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节气到秋分,白天黑夜对半,气温收着走,风里带点凉。日影一寸寸往南偏,很多地方的日平均气温降到二十来度,闷热的尾巴也差不多收场。节气不是口号,是老祖宗标在岁时里的“坐标钉子”,一年走到这里,农事、人事、身心,都该换个档位。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节气到秋分,白天黑夜对半,气温收着走,风里带点凉。日影一寸寸往南偏,很多地方的日平均气温降到二十来度,闷热的尾巴也差不多收场。节气不是口号,是老祖宗标在岁时里的“坐标钉子”,一年走到这里,农事、人事、身心,都该换个档位。
我先把话放在明面上:不玄,不迷信,所有说法都落在常识与经验上。秋分就是太阳到达黄经180°的那一刻,昼夜几乎等分。古人用“二分二至”抓四个年中拐点,这一“分”,既分时令,也分阴阳。入秋以来的燥、风、凉,到这一天开始并线加速,别抬杠,早晚出门那一下就能感觉到。
把书翻开,秋分在二十四节气里排第十六位,是秋季正中央。前面白露,后面寒露,三者像一串扣子,扣住了由热转凉的过程。老历里还有“三候”的记述,读起来很直白: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雷声少了,虫开始封穴,河滩浅露。天地间的“声”“气”“水”都往收与藏的方向去,人要跟着自然而行,这就是节气的基本逻辑。
民间有把交节时刻与“早、晚”挂钩的说法:交节时在酉时之前,称“早秋分”;在酉时之后,称“晚秋分”。这个划分不为玄学,只是提醒体感的差别。早秋分,多半凉意下得快;晚秋分,暑气退得慢。你不用背表,只要留心身上的两件事:早晚风是否发紧,夜里是否得把薄被再拉上一指宽。感觉对了,就对了。
北方进入真正意义的“早晚凉、中午温”节奏,雨少风起,天高云疏。华北平原晚稻少,多为秋收麦茬后的杂粮、蔬菜,田里忙的是收与晾。东北昼短夜长更明显,霜期临近,谷物落黄快,晾晒窗口紧。
江淮与江南一带,湿度还没彻底下去,秋老虎的尾巴时有反扑,午后热感还在,晚间一落十度,这个“坎”最容易招感冒。
岭南秋分仍能见雷阵雨,海风里带盐气,城里人感觉像“不冷不热卡着”,但体内已在转“收”,夜里不要贪风。
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日夜温差更大,日头一落,热散得快,“秋冻”这套到这儿不太合算,早晚加衣比讲究“锻炼”更靠谱。
一句老话传得广:“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不必较真次数,意思到位:每落一场像是给气温拧一下阀门,拧多了,就得添衣。
竖蛋。
正午前后在光滑处竖鸡蛋,玩的是重心与耐心。古人借此祝颂“分而平”,不求灵验,图个顺心。
祭月与赏月。
秋分后夜空干净,月色清爽,很多地方在中秋前后设简易案,供果与糕,谢时岁,谢家人。
吃秋菜、煮秋汤。
岭南俗称“采得秋来一把青”,多指野苋等时蔬,搭鱼片为汤,寓意“秋汤灌脏”,清润去燥。
粘雀子嘴。
闽粤一带把小汤圆串起挂屋檐与田畔,愿鸟雀少啄新谷,留人间一份平稳收成。
这些做法都很朴素,落脚在“顺时”,不在“求神”。
1吃秋菜:一锅“秋汤”,润一身燥
“秋菜”多指野苋、马齿苋、地胆草等地头常见时蔬,各地叫法不同,骨子里都是清、润、应时。拎回家择净,配鱼片或瘦肉,滚烫下锅,盐轻轻一点。汤到口,喉咙不发干,胃口也开。
要点捋一下:
体质偏寒的,少放过凉的配料,生姜拍碎两片就够;
肠胃弱的,少油少辣,别和冰镇饮料同桌;
采摘要认得清楚,地头喷过药的别碰,买菜摊可信赖的更稳妥。
2吃汤圆:圆的是心,不是“多吃为福”
秋分吃汤圆,很多地方都有。家里煮一小碗,甜的、咸的都行,不必堆馅,清汤清口就好。汤圆糯米多,粘滞性强,“少吃即好吃,多吃就负担”。老人、小孩、胃弱的人,量要更少,趁热不要烫口,咽时慢一点。
若想更讲究些,汤底可用薄薄一层米酒汤或桂花蜜水,香气提起来,人气也就聚起来。
3吃梨:对症秋燥,润到点子上
秋分前后正是梨的好时候,水分足、火气轻。切块直接吃最省事,想润得更柔,可以冰糖炖梨,加几瓣百合与一点点银耳,文火慢炖,喝汤吃果,喉咙立刻顺了。
要点提醒:
糖尿病与血糖不稳的人控制量;
脾胃虚寒者偏温食法更合适,冷梨不宜多;
市面“蜂蜜配一切”的流行法子,秋分不必硬凑,胃舒服最要紧。
1忌过量辛味:秋天主“收”,辛味主“散”
葱姜蒜、辣椒、花椒这些都香,可一把抓地往锅里丢,口舌爽了,肺津易伤。秋主收敛,气机往里走,辛味过头,会把该“收”的打散,喉咙更干、皮肤更涩。节气里常说“少辛增酸、滋阴润燥”,酸能收敛,甘能缓中,果蔬里的酸甘本就齐备,多吃应季鲜食,比调瓶瓶罐罐更靠谱。
简便做法:
热炒少放干辣,改用鲜椒点一点味;
佐餐多一道拌时蔬,麻油、米醋、少许酱油即可;
晚餐留白,不为“重口”找借口,睡眠质量是一整夜的修复。
2忌盲目秋冻:别和身体“赌狠”
“春捂秋冻”被很多人挂在嘴上。到了秋分,昼夜温差拉大,早晚风里透凉,盲目“冻”容易把关节与呼吸道先冻出毛病。做法很简单:
出门备一件轻薄外套,回家把汗擦干再坐;
睡觉护住肩背与小腹,别光顾着开窗透气;
老人、孩子、久病初愈者不参加“硬抗冷风”的活动,锻炼可以,逞强就算了。
作息:早卧早起,白天多见光,夜里少刷屏。睡前一杯温水,半小时放空,心沉了,睡就沉。
运动:长走、慢跑、太极、八段锦都合适,流一层薄汗,汗出即收。
环境:室内湿度别太低,四十到五十之间最舒坦,一盆清水或加湿器,半天换一次。
衣着:遵循“三分累着、七分护着”,薄厚叠穿,方便增减。
情志:秋意容易牵出“悲”,古人劝“收神敛气”,别把心撒得太远。读书、写字、理物,一件件做完,人就踏实。
秋收:水稻、玉米、高粱、花生、大豆逐步入仓,重点在“晴窗抢晾”。雨后地湿,不进场强收,避免泥头夹带与霉变。
秋种:冬小麦、油菜、越冬蔬菜在南方渐次排进,播前整地,重视开沟与抬畦,把排水先做在前头。
院落:屋檐、阳台与仓角清灰除湿,粮袋垫高离地,通风见日。
这一套看着琐碎,用起来就一个字——稳。
把“吃3样、忌2样”落实成一日三餐早:一碗粥或面,加一碟拌时蔬,外加半个梨或一小杯温水泡梨片。
中:秋菜汤上桌,荤素有序,米饭八分饱。
晚:清淡、少盐少油,愿意应个俗,可来两颗小汤圆,解个心愿就收。
辛味控制住,夜里不再吃“重口”,第二天喉咙与胃都在感谢你。
收书与理衣:把夏装洗净收盒,秋衣晒过归位,给身体一个“换季”的暗示。
扫地与通风:窗开十分钟,扫地拖地,尘螨少了,鼻子先舒服。
喝茶与看月:一壶淡茶,从黄昏喝到月上,茶要淡,月要圆不圆都随它,人心不散。
这些事做完,家就像把弦调准的琴,随手一拨,音色顺耳。
秋分不是“买买买”的借口。胃口要留给当季食物,钱要留给真正需要的地方。任何补,都不如作息稳、情绪稳、饮食稳。身体认的只有日常,而不是噱头。
节气是时间的路标,不是负担。吃3样,忌2样,看起来简单,做起来正好够用。每年就这么一回,照着做,身体给出的回声最诚实。
白天短了,黑夜长了,街角的风不再燥,月光也不再刺眼。餐桌上一盅秋汤,一只清甜的梨,一碗不贪多的汤圆,衣柜里一件随手可披的外套。家人进门,脚步放慢,话不多,心是安的。
写到这里,钟表还没有指向深夜,窗外已经凉下来。节气自来有节拍,不急,跟上就行。秋分这天,无论多忙,把“吃3样、忌2样”放在心口,照做一周,身体会告诉你答案。季节往前推,我们也往里收。一年当中最有分寸感的一个点,就在眼前。你把这点拿住了,秋天就稳了。
来源:明姐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