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方丈编辑|方丈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方丈
编辑|方丈
一千多年前的古画,蕴藏着多少历史的秘密?你或许会认为古人只是随手画出自己眼中的世界,然而,在一幅古老的画作中,竟有一件现代物品的影像,若不放大细看,你根本无法察觉。
这幅画,明明创作于千年之前,却意外地展示出今天才出现的物品。
难道这位古画作者穿越了?还是说,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太过狭隘?这幅画中的物品究竟是巧合,还是暗藏了某种难以言说的谜团?
故事要从南宋时期的天台山麓说起。
惠安院的老和尚在一个清晨,忽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
他想请当世画坛巨匠,为寺中所供奉的五百罗汉立传,创作一幅气势恢宏、前无古人的经典之作。
这位老和尚,素来以慧眼识人著称。
他听闻周季常和林庭珯这两位当世画圣的大名已久。
周季常笔下的飞天神佛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林庭珯更以细腻传神的人物刻画技法,名闻遐迩。
若是请到这两位大师联手,定能创造出震古烁今的艺术杰作!
说干就干。
老和尚通过种种渠道,辗转打听到了两位画家的居所,不远千里,登门拜访。
凭借高僧的真诚与智慧,他终于打动了周、林二位大师。
他们被老和尚的诚意和眼光所折服,欣然应允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艺术创作挑战。
就这样,一段佳话由此展开。
从构思到起稿,从勾勒到着色,周、林两位大师全情投入,夙兴夜寐,笔耕不辍。
他们参阅大量经典,向高僧请教,力求笔下五百罗汉的形象,符合佛门典籍所载。
在他们的画笔下,每一位罗汉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和鲜明性格。
有的安然入定,宁静淡泊;有的手握法器,神通广大;有的神游天外,逍遥自在;有的布施济世,慈悲为怀。
罗汉们或喜或怒,或坐或立,形态各异,神韵横生,无不传神写照。
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
当最后一笔落下,两位大师已是须发皆白。
他们目睹自己的作品,如同孩子般欣喜,又如临深渊般自省。
这期间,他们曾多次力图放弃,因为这个任务实在太过艰巨。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坚持下来?是佛门高僧的嘱托,是对艺术的无尽追求,更是一种使命感,要为信仰铸就一座丰碑,流芳百世。
不得不提的是,《五百罗汉图》的创作,正值南宋时期。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也是一个佛教信仰空前高涨的时代。
对外,金兵虎视眈眈,战争阴霾笼罩中原大地;对内,商品经济繁荣,官商勾结,贪腐横生。
世道艰难,民不聊生。
在苦难深重的现实中,老百姓往往从宗教信仰里寻求慰藉。
而佛教,以其济世度人、慈悲为怀的教义,成为了人们心灵的避风港。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佛门香火日盛,寺院亦成为汇聚艺术家的摇篮。
周、林二位大师怀着虔诚的信仰,以无比的耐心和决心,完成了这部气吞山河的鸿篇巨制。
罗汉,又称阿罗汉,意为"杀贼"、"无生"、"应供",是菩萨的弟子和侍者。
早在千年之前的唐朝时期,人们就已广泛瞩目十六罗汉。
相传,十六位得道高僧受释迦牟尼佛祖所托,不入涅槃,永住世间,守护佛法,度化众生。
大约到了宋初以后,随着十八罗汉以及五百罗汉信仰的兴起,佛门弟子对罗汉的崇拜日益升温,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不仅寺院、官府大力供奉,就连民间,也纷纷以罗汉为护身符,祈求庇佑。
正因为罗汉在信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惠安院的老和尚才会不惜代价,力邀两位大师描绘罗汉尊容。
他希望藉由《五百罗汉图》这部扛鼎之作,让世人瞻仰罗汉风采,感受佛性,从而引导更多人皈依三宝,行善积德。
在《五百罗汉图》百幅画卷中,周、林两位大师以精湛的画工,细腻地描绘了五百罗汉形态各异的外貌特征和内在气质。
而他们对南宋僧侣日常起居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诸如斋饭、诵经、礼佛、焚香等场景,皆栩栩如生,毫发毕现。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图中不乏僧人穿着木屐托钵行走的画面。
木屐,竟是出现在南宋和尚脚下的鞋履?这一細节不禁让人好奇:木屐不是日本的特产吗?
原来,木屐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
上可追溯至上古尧舜时期,下至宋元,均有穿着踪迹。
据古籍《晋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经制作木屐。
两位大师以如此考究的眼光,细致地还原了南宋僧侣的着装特点,足见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之敏锐,对艺术真实性的执着追求。
《五百罗汉图》堪称南宋艺术的最高成就,集绘画、宗教、历史、人文于一体。
完成之初,它就在寺院广受礼赞,成为令僧俗皆叹服的传世之宝。
而它背后所承载的,不仅是艺术大师们的心血结晶,亦是无数虔诚信众的精神寄托。
历经岁月沧桑,哪怕散佚海外,它的艺术光芒,依然不可磨灭。
今天,当我们隔着千年时空,凝视《五百罗汉图》中的一笔一划,宛若置身南宋僧侣的斋堂,聆听禅钟诵经,品味古朴淡泊的生活情趣。
这部旷世奇作,见证了中国宗教艺术的发展脉络,亦昭示了信仰对于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
《五百罗汉图》高踞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之巅,是中华艺术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彰显了周季常、林庭珯等艺术大家的非凡才华,更凝聚了亿万信众的虔诚向往。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愿这部穿越时空的艺术瑰宝,继续诉说着曾经的悠久岁月,启迪吾辈的心灵。
让我们以敬畏之心,瞻仰先贤;以虔诚之心,感念信仰。
但愿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不忘初心,用佛法智慧净化心灵,在烦嚣尘世中,寻得内心的宁静。
这,或许正是我们反复品读《五百罗汉图》的意义所在。
信息来源: [1] 沙悟净.五百罗汉图的故事[J].中原文化研究,2017(09):11-15. [2] 孙振涛.宋代五百罗汉图研究述评[J].佛学研究,2012(00):301-307. [3] 赵婧婧.南宋"五百罗汉图"散佚海外经过考述[J].文史哲,2021(09):133-146. [4] 常青.《五百罗汉图》:看懂需要"添柴加火"[J].华夏地理,2018(12):142-145. [5]张琰,梁晓莉.《五百罗汉图》艺术风格与工艺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19,39(01):72-78.
来源:麟史通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