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桑葚很甜,圣女果也不错,个头饱满。”日前,位于儋州市宝岛新村的儋州热带农科产业园(以下简称“园区”)迎来一群“不速之客”——省、市多家媒体组团聚焦园区科技赋农、科普研学等情况;来自儋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小何和同事在田间地头体验一回采摘乐趣,在品尝桑葚、圣女果
南海网记者 李绍远
“这桑葚很甜,圣女果也不错,个头饱满。”日前,位于儋州市宝岛新村的儋州热带农科产业园(以下简称“园区”)迎来一群“不速之客”——省、市多家媒体组团聚焦园区科技赋农、科普研学等情况;来自儋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小何和同事在田间地头体验一回采摘乐趣,在品尝桑葚、圣女果后连连称赞。
地属儋州两院范围内,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于2006年投资建设的园区,何以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儋州院区和海南大学儋州校区之间悄然走出一条科技赋农+科普研学的新路子?
游客在园区采摘桑葚。记者 李绍远 摄
科技赋农 科研人员十余年扎根田间地头
园区占地350亩,建设了热带作物、热区野生果树,林下经济、雨树大道、幸福树、五树六花、依兰香等景点,描绘了园区生态和谐,风景秀丽的自然画卷。还有农耕文化、果蔬采摘、林下炊事、动物互动等体验项目,让园区悄然成为儋州新晋科普研学打卡地。
其中,果蔬采摘中的新品种“秋粉”圣女果是园区研究并计划推广的种植项目。目前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贺滉等人研究种植。
在田埂间,贺滉一脚深一脚浅踩在泥土里,蹲下身子小心将果藤扶直,饱满娇红的圣女果露了出来,“目前我们在海南各地种植,黄星2号、青甜2号等6个不同品种圣女果,下一步计划在儋州扩种百亩的‘秋粉’圣女果。”
科研人员贺滉查看圣女果长势。记者 李绍远 摄
从2011年至今,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贺滉,从不晓农事到带技术下田,他在儋州这片热土上已耕耘了14年。他们的科研团队先后在儋州东成、雅星等地推广种植灯笼椒、甜瓜等作物,丰富了当地的农产品体系,“目前,热辣二号的灯笼椒市场占有率90%以上。”
正是有了贺滉等科研人员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间地头,让园区为中国和世界热区重要热带作物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此片橡胶林是我国天然橡胶新技术新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
“园区所在的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先后与16个国际组织、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和教学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已举办国际培训班100多期,有90多个国家5000多名学员参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科普中心主任刘莹莹介绍,儋州热带农科产业园属于“科技与人才培养型”园区。
儋州热带农科产业园管理人员查看圣女果长势。记者 李绍远 摄
科普研学,累计免费接待游客3万人次
占地70亩的21座生产设施大棚立在园区雨树大道的一旁,棚内圣女果、多肉植物以及益智、姜黄等45种南药在科研人员精心照料下,郁郁葱郁,春色满园。
儋州热带农科产业园种植的圣女果。记者 李绍远 摄
沿着园区主干道行走,树木、花卉、蔬菜、水果等170余种植被林立,美景尽收眼底。这是除了采摘区外,市民游客到园区观光游玩的好去处。
园区于2021年开园,先后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热带作物科普基地”“海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儋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刘莹莹介绍,园区2024年12月完成儋州市旅游景区备案登记,现已累计免费接待各类市民游客约30000人次,其中中小学、幼儿园等各类科普研学约10000人次。
儋州热带农科产业园种植的桑葚。记者 李绍远 摄
“园区现有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树种无翼坡垒、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土沉香、依兰香等植物总数量达到7753株,薄荷、红象草等小型植物22000株。”在绿荫下,刘莹莹掰着手指细数家底,“还有鸵鸟、火鸡和牛等动物23种。”
药材、水果、名贵树种交汇一园,市民游客到来除了观光外还有那些收获?在南药培养的大棚外,园区宣讲员董建东现场科普起来,“益智姜科山姜属。产自广东、 海南、广西,我国热带地区多有栽培。果实供药用,有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的功用……”
“园区从一株橡胶为起点,到如今的信息农业,见证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地。”在一旁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科普中心副主任钟先道做出补充。他认为,无论游客或者学生,到园区是为了亲近自然,体验农事,但更重要的是能学习、继承科学家勇攀高峰、严谨治学、坚持不懈的精神,树立远大的志向,为自身良性发展夯实基础。
当前,围绕桑葚、草莓等采摘区,南药等科研大棚以及野生动物园,该园区研发了十几个研学课程,每年吸引多所学校带领学生到园区开展研学活动,学生数破万人次。
儋州一学校组织学生到园区研学,了解割胶技术。园区供图
传播科学家精神,培育科技“新苗”
到园区,不止于采摘,观光。位于两院试验场一队,由儋州热带农科产业园管理的联昌试验站旧址是我国天然橡胶科技事业发展征程的起点,更是弘扬中国热科院艰苦创业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科普教育基地,也是2022年儋州市十大党建引领项目之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为打破西方资本主义橡胶封锁,号召全国顶流科学家和知识青年从广州到儋州农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创造世界天然橡胶种植奇迹。该旧址重修投入使用至今,共接待了省、部、市等相关单位超过200个,累计15000多人次。
联昌试验站见证了从一棵橡胶树到万亩胶园,中国热科院人用汗水和不懈的精神铭记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也在岁月的见证中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结出了科研和科普的累累硕果。
今年3月中旬,儋州旅文、教育等部门以“研学旅行 成就未来”为主题推出多条研学旅行路线,掀起青少年研学旅行的新高潮。而“养在深闺”的园区虽未参与研学路线,却依旧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儋州市研学旅行协会副会长、椰智岛研学品牌主理人邓彩凤说,研学旅行的魅力在于让学生带着“课本”去旅行,“儋州热带农科产业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希望有机会加深交流合作,为儋州研学教育再添线路线。”
“近日将有一批学生到园区研学,我们将扮好‘传播者’角色,让学生感受科技赋农的独特魅力,同时讲好科学家故事,给他们种下一颗‘科技’的种子。”刘莹莹说,园区下一步将申请3A级景区,以“热带高效农业技术示范”“橡胶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主题,将农耕文化、热带植物科普、科学家精神与农业观光实践相结合,打造农业科普、研学培训、植物观赏、休闲体验、科技交流等于一体的热带农业综合休闲旅游度假区。
来源:南海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