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从小到大,学东西的过程看起来是学校老师教的,可说到底,家庭这块底子决定了大部分事儿。父母手里有什么资源,眼光放得有多远,心胸有多宽,这些东西悄无声息就影响了小孩的一辈子。
孩子从小到大,学东西的过程看起来是学校老师教的,可说到底,家庭这块底子决定了大部分事儿。父母手里有什么资源,眼光放得有多远,心胸有多宽,这些东西悄无声息就影响了小孩的一辈子。
不少人觉得教育就是比谁聪明谁用功,其实不然,起点不一样,跑起来差距就拉开了。拿数据来说,清华大学2010级新生里,农村背景的学生只占17%,而全国高考考生中农村生有62%。
城市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挤进顶尖学校,因为他们从出生就接触到更好的学校、补习班、甚至出国机会。农村孩子得靠自己多努力好几倍,才能追上这个差距。教育资源有限,家庭条件好的自然占便宜。
北京的孩子从小就能去国家博物馆看文物,幼儿园时候就逛天坛,小学在故宫上课。这些地方对很多人一辈子都去不了,可对他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父母有能力带孩子见世面,孩子自然视野开阔。反过来,普通家庭的孩子靠书本学历史,只能脑补那些东西长啥样。
时间上,北京孩子去少年宫就一小时车程,别人可能十几年都够不着。优质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父母如果没能力提供这些,孩子起步就慢半拍。
家庭资源不光是钱,还包括人脉、文化氛围。父母是知识分子,孩子从小听大人聊文学科学,耳濡目染就不同。数据显示,学霸多出自经济稳定、父母有文化的家庭,只有少数农村孩子靠天分跳出来。
父母格局也关键,这东西说白了就是父母怎么看世界,怎么处理事儿。格局大的父母不盯着眼前小利,给孩子长远规划。拿民国时候的张武龄来说,他出生安徽合肥,父亲是盐商,家底厚实。他小时候读私塾,接触儒家经典,后来经商卖丝绸,积累财富。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看清社会变化,1912年全家搬上海租界,租三层洋房。1917年又移苏州大宅。他重视子女教育,请家教教古文、算术、英语、唱歌、体操,从不干预老师内容,只选教材如《史记》《孟子》。
他有十个孩子,女儿名字带“儿”,希望她们独立像男孩。他不分男女,给孩子自由发展空间。1920年带孩子去北京看故宫,1928年去欧洲游学。子女择校择偶,他从不管,说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儿。这种格局让孩子接触先进教育,挖掘兴趣。
张武龄的教育方式源于他开阔视野,他用经商钱支持孩子学业。1930年代,子女开始各自领域发力。父母格局大,孩子内心富足,自信从容。反之,格局小的父母养不出有力量的孩子。香港作家亦舒小说《我的前半生》1982年出版,里面薛甄珠就是例子。
她爱占小便宜,超市买菜多拿几根,教女儿子君靠男人过日子,说嫁对人一辈子就对了。子君大学毕业进外企,却放弃工作嫁富豪。结婚没多久离婚,婚姻事业全丢。薛甄珠这种教导让女儿贪慕虚荣,格局狭窄,结果毁了子君前半生。离婚后子君重返职场,挣扎起步晚。
电视剧《山海情》2021年播出,设定1990年代宁夏农村。里面一个女孩海春玲15岁,父母逼她辍学去福建打工。父亲算账,说大学毕业还得打工,不如早几年赚钱。校长白崇礼上门劝,父母不听,坚持眼前利益。
春玲小学没毕业就走,机会受限。父母短视,只看当下钱,毁了孩子未来。类似农村很多家庭,重男轻女,让女孩早嫁人,不读书。父母格局小,孩子坐井观天。
父母格局影响深远,杨澜说过,父母活法传给孩子。格局大父母,孩子格局也大。黄静洁说,用大视野育人,不是小视觉养儿。父母没眼界,家庭再有钱也可怕。父母短视,孩子局限;父母远见,孩子开阔。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父母是孩子命运。父母眼界定孩子边界。
来源:鉴史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