,否则故事再动听,也撑不过下一轮技术迭代。
不过,把视角拉远些,会发现摩尔线程的真正价值不在“干掉英伟达”这种爽文剧情。
它像块楔子,硬生生撬开了国产GPU生态的裂缝——当开发者发现“原来不用CUDA也能跑通ResNet”,当云厂商发现“国产卡居然能省30%电费”,惯性就开始松动。
这种松动,比多卖几台服务器重要得多。
毕竟,芯片战从来不是单点爆破,而是生态绞杀。
摩尔线程现在做的,是把“中国能做GPU”从PPT变成可验证的现金流,哪怕它未来五年都追不上英伟达,只要让市场相信“国产有Plan B”,英伟达的定价权就会悄悄漏风。
这漏出来的每1%利润,最终会变成中国AI公司账上的研发经费,变成某个实验室里更激进的架构创新。
所以,当下一篇“摩尔线程估值泡沫”的唱衰文出现时,不妨想想:十年前没人相信国产面板能卷死三星,现在京东方把液晶屏卖成了白菜价。
GPU的剧本或许更残酷,但总得有人先写第一页。
来源:山顶尽情欢呼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