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米其林都关门了?米其林怎么不香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19:29 2

摘要:2025年9月,上海米其林一星餐厅EHB宣布闭店的消息如同一枚深水炸弹,在美食圈激起千层浪。这家由好利来太子罗昊与北欧名厨联袂打造、人均消费曾突破万元的"魔都最贵北欧菜",在开业仅两年后便黯然离场。更令人心惊的是,这并非孤例——从北京Opera到上海Ultra

为何很多米其林都关门了?米其林怎么不香了?

2025年9月,上海米其林一星餐厅EHB宣布闭店的消息如同一枚深水炸弹,在美食圈激起千层浪。这家由好利来太子罗昊与北欧名厨联袂打造、人均消费曾突破万元的"魔都最贵北欧菜",在开业仅两年后便黯然离场。更令人心惊的是,这并非孤例——从北京Opera到上海Ultraviolet,从广州Rêver·玥到成都玉芝兰,全国多地米其林餐厅接连闭店,甚至出现老板欠薪跑路的闹剧。当曾经高不可攀的米其林星级沦为"倒闭预警",我们不得不追问:这届消费者,为何不再为"星光"买单?

一、米其林闭店潮:一场早有预兆的崩塌

2024年堪称中国高端餐饮的"倒闭元年"。北京TIAGO餐厅集团旗下六家门店集体停业,欠下员工工资和供应商货款;上海外滩十八号L'Atelier 18突然关门,留下消费者手中未使用的五千元餐券;就连蝉联八年米其林三星的传奇餐厅Ultraviolet,也在2025年3月宣布无限期暂停营业。这些曾被视为"餐饮界爱马仕"的存在,如今却像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

数据更直观地揭示了这场崩塌的规模:2023年全国高端餐饮市场倒闭率达13%,2024年千元餐厅数量整体缩减50%,2025年仅上海就有超过20家米其林星级餐厅歇业。当"闭店"成为高端餐饮圈的高频词,曾经的"摘星即暴富"神话彻底破灭。

二、米其林失宠的四大致命伤

1. 商务宴请的"黄金时代"终结

"以前公司年会选米其林,现在改吃自助餐。"某互联网公司行政总监的感慨,道出了高端餐饮的核心客群流失之痛。随着"最严禁酒令"实施和房企、券商等行业的预算收紧,那些动辄万元一桌的商务宴请迅速萎缩。北京某米其林二星餐厅经理透露:"2023年以前,包厢预订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现在周末空桌率超过40%。"

2. 年轻人用"穷鬼套餐"投票

当Z世代把"性价比"奉为消费圣经,米其林的精致摆盘和天价账单显得格格不入。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9.9元套餐"订单量同比增长320%,而人均消费超500元的高端餐厅客流量下降18%。上海白领小林的话颇具代表性:"花2000元吃顿饭,不如用这钱买游戏皮肤加旅行机票。"

3. 过度包装的"形式主义"反噬

某美食博主曾曝光某米其林一星餐厅的"黑幕":一道售价1288元的"松露鹅肝",实际分量不足两口;标榜"分子料理"的泡沫甜品,被网友戏称为"洗洁精味儿的空气"。当消费者开始计算"每口菜的单价",那些为摆盘耗时三小时、餐盘酱汁必须呈15度角的"匠心",瞬间沦为笑谈。

4. 米其林标准的"水土不服"

这个诞生于1900年法国轮胎公司的评价体系,在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当米其林评委用西餐逻辑评判中餐时,矛盾集中爆发:粤菜餐厅因"不够精致"落选,川菜馆因"重口味"被贬低,甚至出现"米其林不懂中国菜"的集体吐槽。更讽刺的是,那些被米其林忽视的街边小馆,反而凭借"锅气"和"烟火味"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

三、自救失败:降价套路上演"死亡螺旋"

面对危机,部分米其林餐厅试图通过推出平价套餐自救,却陷入更尴尬的境地。北京某黑珍珠餐厅曾推出"398元午市套餐",结果引发老客不满:"以前人均2000元才能吃到的招牌菜,现在打两折就能吃到,感觉被割了韭菜。"而新客则认为:"398元吃顿工作餐还是太贵,不如去吃200元的omakase。"

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在素食餐厅领域尤为明显。2024年9月闭店的北京米其林一星素食馆"山河万朵",人均消费虽降至800元,仍因"性价比低"被消费者抛弃。反观那些主打"38元自助素食"的社区餐厅,却凭借"管饱又健康"的定位活得滋润。

来源:下弦YT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