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8年10月25日清晨,辽西战场硝烟弥漫,彼时,国民党军新编第六军第169师师长张羽仙,正焦急万分,因为他乘坐的指挥车就陷在了泥泞里。
1948年10月25日清晨,辽西战场硝烟弥漫,彼时,国民党军新编第六军第169师师长张羽仙,正焦急万分,因为他乘坐的指挥车就陷在了泥泞里。
“报告,又来电报了!”
突然,通讯兵浑身是汗地跑来,递给张羽仙一份墨迹未干的电报,而这也是他12小时内接到的第三份命令,其内容却与前两份完全相悖。
打来电报,只见内容显示:“即刻率部向新立屯转进,掩护兵团左翼安全”。
但就在4小时前,他刚收到廖耀湘兵团司令部的指令,要求“固守胡家窝棚东南阵地,阻敌穿插”;更早的凌晨2时,命令还是“向黑山方向攻击,配合第71军突破共军防线”。
眼下东北野战军主力已完成对廖耀湘兵团10万大军的合围,一场持续40小时的围歼战就此拉开序幕。
而张羽仙和他的169师,只是这场混乱战役中敌军指挥系统崩溃的一个缩影。
其实辽西围歼战的种子,早在1948年10月15日就已埋下。
那一日,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对国民党在东北的军队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
20日,蒋介石命令廖耀湘兵团向西全力攻击锦州,企图重夺锦州;同时命沈阳的周福成兵团南下,形成“南北对进”之势。
但廖耀湘深知锦州已失,西进无异于自投罗网,于是私下制定了“经辽西退往营口”的计划,打算从海上撤离东北。
彼时,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已识破廖耀湘的意图,于是进行部署:
以第10纵队在黑山、大虎山一线构筑阵地,正面阻击廖耀湘兵团;以第1、2、3、4、6、7、8、9纵队从锦州、彰武等地火速东进,对廖耀湘兵团实施“拦头、截尾、穿心、分割”。
就这样,一场以“速度”对抗“犹豫”的战役,就此进入倒计时。
据悉,廖耀湘兵团号称国民党军在东北的 “主力的主力”,辖号称国民党军精锐的新 1军和新6军及71军等部10万余众。
10月23日上午9时,战斗打响。但敌军经过一天正面进攻却毫无进展。
第二天,敌军便避开我军正面阵地,向我军防守的高家屯一 线的石头山、92高地、101高地展开了猛烈 进攻,阵地几次易手,但其仍未前进一步。
在101高地,第10纵队在梁兴初的指挥下,以血肉之躯顶住了廖耀湘兵 团5个整师的疯狂进攻,并在傍晚收复了全部一线阵地。
与此同时,我军强大的东返主力部队,也正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扑过来。
而彼时的廖耀湘始终不敢公开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只能在“西进”与“南撤”之间摇摆,而这种犹豫,为40小时后的指挥混乱埋下了祸根。
就在10月24日傍晚,张羽仙第一次接到混乱的指令。
当时169师正部署在黑山以东的高家屯阵地,准备次日配合第71军再次进攻。突然收到兵团司令部电报:“暂缓进攻,原地待命,侦察营口方向道路”。
这个命令搞得张羽仙一头雾水,他刚向参谋处下达侦察命令,半小时后又收到补充指令:“无需侦察,继续准备进攻,营口方向由第49军负责”。
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兵团部似无定见,进退失据,恐非吉兆。”
10月25日,辽西围歼战正式打响,这一天,也成为张羽仙一生中最混乱的24小时。
凌晨2时,他接到兵团司令部来电,要求“169师作为新6军的先锋,于拂晓时分配合第71军进攻黑山县城。”
可以说此时的廖耀湘,仍在蒋介石的压力下做着“西进”的姿态,试图掩盖南撤的真实意图。
到了清晨6时,就在169师先头部队已抵近黑山外围阵地时,电报再次传来:
“共军主力已从锦州东进,恐对我侧后实施包围,着169师停止进攻,固守高家屯、胡家窝棚一线,掩护兵团左侧安全”。
于是张羽仙急忙下令部队回撤,刚构筑好简易工事,却发现相邻的第49军部队正在向南移动,可见友军已接到不同的命令。
这还不算完,谁知到了上午10时,兵团参谋长直接用无线电通话:
“廖司令官决定改变计划,全军向新立屯转进,再寻机南下营口。169师立即撤离阵地,担任后卫,阻击追敌。”
这下张羽仙彻底懵了:从进攻到防御,再到撤退,短短8小时内三次变卦,部队刚回撤又要转移,士兵们简直怨声载道。
尤其更要命的是,转进路线上的桥梁已被解放军破坏,工兵营只能临时搭建浮桥,部队拥堵在河边,完全暴露在解放军的炮火之下。
而到了下午2时,就在169师主力刚通过浮桥时,紧急电报又来了:
“共军第3纵队已穿插至胡家窝棚附近,兵团司令部安全受威胁,着169师即刻回防,务必守住胡家窝棚东南高地”。
要知道,胡家窝棚是廖耀湘兵团的指挥部所在地,也是整个兵团的指挥中枢。军令如山,张羽仙来不及多想,迅速下令部队掉头,冒着解放军的空袭向胡家窝棚狂奔。
可怜的169师已经开始混乱,因为就在往返调动中损失了近千兵力。
然而,到了晚上8点,当169师残部好不容易赶到胡家窝棚外围时,又收到了当天最荒唐的一道命令:
“兵团司令部决定放弃胡家窝棚,全军向营口方向突围。169师作为先头部队,立即攻占台安渡口,保障主力渡河”。
可以说张羽仙拿着电报简直气疯了,从黑山到新立屯,再到胡家窝棚,最后到台安,一天之内转战四个方向,部队早已疲惫不堪,通讯兵也在空袭中牺牲,,拿什么保障主力渡河?
然而,彼时的东北野战军已全面展开穿插分割。张羽仙不得不收拢了不到3000人的残部,试图按照第五道命令向台安渡口突围。
可是刚出发不久,就遭到解放军第7纵队的伏击。激战到了中午时分,当张羽仙看到新6军军长李涛被解放军俘虏的消息后,彻底放弃了抵抗的念。
最终,东北野战军采取“以乱对乱”的战术,不待部队整理建制,就以营、连为单位,插入敌军纵深,发起“掏心战”。
但战至26日深夜,廖耀湘兵团的主力已基本被歼灭,只剩下少数残部在零星抵抗。
10月27日10时,随着最后一股敌军在台安渡口被歼灭,辽西围歼战正式结束。
这场持续40小时的战役,东北野战军以伤亡1.6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0万余人,并且俘虏廖耀湘以下将官28人。
其实辽西围歼战的胜利,不仅是东北野战军战术的胜利,更是对国民党军指挥体系混乱的无情揭露。
不久之后,人民解放军的1纵、2纵、12纵等部队正大踏步地向着东北蒋军老巢沈阳疾驰而去。
来源:寻史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