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9月14日),由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承办的海淀区教育大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召开。
构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高新企业”的人才联合培养体系,实现每所中小学背后至少有一所高校、一个实验室、一家科技企业支持;
打造一批涵盖新能源、新智能、生物医药、空间技术、新材料五项全能的科技高中;
成立人工智能教育联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与资源协同;
重点培育3~5所国际教育标杆学校,培育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海淀教育全球影响力;
实施全龄全域“海淀夜校”计划,形成全天候、全场域、全覆盖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
今天(9月14日),由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承办的海淀区教育大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召开。
大会以“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建设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为主题,正式发布《海淀区建设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行动计划》及《深入推进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海淀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工作方案》《海淀区“智启科创·赋能强教”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海淀区大学生实习实践行动计划〉的工作方案》和《海淀夜校建设工作方案》五项配套文件,构建起以“首善先行”为总纲的“1+5”政策体系,系统部署了未来三年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
“1+5”政策文件系统设计了建设学习型海淀、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海淀模式、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等十大任务。
同时明确到2027年全面建成“纵向贯通、横向联通、泛在可及、数智赋能”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每所中小学背后至少有一所高校、一个实验室、一家科技企业支持
会上,海淀区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以及华为、百度、字节跳动等龙头企业,开展深化校地合作签约,将率先构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高新企业”的人才联合培养体系,打造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实现每所中小学背后至少有一所高校、一个实验室、一家科技企业支持,在思政教育、科学教育、师资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大中小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链条。
此外,自去年以来,海淀深入推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出台支持青年发展系列政策,建立了实习、就业、创业贯通式的培养体系,并启动了大学生实习实践计划。
据了解,目前,海淀区已经挖掘了8000多个岗位,建立了400余家实习基地。今年,海淀大学生实习实践计划已升级了2.0版本,将与高校、企业携手,进一步贯通产学链条,为海淀大学生青年人才聚集发展提供大市场和大平台。
专用智能体“智启”上线
成立人工智能联盟
海淀教育大会上,由海淀政企合作研发的集助教、助学、助管全要素的教育专用智能体“智启”正式上线,标志着海淀“人工智能+教育”融合模式进入全新阶段。
据介绍,该智能体是海淀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将赋能教育全场景、变革教与学新方式。
此外,海淀还联合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以及海淀区教委、各中小学校,正式成立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联盟,未来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与资源协同。
为了让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未来,海淀将从基础设施、课程与教学创新、拔尖人才培育等三个维度进行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在小学阶段改造建设40间“AI科学启蒙实验室”,初中阶段打造30间“AI探究实验室”,高中阶段建设30间“AI科研创新实验室”。
课程与教学创新层面,将构建阶梯式融合课程体系,小学阶段形成“AI+科学现象认知”课程包,初中阶段构建“AI+学科探究”课程群,高中阶段打造“AI+科研方法”课程体系。开发“AI学习伙伴”系统,推行“AI+翻转课堂”模式,试点学校覆盖率三年内达到100%。
赋能学生贯通培养层面,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设计覆盖小学高年级至高中阶段的贯通式培养项目;打造特色化的人工智能科技高中;推行“双导师+双基地”培养模式等。
到2027年,建成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科学教育”融合创新示范区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高地,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和人才培育新体系,实现“三个一”,即:打造一批科技高中和AI实验室;培养一批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融合名师;培育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掌握AI思维工具、勇于探索创新的青少年。
重点培育3~5所国际教育标杆学校
提升海淀教育全球影响力
海淀汇聚了百个国家万余名留学生,他们既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海淀教育大会上,海淀区政府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国际教育交流环节,7国驻华教育官与中方代表共同发起《加强青少年国际交流的共同倡议》,海淀区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搭建交流平台、创新合作形式,为青少年国际交流创设条件,推动海淀教育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合作。
此外,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全球教育对话平台,重点培育3~5所国际教育标杆学校,培育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海淀教育全球影响力。
近年来,海淀举办了16场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的高端论坛。今年8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63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生集体。
据介绍,下一步,海淀将持续搭建教育国际合作平台,举办更多的展会等交流活动,打造留学教育品牌。
开放“十大教室”、成立“海淀夜校”
建设终身学习型的“海淀大学校”
会上,海淀进一步更新资源地图,开放“十大教室”,盖航空航天科技、“两弹一星”精神、香山革命旧址实景思政、中关村创新精神教育等特色场景,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实现“处处是课堂、人人受教育”的全域育人新模式,展现出海淀构建“泛在可及、人人皆学”的终身学习体系的系统规划与创新实践。
完善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造“15分钟学习服务圈”,建设海淀区学习型社会资源库,实施全龄全域“海淀夜校”计划,形成全天候、全场域、全覆盖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区委书记张革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海淀教育将始终坚持“首善标准”,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抓手,持续推进资源整合、模式创新与系统变革,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海淀动能、提供海淀样板。
往·期·推·荐
来源:京城教育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