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网络的意见市场上,各种观点意见如同各种浪头,一旦相撞,就会激起更大水花,所以是个竞争激烈的地方。各种较有规模的大浪花和小浪花互相激荡,或者一种意见呈现出压倒性优势的时候,就表现为一个巨大的浪花或者很多小浪花簇拥一个大浪花,这种现象,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网络舆论。
这几天,全球股市暴跌,哀鸿遍野。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市场,也是人心惶惶,波动激烈,这就是网络的意见市场。
在网络的意见市场上,各种观点意见如同各种浪头,一旦相撞,就会激起更大水花,所以是个竞争激烈的地方。各种较有规模的大浪花和小浪花互相激荡,或者一种意见呈现出压倒性优势的时候,就表现为一个巨大的浪花或者很多小浪花簇拥一个大浪花,这种现象,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网络舆论。今天的意见市场上,各种观点都在争夺网民心智,都希望在网民心智里形成“认知锤”,这使得网络舆论更显得复杂多变。
一、网络舆论空间如同股市一样波动
舆论场经常像是激烈的股市。如果说,股市涨跌常常是以股市价格波动为表征,那么舆论场的涨跌,背后也是社会心理的巨大波动。今天人们开发出了大数据软件,能够精准测量社会人心的变化,所以也能看到网络上面社会心理巨大的波动曲线。其实股市和意见市场高度相似,背后都是在政策或者社会事件出现之后,引发社会心理的巨大波动,并反映在各种指标上。
燕郊爆炸案后的舆情走势图。图片由安徽博约科技公司提供。
但是今天我们称之为意见市场的东西,在传统媒体时代,几乎是不存在的。
因为当时只有官方主导的声音占据着各种媒体内容,民众即便也有很多种观点和意见,但是很难成为媒体呈现的内容,媒体之下的各种观点意见,不过是野史、非主流、民间声音、小道消息、群众反映等。因此就很难出现一个各种观点意见都有、能够自由竞争的“自由市场”,因此没有真正的意见市场。
只有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各种观点意见借助网络和自媒体上了网,才出现了一个真正的、相对自由的意见市场,各种意见博弈交锋,成为舆论场,成为公共舆论空间。这样一来,各种意见会反复冲撞、反复竞争,竞争的目的是来博取社会人心的支持,从而出现各种网络舆论。
如果用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来形容前后两个时期的舆论的话,那就是传统媒体时代的舆论,如同一条大江,其流向基本是固定的、可控的。即便有时候会出现长江三峡这样激流汹涌的场景,但是还有大坝、枢纽等进行水流的调节,基本是问题不大的。即便有时决堤了,但是也很快就能修补好。因为有传统媒体坚强的堤坝来维护舆论秩序。
一旦江流入海,失去了堤坝,再进入深海、远海,这就进入了今天的新媒体时代,进入了今天的网络舆论场。各种浪头自由搏击,有时巨浪袭来,各种浪花消失了,或者汇入大的浪头。此外,海面之下,还有各种暗流汹涌,势力更大,有时候表面看不出浪花,但是深海已经被各种大鱼搅浑成暗无天日,正所谓水深不流。
正因为社会主流对于来自网络之海的意见市场控制乏力,所以才爆发了激烈的网络舆情,网络治理也一直充满了挑战性。这种挑战实际是个世界性难题,各国都迎头遭遇过,但是中国较早进行了探索,到今天,网络舆论的挑战性依然存在,但是社会也摸索出了一套治理方法,大大降低了社会风险,并在互动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网络舆论充满致命的诱惑
中国社会近年来一个积极的现象,就是很多领导干部、企业家、社会知名人物从原来不关心舆论、害怕舆论,到今天积极拥抱舆论。
在传统媒体时代,上述各方人士其实都是欢迎媒体采访的,因为当时舆论以积极正面的声音居多,很少出现负面的媒体内容。当然,当时大家这么做,只是简单地认为是宣传能够让领导和群众看到自己做出的成绩,是一种朴素的舆论意识。
但是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网络舆情频繁爆发,每次爆发都导致了少数人被批评、被问责,这导致多年来,上述各方视网络和网络舆论为洪水猛兽,避之犹恐不及,更遑论拥抱网络舆论了。所以人们宁愿低调干事,也不愿意出现在网络。因为更多的时候,网络舆情表现为一种监督性的、挑战性的外部力量,掌握权力和财富的少数人,一旦在网络出现就会遭遇一场风暴,形成一种网民打地鼠的游戏。
但是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舆论就跟理财似的,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舆论工作与其被动挨打,不如出动出击,主动在网络生产有利于己的内容,让网络出现正面积极的声音,这种正面积极信息会影响网民的认知,并像水泥颗粒一样,慢慢沉淀为堤坝和护城河,保护了护城河内的生产生活。这实际就是一种网络舆情时代的声誉管理的做法,这是一种积极有利的战略主动行为,也是一种趋势。很多智库机构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声誉形象管理工作,并且慢慢受到了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的欢迎。
看看那些企业,主动在网络追求流量,营造了较大的正面声音,吸引了无数的粉丝,结果生意如同泡沫一样,越做越大。比如小米公司,开创了网络售卖手机的先河,打造“米粉经济”,其实就是主动拥抱网络舆论的结果。海底捞、胖东来,莫不如此。当然,企业家以优质服务姿态来获得流量,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以迎合性、讨好性的做法来获得流量正在成为网红企业家的流行做法,这却是有社会隐患的。它会塑造网民群体的微妙心理,并渴求在社会各个领域获得同样待遇,并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民主,而一旦受挫,就会指责对方不民主、不亲民,结果将引发冲突。此外,网红企业家一旦获得足够的粉丝,就会开启营销,可能夸大其词、华而不实,即便退货50%,还会有赢利。当然,这是复杂问题,这里暂且不谈。
综上所述,网络舆论更多时候就是现实社会之上的网络泡沫,如同股市是纸面财富一样,正面积极的网络舆论就是网络财富。
这使得网络舆论慢慢充满了诱惑。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企业家、社会知名人物开始主动拥抱网络舆论,希望为自己和所在的机构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打造良好的声誉形象,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优势。
但是这种诱惑,有时候是致命的。网络舆论往往像个罂粟花,美而有毒。虽然拥抱网络舆论的意识有了,也是个好现象,但是拥抱网络舆论是需要正确的姿势的。一旦姿势不对,网络舆论就成了双刃剑,甚至是一把向内的刀刃,会刺伤自己,得不偿失。
近年来在这方面翻车的案例太多了。
三、两个被舆论刺伤的负面案例
最新的翻车案例有两个。都是发生在这两天的。
一是,某央企官微以“我们收到1196273份简历”为题发布消息,宣传其校园招聘宣讲周圆满收官,引发网友热议后又进行删除,但是已经引发了网民非议。
二是,清明节前,某地领导以“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督查森林防火,在检查卡口被值班人员拦车,当场表扬对方“严格把关”。结果被发现这个“暗访”被电视镜头完整记录下来了,网民就不买账了,认为穿着领导夹克,一派领导做派,哪里是暗访,分明就是带着摄影机进行虚假宣传。
可以说,这是两个希望主动制造舆论,但是却遭遇翻车的典型案例。
比如央企这个新闻,本意是希望向网络传递这样的信息,那就是我们企业深受欢迎,收到了如此之多的大学生简历,我们必能从中挑选出优秀人才。但是没料到在今天就业遭遇空前困难的当下,这种制造舆论的手法,激起了网民的愤怒。本来央企就难进,只有极少数人成为幸运者,但是你这样报喜,就相当于在年轻人伤口上在撒一把盐,让社会心理难以安宁。有关部门预计也不会高兴,这明摆着把就业的艰难处境简化为强烈的数字反差昭告天下了。
领导暗访事件,如果被证实确实是“摆拍”,那毫无疑问就是假新闻。这种演戏的一方,常常会陷入一个心理误区和认知茧房,认为只要画面在电视播放,就会出现“影院观感”,网民认识不到是演戏,而常常迅速入戏,从而对领导产生好感。但是今天网民并不是坐在影院里,而是站在云端,所以很容易从上帝视角,居高临下地发现摄影组、导演所作所为,乃至看到剧本。这就会导致严重的剧透和“出戏”,导致演戏搞砸。
今天的网络,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超级智能体。网络通过意见领袖、热点弹窗、平台热搜、高赞置顶、流量算法等网络机制,自动将网络中最具代表性、最能获得民心的观点直接推送到几乎每个网民的视网膜前,这意味着,网络能够萃取网络中最有智慧、会深得民心的人和观点,来引领当下网络舆论,并和现实中的权力和财富进行博弈。这也表明,任何愚弄性的做法,几乎都难逃网民火眼金睛。这也值得权力部门和财富所有者拿出最大的诚意,与网络打交道,以获得声誉形象的改善。
上述两个案例表明,虽然已经有了舆论意识,但是因为姿势不对,而导致舆论变成了向内的刀刃,刺伤了自己。
类似教训告诉我们,在制造舆论之前,最重要的是做好一件事。
四、事前的风险研判,凸显极端重要性
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制造舆论之前,进行风险研判。
也就是事前不光要考虑好的方面,还要自己问自己几个“坏问题”,并判断一下这个事会引出什么幺蛾子?会不会因此出现什么负面后果?
比如,上面的这个央企在发布新闻稿之前,如果研判一下风险,会不会得出一个看法,那就是在今天就业困难的形势下,如此做宣传,会不会让网民不满?兄弟单位会不会心理不适?会不会引爆某个社会问题?我相信这么一问之后,会让宣传部门更为冷静理性地看待这个表面上让人兴奋的数字,并采取降低风险的做法。比如,淡化数字,而采访多位应聘者,突出渴望入职的心理,是不是更好?
网络舆论工作不是仅仅将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给人看,其实出乎很多人预料的是,舆论工作是通过有节制地展示,让社会大众对我们产生好感。
再如这个领导暗访事件,在开始之前,如果秘书问自己几个问题,或者领导看了剧本,也多问几个问题,并考虑到相关后果,我相信可能取消此次形式主义暗访,或者优化剧本,起码不要露出痕迹。
网络舆论工作的确常常是一种人工制造的产品,但是需要做到天衣无缝,不要让别人看出你刻意而为的痕迹,一旦露出蛛丝马迹,一根头发丝也会投下浓重阴影,引起全民侦破真相的兴趣,乃至导致阴谋论,结果不光前功尽弃,还可能带来污点。
事实上,小米的新能源车遭遇此次突发危机之前,已经有无数风险线索可循,比如车子更像功能车、加速过快、粉丝多为追求速度的年轻人、造车资历过浅、营销痕迹过重、过度依赖雷总人气等,再从现实看,网络已经汇集了各地出事的现场视频等,公司早就应该进行风险研判,并制定可行的危机预案。但从事后应对看,似乎危机预案并不存在,或者已经有了,但是并不完善,或者执行中出了问题。
从无数危机案例看,事前的风险研判可能比生产网络舆论本身更为重要。良好的风险研判,不光有利于舆论各项工作的优化,更可能看到风险、更严格地审视风险,从而做好风险管理,为舆论工作保驾护航。反之,没有风险研判的舆论工作,常常导致了更大的风险,并反噬正面工作,将工作带到沟里。
这意味着,风险研判本身就是舆论工作的重要一环,在准备生产舆论之前,核心生产部门就需要先期进行风险研判,考察接下来的工作可能导致的负面后果,而不能仅仅考虑到正面后果。
这就需要将风险研判作为一项硬性的安全生产制度,严格地写进规章制度和安全手册里面,在任何一项工作开展之前,先期进行风险研判。这就如同出门先看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样的道理。
尤其对于网络舆论来说,没有真假之分,只有网民的感受好坏。一件事情即便是真的,但是一旦进入传播环节,如果把控不好,就会出现各种幺蛾子,可能在舆论中会演变为一件坏事。
风险研判,本质上是对于当下的社会心理、受众心理、舆论环境、意见市场形势的一种研判。这就需要较好地把握当下敏感的社会心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出有利的内容、选择好投放的时间窗口、选择好合适的传播平台等,以更好做好网络舆论工作。
来源:忻闻访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