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践队来到崇义县上堡梯田食品厂,围绕客家传统美食——黄元米果,开展了一场文化探寻与助农实践活动。黄元米果是赣南大地上的独特印记,更是客家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佳肴。队员们亲身体验了黄元米果的整个制作过程,细心琢磨“三日泡米、百次揉团、千下捶打”等繁复而讲究的工艺细
连日来,江西高校学子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以青春脚步丈量赣鄱大地
用火热实践传承文化薪火
深入基层一线
走进社会课堂
在 “学、讲、研、践”中
读懂省情社情民情
在知行合一中
锤炼过硬本领
深刻感悟“两个结合”的真理力量
深入践行“文化使命”的青春担当
赣南,被誉为“客家摇篮”
非遗,活态传承展现新活力
本期让我们沿着
“客家”文化主线路
与学子们一同行走赣鄱
走进围屋村落
触摸非遗技艺
以脚步丈量文化根脉
以实践诠释匠心精神
南昌大学
7月,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赣州崇义、龙南,开展2025年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实践队来到崇义县上堡梯田食品厂,围绕客家传统美食——黄元米果,开展了一场文化探寻与助农实践活动。黄元米果是赣南大地上的独特印记,更是客家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佳肴。队员们亲身体验了黄元米果的整个制作过程,细心琢磨“三日泡米、百次揉团、千下捶打”等繁复而讲究的工艺细节,深入感受其中蕴含的独特民俗记忆与农耕智慧匠心。
随后,实践队将专业知识与乡土底蕴巧妙融合,开启了一场助农直播,向观众推介这种承载着文化底蕴的客家美食。
在龙南关西新围景区,“推普筑梦革命老区,非遗兴业客家乡旅”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拜访客家织带技艺传承人黄竹英,看她展示高超编织技艺,听她讲解客家织带花纹的美好寓意。队员们以织带为主题拍摄了宣传短片,助力这项非遗技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实践队还精心策划、拍摄了普通话、英语、客家话三语解说的红色文化宣传片,助力红色文化进一步破圈。队员们还在杨村镇中心小学特别设置了“乡村振兴”专题书架,捐赠了30余册图书。
江西师范大学
7月6日,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雩都星火实践团前往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开展以非遗传承及古村落保护调研为主的“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活动。
客家古文被誉为“民间曲艺活化石”,是流传在赣南大地上的客家乡音。实践团来到寒信村,向客家古文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肖南京请教。自幼双目失明的肖南京不向命运低头,18岁起拜师研习客家古文,与这门艺术结下不解之缘。肖南京演绎了客家古文经典片段,其独特魅力令队员们沉醉。
“家家擂茶声,户户茶飘香;擂茶食中宝,胜过人参汤。”伴随古老歌谣,队员们听典故、品茶汤,沉浸式体验擂茶的魅力,感受客家“以食为药、以茶会友”的独特饮俗。
在这片充满客家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实践队用脚步丈量乡村变迁,用智慧探寻治理良方,学子们在实践中不仅深化了客家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更在实践中锤炼了本领,增长了才干。
江西财经大学
6月26日至30日,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星火燃之队”15名青年学子奔赴赣州,开展以“解码客家红·赋能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实践队以赣南客家文化为根基,以红色走读为路径,通过实地调研、沉浸体验与创新传播,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价值,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走进客家博物馆,斑驳的族谱和迁徙地图诉说着客家人自中原南迁的艰辛历程。“穿越武夷山脉的路线,让我体会到‘肩挑背扛’的开拓精神!”队员周新妍感叹道。在清代魏家大院,大家从“九井十八厅”的布局、木雕石雕的吉祥纹样中,读懂客家人“聚族而居,守望相助”的生活哲学。探访被誉为“东方古罗马城堡”的关西新围,对比赣南方形围屋与闽西圆形土楼模型,队员孟纾纾发现:“建筑形态虽异,但‘家族共御外侮’的精神本质一脉相承。”
实践队在赣县客家文化城沉浸式观演赣南采茶戏。“每个动作都迸发着客家人的乐观生命力!”戏台上的“矮子步”“扇子花”与诙谐唱腔令队员惊叹,剧团在坚守“最土的客家味道”的同时,通过短视频、现代小戏吸引年轻观众。队员们走进龙南市蓝染传承人李洁春的工作室,从“三浸三晒三发酵”的古法靛泥制作,到创新“蜡染模板”技术,亲身体验蓝染工序。
“星火燃之队”以青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用国际视野解读本土智慧。他们既是客家文化的解码者,更是传承星火的点燃者。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赣南非遗的当代表达,让古老文明在创新中“活”得更精彩,“燃”向世界。
江西理工大学
暑假期间,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志远·笃实”青年志愿服务实践队19名师生前往龙南市关西镇、杨村镇及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多地,以“‘活化’传承,非遗‘破圈’:赣南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主题,开展“文化赣鄱行”。
实践队先后走进西昌围、关西新围、燕翼围、栗园围、田心围、烟园围六座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围屋,深入了解客家围屋作为千年客家文化的“活化石”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体验了客家竹编、冬头帕、杨村米酒和客家山歌等非遗文化,探索了新时代非遗文化的“活化”之路。
实践队还专程前往龙南市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与龙南市客家山歌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科发进行交流。陈老先生唱起自创的山歌,旋律悠扬、情感质朴,队员们学习山歌演唱基本技巧,体悟其中蕴含的客家文化意蕴。
在实地体验与亲身感受中,队员们对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为直观的感知,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深深敬意,纷纷表示要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让更多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7月5日下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药学院“宝葫芦”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昭忠祠,亲身体验、学习客家古文这一古老曲艺的独特魅力。
客家古文表演形式以客家方言为主,说唱相间、以唱为重,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多推崇行善积德、重礼崇学、忍辱负重、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优秀品格。
实践队拜访了客家古文传承人肖秋林。肖老师投身客家古文传承推广工作近40年,现场以“孝道”为主题即兴演唱了一段,曲调婉转悠扬,生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表演结束后,队员们围绕“客家古文在当代的传承困境”这个话题与肖老师展开热烈探讨,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通过实地探访,实践队不仅感受到客家古文的文化价值,更认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大家纷纷表示,客家古文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作为新时代青年,既要做传统文化的“聆听者”,更要勇当“传播者”与“创新者”。
江西中医药大学
7月14日至17日,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双桥村铜锣鼓紫芝山房,开展了一场以“传承赣南客家中医药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赣鄱行”实践调研之旅。师生们穿梭于青山绿水与古老智慧之间,触摸客家医药的千年根脉,探寻本草传承的时代新声。
在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晨曦中,实践团开启了识药、认药的学习之旅。在章贡区客家中医药非遗传承人黄柏超老师带领下,同学们深入林间,亲手采集道地药材标本,细致辨识植物形态,热烈讨论其传统医药功效与现代应用潜力。队员们聚焦赣南客家代表性药材黄花倒水莲(黄花参),深入紫芝山房基地,系统学习其生态种植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队员们亲身体验了从中药材采集、清洁、整理到压制干燥标本制作全流程,将峰山所获化为可永久保存的教学资源。客家药膳与草本奶茶的创意制作,让古老智慧以现代、亲切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展现了中医药“寓养于食”的魅力。
为捕捉最鲜活的民间医药图景,团队特意起早探访当地集市“客家百草摊”。琳琅满目的草药摊位上,师生们认真记录药材品种、交易情况,与摊主深入交流,体察客家草药在基层的生命力与流通现状。实践团专程走访当地困难群众,送上用所学知识精心准备的保健用品,践行中医药“仁心仁术”的核心精神。
大家表示,此次赣南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丰收,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客家中医药文化这棵参天古树,其根在民间,其魂在实践。守护它、激活它,是年轻一代药学人的使命。
赣南师范大学
近日,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古道新程实践团走进赣州市大余县,开启了一场以“踏寻红色印记,弘扬革命文化”为主题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在大余县博物馆,同学们被“客家迁徙史诗”“文化传播之路”等珍贵展陈深深吸引,仿佛穿越时空,体会客家先民在漫长迁徙过程中“一步一乡音,十步方言融”的艰辛与智慧。现场教学中,大家认识到客家迁徙不仅是人口的流动,更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生动写照。
实践团从“古道通衢”“烽火雄关”“古道新程”三个维度开展现场思政课教学,从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中体悟客家人民团结奋斗、爱国爱乡的精神追求。校党委副书记刘民鼓励同学们要勇当客家文化的传播者,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古道孕育的山歌、围屋、民俗等文化瑰宝在青春创意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要循着古道的薪火之光,自觉将民族团结之志转化为强国建设的澎湃动能,以青年担当铺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同学们表示,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领悟到了客家文化中蕴含的团结奋斗、爱国爱乡、开拓创新等精神内核,未来将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重任,让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赣南医科大学
7月12日至17日,赣南医科大学药学院“红药匠”社会实践队走进龙南市关西围、栗园围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脚步丈量客家先民的生存智慧,用双手触摸非遗技艺的温度,在沉浸式探寻中解锁围屋与客家文化的时代密码。
“围屋的炮楼为什么要建在四角?”“这些墙画有什么特殊含义?”带着问题,实践队员们漫步在斑驳墙垣、青石板路与古朴屋舍间,触摸客家人的生存印记。栗园围“一祠三厅”、关西围“九井十八厅”的独特格局,不仅展现着客家人的往昔岁月与历史智慧,更见证了功能的转变——从过去防御外敌、聚族而居的堡垒,化身为驱动乡村文化繁荣、产业振兴的引擎。
“崇先报本、崇文重教、崇勤尚俭、崇正尚义”,这十六字客家精神,在此次实践中深深烙印在队员们心中。实践队指导老师袁东波表示:“客家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一代代人的接续传承。青年学子不仅要成为文化的学习者,更要做传承者和创新者。”
江西水利电力大学
7月2日,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在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村——赣州市上犹县社溪镇石崇村开展了一场题为“讲述客家文化故事,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思政课现场教学活动。
课程围绕“客家文化的历史变迁和传承发展”“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用心感悟石崇村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奋力书写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的青春篇章”四部分展开,大家边听边记、兴致勃勃。
来到石崇村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现场,溪水潺潺,荷香扑鼻。学校党委副书记吴泽俊鼓励大家深学细悟,认真体会客家文化兼收并蓄、开拓进取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感受和发扬客家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要发挥专长,做乡村生态治理的智囊团;要创新传播,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讲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汗水洒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让青春筑梦同行,为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更美”的美丽乡村贡献更大力量。
江西工程学院
2025年7月,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校团委“兴火相传”实践队、“硒望客家振兴”实践队及各学院多支实践团,共同奔赴赣州兴国、吉安等客家文化富集区域,以“弘扬客家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开展“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硒望客家振兴实践队走进吉安市万安县枧头镇龙口村莲子基地,“莲鳝共养”特色模式让队员们眼前一亮。“这是客家先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智慧的延续!”龙口村党委书记廖万松介绍,该模式源于客家祖辈“精耕细作、惜物惜地”的农耕理念。
年过七旬的客家篆刻非遗传承人钟贞芙老人为队员们展示篆刻技艺,青田石上的“字随石走、意与文合”,令队员们对传统文化产生由衷的敬畏和喜爱。
在龙口村、龙砂村等地,实践队开展系列志愿服务,用行动传递客家温情,让文化传承既有“历史厚度”,更有“民生温度”。实践队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开设“客家文化小课堂”,用客家民间故事讲解汉字起源,教唱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特出名》,编排情景剧《客家先民迁徙记》,让孩子们在欢笑中了解文化根源。
这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让客家文化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活力,更让青年学子在行走与服务中坚定了“以文化人、以情润心”的使命担当。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6月28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客家文化调研队赴安远县东生围景区,开展了一场以客家文化专题调研为主题的文化赣鄱行。通过实地考察、非遗对话与艺术实践,学子们零距离感悟客家文化魅力,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调研队深入全国最大方形围屋——东生围,青砖黛瓦的恢宏建筑群、精巧的防御结构与家族共居的生活智慧,令师生惊叹不已。通过讲解员详实介绍,队员们系统了解了围屋的建筑特色、历史沿革及其“聚族而居、崇文重教”的文化内核,深刻认识到围屋作为客家精神载体的独特价值。非遗传承导师、省级非遗传承人欧阳如新向师生生动讲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瑞龙”的民俗寓意与表演精髓:“瑞龙舞动需‘刚柔并济’,象征客家人开拓进取的韧性。”
通过“走、看、学、悟”立体化实践,学子们将课堂延伸至田野,在客家文化的沃土中汲取奋进力量。学校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文化育人资源,为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江西篇章贡献青春智慧。
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6月27日,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社会实践团,来到赣州市赣县区白鹭乡白鹭古村开展2025年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踏着斑驳的青石板路,实践团穿梭于鳞次栉比的白鹭村客家古宅,在恢宏的祠堂与沧桑的牌坊前感悟客家文化的厚重与传承。在宏略堂、王夫人祠、绣花楼前,“场馆里的思政课”让同学们领略古色古香建筑艺术,感悟乡土文化魅力,增强了文化传承保护意识;在福神庙、红军医院旧址、红军小步道,“行走的思政课”令师生们为革命先辈的峥嵘往事动容,受到精神上的洗礼。
师生们将古村祠堂变身"童心驿站",与村里的孩子们“大手拉小手”,玩起了开场破冰、一圈到底、袋鼠跳、满分保龄球等趣味心理游戏,教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团结协作。
在客家文化城,同学们通过参观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民俗展陈,了解了客家民系筚路蓝缕的迁徙历程、精耕细作的生存智慧、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感悟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根基,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