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抡谓这篇千古奇文,仅仅40字,却说透不读书的坏处,建议收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4 20:59 1

摘要:每个人的内心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如同一颗优良的种子,天生具备了向善、向上的可能性。《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揭示了宇宙运行的规律,也指明了君子应该效法天地,永不止息地自我完善。

清代诗人萧抡谓的《读书有所见作》,以简洁的形式,阐述了读书与个人修养之间最深刻的联系,其价值与意义,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深思。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诗歌的开篇,萧抡谓便用了一个极其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他将人的内心比作优良的禾苗,这个比喻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每个人的内心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如同一颗优良的种子,天生具备了向善、向上的可能性。《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揭示了宇宙运行的规律,也指明了君子应该效法天地,永不止息地自我完善。

人心的成长,同样需要一个“自强不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核心便是“养”。正如良苗需要阳光、雨露和土壤才能茁壮成长,人心也需要后天的精心培养与滋养,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如果放任自流,即使是再好的苗子,也可能在杂草丛中枯萎,在风雨中凋零。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后天的教育与修养。

孔子周游列国,杏坛设教,正是为了将他所认为的“仁义礼智”播撒到人们的心田。孟子提出“性善论”,但也强调“明师良友”对于激发和保持善性的重要性。

这个“养”字,意义非凡。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灌输,而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漫长过程。它需要耐心,需要恒心,更需要正确的方法。这个过程,便是自我修养、自我成长的过程。

古代学者许衡,在逃难途中口渴难耐,路边梨树众人争相摘取,唯他正襟危坐。旁人说梨树无主,他却回答:“梨虽无主,我心独非无主乎?”这正是内心得到良好滋养后所展现出的定力与操守。他的心苗,没有因为外界的混乱与诱惑而歪斜,反而在困境中更显挺拔。

因此,认识到“人心如良苗”,是我们开启自我成长之路的起点,而懂得“得养乃滋长”,则是我们在这条路上行稳致远的关键。

如果说人心是良苗,那么用什么来灌溉它呢?萧抡谓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他将滋养心灵的东西,归结为“理义”二字。这“理义”,

读书,是我们汲取这“理义之泉”最重要的方式。当我们打开书本,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的窗户。在儒家经典中,我们学到“仁者爱人”的胸怀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在道家思想里,我们领悟“道法自然”的境界与“无为而治”的智慧;在诸子百家的论述中,我们看到思想的碰撞与逻辑的魅力。

这些“理义”通过文字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它告诉我们何为善,何为恶;何为是,何为非。它帮助我们建立起内心的秩序,形成坚定的道德准"则。

读书所养的,是一股源自内心的“浩然之气”。这种气,是面对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是面对富贵不能淫的志气,也是面对贫贱不能移的勇气。这股气,正是由“理义”这一汪清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浇灌而成。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从正面论述转向了反面论证,其警示意味更加深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这句话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刻画出停止学习后精神世界最直接的变化。

仅仅是一天不接触书籍,不与智慧交流,人的内心就会变得空虚,思想就会趋于贫乏。那些美好的、深刻的、富有创造力的念头,就会悄然离去。

人的思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脑和心灵,也需要持续的锻炼和滋养,才能保持活力。当一个人停止了知识的输入,他的思维就容易陷入僵化,视野就会变得狭窄,只能在自己有限的经验里打转,很难产生新的见解和高尚的想法。

《易经》中有云:“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前人的言论和事迹,来积蓄自己的德行。一旦停止了这种学习,“畜德”也就无从谈起。

古代有个著名的故事“伤仲永”,神童方仲永天资聪颖,五岁便能作诗,但其父却不让他继续学习,而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将其当作了炫耀和牟利的工具。结果,曾经的天才最终“泯然众人矣”。这个令人扼腕的故事,正是对“一日不读书”后果的最好诠释。天赋如同优良的种子,但如果后天没有“理义”的持续灌溉,它很快就会枯萎。

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容不得半点懈怠。哪怕只有一天的中断,精神的园地也可能会开始荒芜,庸俗的、消极的念头就可能乘虚而入。保持每日阅读的习惯,就是为我们的心灵筑起一道坚固的堤坝,抵御空虚与平庸的侵蚀。

如果说“一日不读书”只是精神感冒的初期症状,那么“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则意味着病症已经深入肌理,影响到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

当一个人长期脱离书籍的滋养,他的感知能力会变得迟钝,对世界的理解会变得肤浅。

“精爽”二字,用得极为传神,它指的是一种神清气爽、精神焕发的饱满状态。长期不读书,人就会失去这种状态。耳朵听不清弦外之音,眼睛看不透事物本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他会感到迷茫、困惑,无法做出清晰的判断。他的精神世界会变得浑浊,缺乏活力,整个人也会显得萎靡不振。这是一种全面的退化,是从内而外的枯萎。

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历经战乱,却始终手不释卷。他在诗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因为海量的阅读,才让他在困苦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旺盛的创作力。他的“耳目”,始终是“精爽”的。他能听到时代的悲鸣,看到老百姓的苦难,并将其化为不朽的诗篇。

反观那些终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不思进取的人,他们的耳目虽然在接收着各种信息,但内心却早已麻木。他们看似在“看”,却视而不见;看似在“听”,却充耳不闻。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力,对智慧的领悟力,对真理的判断力。这便是“耳目失精爽”最可悲的写照。

《读书有所见作》这首诗,篇幅虽短,但意蕴无穷。它告诉我们,读书并非只是为了获取信息,积累知识,更是一种关乎生命质量的修行。它是一种“养心”的过程,是用“理义”之泉,去浇灌我们内心的“良苗”,使其长成参天大树,结出智慧与德行的果实。

我们或许每天都在被动地接收着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但这种浅层的浏览,无法替代深度的阅读。只有静下心来,捧起一本好书,我们才能真正与智者对话,才能让心灵得到系统的滋养。

《易经》有言:“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一个内心充盈、精神富足的人,才能在纷繁的世界中,不畏惧任何挑战;也才能在独处之时,安然自得,不感到烦闷。而通向这种境界的最佳路径,便是读书。

来源:混沌婴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