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为我国致死致残首位病因,血管再通治疗是当前最有效手段,但目前血管再通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发生率仍高达10-48%,严重影响了有效再通的成功率,精准识别HT的潜在风险并及早干预,将有利于提高再通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AIS后脑部缺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为我国致死致残首位病因,血管再通治疗是当前最有效手段,但目前血管再通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发生率仍高达10-48%,严重影响了有效再通的成功率,精准识别HT的潜在风险并及早干预,将有利于提高再通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AIS后脑部缺血区域的神经元和血管因缺氧受损,血脑屏障(BBB)随之破坏,因此血管再通治疗后可能导致HT发生。尽管此前已知神经与血管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但神经元和血管如何合作实现BBB修复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逯丹教授团队前期报道了缺氧特异性CircOGDH是AIS诊断和缺血半暗带预测的生物标志物,主要表达在缺血半暗带神经元中。在此基础上,2025年4月2日该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麦鸿成副研究员于国际期刊《Stroke》在线发表题目为“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hypoxia-neuron maintain blood-brain barrier integrity”的研究论文,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该研究的第一完成单位,陈慰博士后、吴有盛博士后、梁颖硕士、苏璇琳博士后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逯丹研究员、徐安定教授、麦鸿成副研究员(合作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为本论文通讯作者。针对AIS并发出血转化病理机制,探究了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血脑屏障修复的分子机制,通过小规模临床病例对照研究、脑组织样本和动物细胞实验验证,详细阐述了AIS生物标志物 CircOGDH在缺血半暗带神经元中通过小细胞外囊泡(sEV)传递至内皮细胞保护BBB并进入循环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发现,血浆 CircOGDH表达水平可预测 AIS 后出血转化的发生风险,且与血肿大小呈负相关。功能上,缺氧刺激后神经元CircOGDH表达增加,对神经元产生损害作用,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机制上,缺氧诱导的神经元CircOGDH可经sEV传递到内皮细胞,通过改变CircOGDH及其下游COL4A4的表达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和紧密连结蛋白表达,从而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
该研究成果论证了神经元CircOGDH通过sEV传递至内皮细胞保护血脑屏障并进入循环的分子机制。通过将临床数据与基础研究相结合,本研究不仅验证生物标志物CircOGDH在AIS并发出血转化的临床价值,还揭示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推动AIS诊疗的精准化和个体化发展。
图注:本研究揭示了缺氧状态下神经元通过sEVs传递CircOGDH的关键作用,其通过上调ECs中COL4A4的表达,维持BBB完整性。这一发现阐明了缺氧环境下神经与血管的交互机制,并凸显神经元sEV在调控脑血管疾病中的核心价值。
原文出处:Chen W, Wu Y, Liang Y, Su X, Ke M, Deng D, Zang J, Zhu J, Mai H, Xu A, Lu 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Hypoxia-Neuron Maintain Blood-Brain Barrier Integrity. Stroke. 2025 Apr 2. PMID: 40171669.
资料来源:中心实验室 逯丹
初审:李克深、王华军
审核:罗志权
审定发布:王昊
来源:空空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