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刷到张图,配文“不是退伍军人,你在迷茫个什么劲啊”,还带个流汗的表情,一下把我逗乐了;乐完又有点感慨——身边太多人,包括我自己,偶尔也会陷在“迷茫”里出不来。可仔细想想,咱又不是经历“从军营到社会”这种巨大身份转变的退伍军人,迷茫的由头好像没那么“沉甸甸
前几天刷到张图,配文“不是退伍军人,你在迷茫个什么劲啊”,还带个流汗的表情,一下把我逗乐了;乐完又有点感慨——身边太多人,包括我自己,偶尔也会陷在“迷茫”里出不来。可仔细想想,咱又不是经历“从军营到社会”这种巨大身份转变的退伍军人,迷茫的由头好像没那么“沉甸甸”,那这股迷茫劲儿到底从哪儿来,又该咋解开呢?
先说说我朋友大刘。去年大学毕业,进了家公司做运营,干了半年,打电话第一句就是:“哥,我迷茫死了,感觉每天上班像梦游。”我问他咋了,他说:“就是觉得干这个没劲儿,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啥、将来能干嘛。你说那些退伍老兵,人家从部队出来,要重新适应社会,迷茫正常;我一个普通人,按部就班上学、毕业、工作,咋也这么慌呢?”
其实大刘的状态,我猜不少人都经历过。不是说退伍军人的迷茫更“该被关注”,而是他们的迷茫有很具体的背景——多年军营生活形成了固定节奏和身份,突然回到 civilian(老百姓)生活,要找工作、重建社交圈,甚至重新认识“自己是谁”,这种转变带来的迷茫,带着“人生阶段切换”的厚重感。
那咱们这些“普通年轻人”的迷茫,到底咋回事?我琢磨着,大概是这几个原因搅和在一块儿了。
信息太多,反而不知道往哪儿走
现在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信息:有人说搞自媒体能赚大钱,有人说进国企稳定,有人说考研读博才有出路,还有人晒 gap year(间隔年)满世界旅行的照片……好像每个人都有特别清晰的“人生剧本”,就剩自己站在十字路口,看着每个方向都亮着灯,却不知道踩哪块地砖。
我朋友小雅学英语专业,毕业前一会儿想考教资当老师,一会儿看别人做跨境电商做得好想去试试,后来又觉得考公务员稳妥。结果啥都准备了点,啥都没准备透,现在还在一家小外贸公司干着,每天念叨“我到底该选哪条路啊”。不是没路,是路太多,把人绕晕了。
害怕选错,干脆不动了
现在大家老说“选择大于努力”,这话有道理,但也给不少人带来压力。总想着“万一选了这个,更好的机会就错过了”“要是选的路走不通,是不是就浪费时间了”,于是干脆停在那儿,美其名曰“迷茫”,其实是被“怕错”的心理困住了。
我表哥学计算机,毕业时有两个 offer:一个去大厂当程序员,加班多但薪资高;另一个去初创公司做产品,事情杂但能接触更多环节。他纠结了快一个月,问了一圈人,最后跟我说:“我还是再想想吧,现在经济形势,选错了咋办?”结果拖到最后,大厂hc(人员编制)没了,初创公司也招到人了,他只能先在实习公司干着,更迷茫了。
把“迷茫”当成默认状态,甚至“躺平式迷茫”
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迷茫”好像成了年轻人的标签,聊天时不说自己迷茫,都像跟不上潮流。有时候明明能做点具体的事,却因为“反正也不知道未来咋样,迷茫着呢”,就啥也不干,等迷茫自己消失。但说实话,迷茫这东西,你不推它一把,它不会自己走。
那咱不是退伍军人,没那么重的“身份转换包袱”,咋把这股迷茫劲儿卸下来?我觉得可以试试这几招。
先从小事儿开始,找个“抓手”
不一定非得一下子找到人生方向,那太难了。可以先找个自己稍微有点兴趣的事儿,不管多小,先干起来。比如你喜欢做饭,就研究菜谱,周末给自己做顿好的;喜欢捣鼓电子产品,就拆个旧手机(注意安全),看看里面啥构造;喜欢拍照,就每天拍一张家门口的树,看看它四季有啥变化。
我邻居家孩子小宇,刚毕业那阵也迷茫,天天在家打游戏。后来他爸跟他说:“你不是喜欢看汽车测评吗?要不你自己试试拍?”他一开始觉得“我拍那玩意儿谁看啊”,但架不住喜欢,就买了个二手稳定器,对着自己的破二手车拍视频。从最开始的“大家好,今天聊聊我的车”,到后来研究构图、配音、找选题,现在居然在某平台有小几万粉丝,还能接点儿小广告。他现在跟我说:“哥,我现在不迷茫了,每天想着咋拍好视频,时间不够用。”
你看,就是这么个小“抓手”,把他从迷茫里拽出来了。因为人在做事时,尤其是做自己有点兴趣的事,注意力会被占满,脑子就没空“迷茫”了;而且干着干着,说不定就找到更大的方向了。
别老盯着“别人的人生”,多看看自己脚下
现在社交媒体太发达,大家都习惯看别人的“高光时刻”,但要知道: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人家想让你看到的,或者是人家人生里的一个切片。你羡慕别人做自媒体月入过万,可能没看到他前半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你羡慕别人 gap year 到处玩,可能不知道人家家里有支持,或者回来后找工作也费了不少劲。
我之前特别羡慕一个博主,每天分享在云南开民宿的生活,觉得又自由又浪漫。结果有次看她直播,有粉丝问“是不是每天都很开心”,她苦笑了一下说:“哪有那么容易,客源不稳定时愁得掉头发,遇到难缠的客人也得硬着头皮解决,有时候真想把民宿关了回去上班。”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谁的人生都有不容易的地方,与其羡慕别人的“剧本”,不如把自己的“剧本”演好。
国家给的政策,真能帮上忙
可能有人觉得“政策都是大面上的,跟我有啥关系”,其实不是。现在国家为了帮年轻人解决就业、发展问题,出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政策。
比如 “青年就业见习计划”:给未就业青年提供实践岗位,见习期间不仅有基本生活补助,还能积累工作经验;要是表现好,见习单位说不定直接录用。我一同学就通过这个计划,去了当地一家科技公司见习——本来他专业不对口,还有点慌,结果公司有师傅带,他自己也肯学,见习结束就被留下了,现在干得挺开心。
还有 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不管你是想考消防设施操作员证,还是想学电工技能,只要符合条件,都能申请补贴,减轻学习的经济压力。我认识一个女生,本来在超市当收银员,觉得没啥前途,就用技能补贴报了电商运营培训班,现在在一家电商公司做客服,还在跟着学运营,她说“感觉自己慢慢在往想去的地方走”。
另外,针对创业的年轻人,有 创业担保贷款(利息低),还有税收优惠、创业培训等支持。要是你有好想法,想自己干点啥,这些政策都能帮上忙。
这些政策不是挂在墙上的文字,是真能给普通年轻人提供帮助、减少迷茫的“梯子”。你要是觉得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或者想学点新东西,都可以去当地人社部门网站或线下窗口问问,说不定就有适合你的机会。
最后我想说:迷茫不可怕,甚至有点迷茫,说明你在思考人生,不想稀里糊涂过下去。但别让迷茫变成“停滞”的借口——咱不是退伍军人,没有那种巨大的人生阶段切换冲击,咱们的迷茫,更多是“选择太多”或“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带来的。
所以,不如从现在开始:找个小事儿干起来,看看自己脚下能踩出啥印子;少羡慕别人的生活,多琢磨自己能往哪儿走;也别忽略国家给的支持政策,它们就像路边的路灯,能照亮一小段路。
再看那张图,其实它不是否定咱们的迷茫,更像用幽默提醒咱:别把迷茫放大成一座山,普通人的迷茫,能通过行动、利用身边资源慢慢化解。
最后想跟大家聊聊:你有没有过特别迷茫的时候?后来是咋走出来的?或者你现在正靠着哪个“小抓手”往前挪?咱们评论区聊聊,说不定能从别人那儿得到点启发——毕竟,迷茫的时候,多交流交流,心里也能亮堂点。
来源: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