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赋能健康,点亮未来之城——首个全国科普月河北主场活动暨首届雄安健康大会观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4 21:11 1

摘要:9月13日-14日,“未来之城”雄安迎来一场兼具科技温度与民生厚度的盛会——首个全国科普月河北主场活动暨首届雄安健康大会启幕。这场由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与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活动,既是新修订《科普法》将每年9月确立为“全国科普月”后的首次河北主场实践

纵览客户端讯(记者呼延世聪)9月13日-14日,“未来之城”雄安迎来一场兼具科技温度与民生厚度的盛会——首个全国科普月河北主场活动暨首届雄安健康大会启幕。这场由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与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活动,既是新修订《科普法》将每年9月确立为“全国科普月”后的首次河北主场实践,更是雄安新区以“健康”为钥,解锁未来城市发展新模式的生动探索。从院士论坛的智慧碰撞到“运动零食”的现场互动,从古今健康理念的对话到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落地,盛会用丰富的实践诠释着“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的主题,谱写新时代科普与健康事业融合发展的生动篇章。

创新科普:让科学知识活起来、近起来

“让我们一起开启倒计时,3、2、1!”随着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葛会波等嘉宾推下启动杆,首个全国科普月河北主场活动暨首届雄安健康大会正式启动。

启动仪式现场,一系列创新环节打破了传统科普的边界——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雄安中心、健康中国传播大厦三期(中国医药文化体验中心)等4个平台相继揭牌,既为雄安健康产业搭建起“科研+传播”的双引擎,也让大众能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成果;科普电影《窗外是蓝星》的预告片在揭牌仪式后惊艳亮相,这部聚焦航天工程的跨界作品将在科普月期间公益放映45场,预计吸引上万人次走进影院,共同沉浸体验这场科学与视觉交融的科普盛宴,为大家解锁科学新知,为科普事业增添新的动能。

是“扁鹊先生”出现了吗?是的,你没看错!只见他穿越时空而来,提出“治未病乃上策”的千年智慧,与来自未来的“小安医生”展开对话——“未来健康是用科技实时采集身体数据,让治未病从预警延伸到主动干预。”《古今对话》的节目表演,恰是本次活动科普理念的缩影——既要传承传统养生智慧,更要以现代科技赋能健康传播。

“扁鹊先生”的出现也让参加本次活动的河北省建投中药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祁麟感到“非常振奋且充满希望”。作为河北本土重点打造的中药材产业服务载体,河北省中药材交易平台为本次活动注入了“中医药特色”。“现场汇聚了众多健康产业专家和从业者,大家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祁麟表示,从河北省中药材交易平台定位来看,其与科普健康主题的核心刚好契合,“我们平台打造连接中药材产业链各环节的数字化桥梁,而科普正是提升全民中药材认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作。科普也将成为我们平台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持续性的中药材科普生态。”

“科普没有标准答案,但要有无限可能。”在院士论坛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医生、健康科普达人徐文斌的分享引发共鸣。徐文斌在现场回忆起科普创作的摸索,从最初邀请舞蹈老师演示的1.0版本、点赞1800,到自己出镜的2.0版本、点赞18万,再到融入广场舞音乐的3.0版本、全网播放超10亿,他始终坚信“形式要潮,但内核必须硬”。“科普形式再漂亮、再有趣,都不能离开它的内核,我们的每个观点、每个动作,背后都需要有一些文献和一些临床共识的支持,这才是我们健康科普工作者最硬的一个后台。”徐文斌说道。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郭旭涛致辞

据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郭旭涛介绍,本次河北主场活动采用“线下体验+线上互动+沉浸式科普+科技赋能”的模式,突出雄安新区在智慧城市、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科技特色,并示范带动全省科协组织和各类科普主体举办系列活动3000余场,让科学知识真正走进社区校园、走近老百姓身边。

健康赋能:院士领衔解码“治未病”新实践

有精彩的启动仪式,更有干货满满的院士演讲!

“我们说健康的定义是什么?老百姓说没有病就叫健康。什么是病?大家知道吗?根据症状、体征检查结果人为地画一条线,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这边是病了,前边就叫没病。其实到了病了的时候,医学能帮你极为有限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在院士论坛上,以“整合医学”视角解读“治未病”:“健康不仅是没病,还要适应‘两重天’——自然之天和社会之天。天冷加衣、天热脱衣,这是顺应自然;与人相处少计较、多包容,这是融入社会。违背这些,再好的医生也难救。”

樊代明院士进行主旨演讲

随后,樊代明在会后采访中进一步用通俗语言阐释“治未病”的现代实践。“就像教钓鱼,最高明的老师不是教技巧,而是告诉哪里有鱼。科普就是要帮大众找到‘健康之鱼’——比如改变生活习惯,1/3的肿瘤能避免;早期筛查,90%的肿瘤能治愈;即便到了晚期,通过营养、心理调节,也能实现‘与瘤共存’。”樊代明表示,“少得一点、早查一点、晚走一点”肿瘤防治理念,交叉进行、立体进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恶性肿瘤这种态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詹启敏则聚焦“健康信息碎片化”难题。“现在短视频里,一会说‘胖长寿’,一会说‘瘦长寿’,大众越看越焦虑。”他在演讲中提出,破解之道在于“循证传播”——用科学设计的研究、系统的数据分析替代“碎片化结论”,同时融入人文关怀,“传播者要把单个知识点放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的框架里,让大众不仅懂知识,更懂如何用知识守护自己。”

听完院士演讲,还能享受“运动零食”!在活动现场,来自北京小汤山医院有氧运动中心主任牛国卫为大家带来了“好玩”的“运动零食”,让健康理念从“听进去”变成“动起来”。“不用专门腾出时间,30秒鼓掌就能让心率达到中高强度!”现场,他带领观众做“脚尖勾地、脚跟蹲地”的下肢运动,短短一分钟,不少人额头冒出细汗。“动则生阳,这些碎片化运动就像‘健康零食’,每天吃一点,微循环就能受益。”牛国卫的分享,恰是活动“健康落地”的生动注脚,让科普成为健康的加分项。

协同聚力:京津冀共绘科普健康新图景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活动现场,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曹福、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王健、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聂永川共同为“京津冀服务雄安科技联盟”揭牌,成为三地协同推进科技与健康事业的重要标志。

京津冀服务雄安科技联盟揭牌

这种协同,早已融入雄安的发展基因。据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梅新阳介绍,雄安新区设立8年来,累计完成投资超9800亿元,400余家央企机构、近5000家北京企业扎根于此,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聚链成势。首个全国科普月河北主场活动集雄安特色优势,以雄安健康大会为核心载体,实现多维度创新突破。

正如钟南山院士在贺信中所言,“雄安新区不仅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更承担着探索人类未来城市发展新模式、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样板的重任。”

从《科普法》的法律保障到首个全国科普月的实践落地,从雄安新区的“未来之城”定位到京津冀的协同发力,本次活动是新时代科普事业“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的转型,也是健康中国战略“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实践”的延伸。

这场科普与健康的盛会虽已落幕,但它播下的科学种子、健康理念,正在“生根发芽”,相信随着更多科普活动的开展、健康平台的落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将会筑起更坚实的健康屏障。

来源: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