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物名片:敬一丹,1955年生于黑龙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曾主持《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感动中国》等节目,三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近年来主创新媒体节目《节气·长城》《博物馆9分钟》等。著有《声音》《一丹话题》《我遇到你》《那年那
人物名片:敬一丹,1955年生于黑龙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曾主持《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感动中国》等节目,三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近年来主创新媒体节目《节气·长城》《博物馆9分钟》等。著有《声音》《一丹话题》《我遇到你》《那年那信》《床前明月光》《走过》等多部散文作品。
一头利落短发,一袭素黑底碎花纹连衣裙,9月14日上午,当敬一丹笑意盈盈地出现在重庆图书馆报告厅,用人们所熟悉的声音向重庆观众打招呼时,全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柔和、知性、醇厚、温润,这是敬一丹式的标志性声音。她的声音和她优雅大气的形象一起,曾经通过电视屏幕,走入大江南北的千家万户,为中国亿万电视观众留下一段难忘的时代记忆。
9月14,重庆图书馆,敬一丹举行《沟通伴随生命旅程》讲座与市民读者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记者 齐岚森 摄
“沟通”,始终是敬一丹职业生涯的关键词。几十年来,她以“对话”为灯,照亮无数看不见的隔阂。她不仅是时代的发声者,更是一座桥——连接起受众与真相,沟通了喧嚣与沉静,也弥合着断裂与误解。从新闻现场的锐利提问,到公益途中的俯身倾听,她让“沟通”与“说话”成为一门关乎尊严、理解与温暖的艺术。
“沟通”,也是此次她受重庆图书馆重图讲座邀请,与广大读者分享的核心。这场主题为“沟通伴随生命”的讲座真诚而富有哲思,她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职业人生娓娓道来,引领读者们思考:如何去倾听,如何去表达,如何让每一次交谈,都为彼此生命带去一次温暖和照亮。
有理由相信,她自己也被这种美好的状态所照亮了。并且,在她年已七旬的人生路上,这种“照亮”还在持续发光。“可是,她真的有70岁了吗?看上去至少年轻20岁啊。”观众席间,我听到身旁有女生轻轻感叹。
敬一丹作品《走过》
此次来渝,敬一丹还带来了最新散文集《走过》,书中记录了她走访神州大地时的难忘经历。她说,想跟读者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我过去的职业形象,可能让大家感觉比较凝重,但生活是多面的,一个人在走来走去的时候,会感受到很多美好,这些认识可能跟过去我的职业形象有距离,但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真实的自己,所以我想分享走来走去的一些感想,在更宽泛的层面跟大家交流。”
她说,多年来,自己跟观众的交流可谓多元,“谈到《焦点访谈》,我们可以一起感受到那些年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变迁;谈《感动中国》,我和大家分享的是那些好人带来的力量和温暖。《走过》这本书里分享了我生活中更多面的感受,我很在乎这些感受,因为走过以后如果无感,甚至忘却,可能就白走了。有感,才是有质量的历程,我希望我所走过的,能和读者所走过的有所共鸣。”
重庆,是敬一丹在书中记录的重要一站。
“刚好是40年前,我第一次来重庆,就很喜欢,40年来又陆续来过多次,每一次都有新意。”她说。当听我谈起重庆最新推出的文旅口号之一“新韵”时,她诚恳地笑道,“我每次来都有点匆匆,虽然印象都很美好,但如果要体会‘新韵’,我想还需要更多时间,在重庆停下来,慢慢品。我也相信,重庆值得更多人来走近,来停留,来感受。”
40年了,我还惦记着第一眼看见的朝天门
新重庆-重庆日报:您在《走过》中特别写到了重庆,当时的场景为什么让您记忆犹新?
敬一丹:我是1985年第一次来重庆的,当时在朝天门码头上岸,那是我看到重庆的第一眼,印象实在太深刻了。
我那时还在读研,为了写硕士论文,到地方电台调研,重庆是其中一站。我独自一人从北京坐火车到了武汉,在武汉上船,经过三峡到重庆。在朝天门码头下船的时候,我有些吃惊: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声音,还有那么多的台阶!我在嘈杂和热闹中一步步走上来,心里有点小紧张,尤其我还想到了红岩故事,想到昔日江姐和甫志高就是在这里接头过,回头一看,两江汇合,江水滔滔,心潮澎湃,那记忆实在难以忘怀。
所以之后我每次来重庆,都会想办法去看看朝天门码头。去年我也来过重庆,但我从南岸那边看过来时,我发现朝天门已经完全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了。说实在的,40年了,我还始终惦记着第一眼看见的那个朝天门。
坦白讲,凡是江河汇合的地方,都让我特别动心,但又说不清为什么,反正就是内心很平静。所以每次来重庆,我总惦记着朝天门,有时候看夜景,有时候白天去。总之我觉得那里有种无可替代的魅力,总是很有活力。并且,重庆人也很有活力。我觉得江河汇合的地方,总能给人一种力量,给人以启发,催人奋进。
总的来说,重庆对我来说有多方面的满足:自然之美、城市之美、乡村之美……虽然我来过很多次了,但一直觉得没有走遍,没有看够,真的,重庆一直在吸引我。可能对于重庆人来说,对这座城市的很多东西早就习以为常了,但站在我们的立场仔细看,这座城市还是一直有新意在生发,让人兴奋。我相信走来走去,人们会越发发现重庆的好。这不,马上国庆了,你们重庆又要迎来好多游客了吧?
重庆的新韵,藏在很多细节里
新重庆-重庆日报:重庆的江河让您印象深刻,在您家乡哈尔滨也有著名的松花江,与东北的江河相比,西南的江河带给您怎样的新意?
敬一丹:刚才我说了,凡是走到江河汇合之处,我就莫名地激动。2024年,我专门走过一遍川渝大地,看到了许多江河汇合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也会回想起哈尔滨,我的家乡,在那里,我们的母亲河是松花江,但松花江和黑龙江汇合的时候,跟南方江河汇合的情形还是不太一样。
台下观众用手机拍摄精彩瞬间。记者 齐岚森 摄
我在家乡看江河汇合的时候,没有一个比较高的视角,感觉它往往是比较平静的,但在川渝,这种汇合是很激荡的。尤其在重庆朝天门,这里是长江跟嘉陵江汇合处,感受非常特别。我总是忍不住在两江汇合之处朝长江上游望去,因为上游有那么多的地方我曾经走过,留下了那么多的记忆,所以在它的汇合处,仿佛会感到那么多的记忆汇合到了一起,特别让人胸中激荡,也很容易让人愿意停在这里,因为这是一个适合发呆的地方。
新重庆-重庆日报:您跟重庆结缘40年了,重庆的发展日新月异。最近我们提出了新的文旅口号,其中之一是“新韵”,刚才您也说重庆总是有新意,那么您怎么看待重庆的新韵?
敬一丹:我一次次来重庆,但每次重逢,都还不算是阔别。我想如果是阔别的话,就会对重庆的新的变化感触更深刻。尤其是这几年,来得越来越频繁,比如说去年我来过,今年又来了,那么重庆的新的变化,带给我的冲击可能就不是那么巨大。这些年的总体印象,可能就是感觉这座城市依然那么好,而且越来越好。但老实说,每次来都有点匆匆。我觉得要体会这座城市的新韵,需要停下来,而不是匆匆走过。你看我这本书就叫《走过》,有的时候,我们在路上总是走得太匆匆,那么现在,需要为重庆那些新的细节放慢脚步。我想我们重庆现在所说的新韵,藏在很多细节里,需要慢下来仔细看,才能感知她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藏着怎样的新韵。
文字是媒体人应该做的一种基础表达
新重庆-重庆日报:在《走过》这本书里,您用二十四节气串联内容,很有新意,这样的立意,初衷是什么?
敬一丹:我从小就很喜欢节气,那时虽然不懂,但每到一个节气的时候,听我姥爷或者妈妈说起,我就好奇这是什么东西。慢慢长大,了解之后,我觉得这真是祖辈传下来的一个文化瑰宝。后来我又慢慢思考,在喜欢和传播之间,我们能做点什么?思考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文化传播链条。
最初我通过音频的方式来传播节气文化,在我们台的新媒体央视新闻里,以音频的方式读一本节气书。那本书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先生,他每个节气都会在微博里分享一段文字,这些文字来自古籍摘抄,你看,这个文化链条多有意思——古籍中谈到节气,朱伟把它摘出来,用微博传播;出版人呢又把微博中的文字变成了书;我得到了这本书后,再以音频的方式在新媒体传播。我看到了这样一种传播链条的关系,意识到这也是媒体生态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同样是节气,我们的传播方式还可以更多元。后来,我又立足节气文化制作了视频节目,叫《节气·长城》,在央视频播出。这本书里有关节气的内容,就来自那个节目,等于我又把视频内容变成了文字。
你看,这个传播链条就形成了一个闭环,从古籍里的文字到微博、音频、视频,现在又回到了文字,又成为了书籍。我想,节气文化是个宝藏,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解读它,传播它。可以从科普的角度,农耕的角度、民俗的角度,很多种角度。那这本书呢,就是我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去表达我是怎么看节气文化的。
这种链条式的传播,我想只有在今天融媒体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实现。这也是一种探索实践。在这个实践中,我感觉到,作为媒体人,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去表达,话筒、镜头、声音、图像、文字都可以。但无论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我认为是媒体人应该做的一种最基础的表达。
当然,这种传播的可能性还在继续,比如今天,我又带着书走到了读者当中,看到小读者对节气文化特别接受和喜爱,我也觉得特别幸福,收获了很多很多的知音。这样的效果,让立足于文字的媒体传播延伸到更远。
融媒体时代要一直意识到“后有来者”
新重庆-重庆日报:融媒体时代做传播让您感到幸福,但似乎一开始您对新媒体的态度比较微妙?
敬一丹:我们那时电视处于上升期,甚至巅峰期,有一段时间,我们电视人甚至有种误解,以为“后无来者”。后来,新媒体来了,媒体融合发展,我也慢慢理解了融媒体传播是个怎样的过程。
我直到退休以后,在一种更放松的状态下接触新媒体,收获了很多新体验。我慢慢觉得,我们过去可以拥有亿万观众,今天在融媒体的环境里,也可以聚焦到一个一个的具体的个体,去进行对话交流,这种体验是过去没有的,是融媒体环境教给我的。
如今我甚至很感谢新媒体,因为,我当初那么害怕新媒体,总觉得很怕和它正面相对,毕竟,以为“后无来者”。现在,后者来了,年轻人来了,新的力量来了。所以我很庆幸后来利用融媒体做传播的新体验。我想,如果一个媒体人所有的职业体验都是上升期、高峰期,那这种体验也未免太单调了,也很不真实。
新重庆-重庆日报:从“后无来者”到“后有来者”,这是一种怎样的观念转变?
敬一丹:过去我的工作以大屏为主,不大有机会接触短视频。现在短视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环境,和我也越来越近,我很想看看年轻人现在的世界,多一些新的职业体验。其实大屏、小屏、文字、声音,都是一种介质,重要的还在于我们想传达什么内容。
作为一个媒体人,如果一直意识到“后有来者”,这对我们的成长是有帮助的。我的真实感受就是应该“后有来者”。在融媒体大环境里,“后有来者”就是提醒我们,可能今天面对了新东西,今天已经让我们眼花缭乱,但明天可能又要面对更新的东西了,那我们的表达方式也要更新,要用更适合的方式去进行传播。
媒体人应该是最有瞭望能力的,最有未来感的。从这点讲,我也很羡慕我的年轻同行。他们和我们那个时代面对的挑战不一样,但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有更多的可能去记录这个时代,有了这些记录,我相信过很多年以后我们回头看,就会知道在融媒体这个时代,我们获得了什么?
新重庆-重庆日报:融媒体时代,阅读和传播都面临着短视频挑战,您怎么看?
敬一丹:短视频是种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一种工具,就阅读来说,短视频往往有一个导读的作用,要细读的话还是要通过纸质书。现在大量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我不赞成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立。我们获得了信息后,要深入阅读建立更全面的认知,还得要回到纸面。所以是不是一定要放下手机,我想不用太在意。
年轻人可以尝试为家庭做一份记录
新重庆-重庆日报:今天来到图书馆分享沟通话题,您如何看待阅读对于沟通的促进?
敬一丹:举个例子,家长和孩子的共同阅读就很有代表性。他们同读一本书的时候,那本书很可能是经典名著,但不同时代的人阅读,心理反应是不太一样的。我曾遇到过这样的读者,同样看《简爱》,妈妈是在书荒的年代得到了这本书,很不容易;后来女儿长大了,女儿看《简爱》,是老师或家长开了一个书单,照着书单买来读的。那母女俩交流《简爱》的时候,感觉就不太一样了。但这样的阅读和交流是有意义的代际沟通,在帮助两代人理解同一本书的同时,也会加深两代人的感情,因为这样的沟通从阅读出发,带来了深度交流。
新重庆-重庆日报:谈到代际沟通,您在讲座中您跟父母当年,通过一份份书信进行的沟通,催人泪下,今天,纸质书信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人们似乎少了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您会遗憾吗?
敬一丹:家书很宝贵,因为白纸黑字的文字书写,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力量。但不可能在今天这样的一种交流环境里,依然让大家坚持传统的写信方式来沟通。我所在意的,其实是信里边沉淀的一些东西。比方说深度的交流,精神的连接,纪念的留存,等等。
我想今天我们来谈代际沟通这个话题,我特别希望年轻人可以做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的家庭做一份记录。如果说写家史是一个大课题的话,那至少我们可以为家史贡献一份记录吧。从自己的角度做一个记录,今天大家都是有记录能力的,需要的是一种记录的意识。并且,现在的年轻人不但有文字记录的能力,还有影像记录的能力。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份这样的记录的话,就可以让家庭成员一代一代地认知自己的精神血脉,实现沟通。我想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甚至大家可以今天回家就问问爷爷奶奶: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经历了什么?您和我奶奶怎么认识的?你们当时是怎么表达爱意的?等等。看起来都是琐碎细节,其实都蕴藏着宝贵的强烈的不同时代的信息。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