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00年前的游客到了南京“去哪儿玩”?近日,由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团队设计制作的H5作品《何以中华——〈金陵十八景图〉 中的视觉艺术》通过数字形式向大家揭晓了答案。
600年前的游客到了南京“去哪儿玩”?近日,由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团队设计制作的H5作品《何以中华——〈金陵十八景图〉 中的视觉艺术》通过数字形式向大家揭晓了答案。
跟随着“马车”前行,逐步游览于明代南京城的风景名胜间。三山、草堂、雨花台、牛首山、长干、白鹭洲、青溪、燕子矶、莫愁湖、摄山、凤凰台、新亭、石头城、太平堤、桃叶渡、白门、方山、新林……《何以中华——〈金陵十八景图〉 中的视觉艺术》以明代文伯仁所绘《金陵十八景图》为范本,结合史料收集、地理概述等内容,运用H5技术生动呈现出600年前南京的旅游热门景点,以创新的展陈形式让人们了解金陵古城的旧时风貌。据悉,该作品成功入选教育部2024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成为南京林业大学首次入选该活动的项目。
“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南京,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政治地位奠定了文化基础。因其具有良好的地理条件,曾产生了丰富的园林营造活动,拥有大量的园林名胜。作品通过古代绘画反映中华文明自然理念,并运用数字化形式展现古代风景名胜的历史地理信息,将十八张单景图串联成为一个整体,既表现出南京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又体现出中华文明中始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价值。”该项目负责人,南林大园林规划设计系教授、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许浩告诉记者。
历时近两个月的反复修改,许浩带着学院六位研究生从构思、设计、资料整理、文案、版式等多方面仔细推敲,最终完成作品。“这些学生都不是学习数字设计相关专业的,能将这件作品从无到有地呈现出来,其实并不容易。尽管呈现的手法相对目前市面上一些复杂的交互体验类产品来说较为简单,但从园林文化的研究运用出发,我们勇敢地向前跨了一步。”许浩谦虚地说。
以数字化帮助文化保护,赋能文化发展,如今已成为相关领域、部门及院校积极实践以及追求的方向。
“去年爆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里其实就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元素,包括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再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年轻人身临其境,这样的方式也是一种推广传统文化的手段。”负责本次作品页面设计的风景园林专业研二学生罗雨晴这样认为。
在参与本次项目制作的研二学生金轩如看来,文化数字化的发展对他们做历史文化研究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帮助,通过互联网手段查阅大量信息和资料,大大地提高了研学效率。作为年轻人,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尝试将文化与数字技术结合的实践机会,将具有悠久历史的园林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与推广。
“把一些实体的历史景点搬到网络上,能够方便世界各地的游客隔空观赏,当然这和实际观赏还是有区别的,更多的是通过这种手段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广。”该项目制作团队的执行负责人沈乐知说。
理水、垒石、借景……中国古典园林有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沉浸着中华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园林文化发展至今,也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在传统基础上增加新鲜元素。《金陵十八景图》用最传统的方式记录了明代南京的园林景观,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百年前就融合了东方美学文化精髓的古典园林在当代呈现了新的面貌,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许浩认为,现代园林的作用首先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从城市公园的概念中进一步延伸出能够满足当代人休闲娱乐需求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促进文旅发展则是现代园林设计建设的追求目标。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数字化手段能有效帮助当代人更轻松地了解这些文化,《何以中华——〈金陵十八景图〉 中的视觉艺术》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传播理念。当然,在文化数字化的运用过程中,如何找准定位,呈现上是否合理,这对设计制作团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以及是否深刻了解相关文化有很高要求。历史在不断变化中,通过转变来迎合当代需求,数字化是一个很有必要的手段,今后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做更多努力。”许浩说。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来源:江南时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