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2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都把皮肤瘙痒当成“上火了”或者“换季过敏”,尤其是老人,不痒不挠、不红不看,觉得挠一挠就过去了。但看似不起眼的皮肤异常,背后可能藏着严重的健康危机。
家住杭州的张阿姨,最近总觉得背部瘙痒,擦了药膏也不见好。她以为是皮肤干,没怎么在意,直到皮肤上泛出一块块红斑,还逐渐变厚,才去医院检查。医生经过详细检查后,发现她患上了早期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皮肤恶性肿瘤。
听到结果,张阿姨难以接受。她一直以为皮肤病不是什么大事,谁能想到,一阵看似普通的瘙痒,竟是癌症在“敲门”。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很多内在疾病都会通过皮肤表现出来。尤其是一些恶性肿瘤,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疼痛,但却可能通过瘙痒、色素改变、结节等方式,给身体“报警”。
医生提醒,如果皮肤出现以下6种变化,绝不能掉以轻心,可能是癌症的预警信号。
长期皮肤瘙痒,没有明显湿疹、干燥或过敏源,尤其是夜间更明显,这种情况就要警惕。
根据《中华皮肤科杂志》指出,瘙痒是霍奇金淋巴瘤、肝癌以及肾癌等肿瘤的常见早期症状之一,尤其是中老年人群。
皮肤变厚、结节或斑块增生皮肤局部变硬、增厚,甚至形成结节或斑块,且持续不退,可能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或基底细胞癌的表现。
这类病变常常被误认为是“老年斑”或“皮肤硬化”,导致延误诊断。
正常痣不会突然变大、变形或出血。如果痣在短时间内出现颜色不均、边缘模糊、变大或发痒脱屑,这被称为“ABCD”原则中的典型癌变信号。
这可能提示黑色素瘤,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皮肤癌,一旦发现必须尽快处理。
莫名出现紫斑或出血点皮肤上突然出现小红点、紫斑,按压不褪色,且没有外伤史,要警惕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或多发性骨髓瘤。
这些疾病会导致血小板下降,从而引发皮肤自发性出血。
若皮肤局部出现不对称的色素沉着或脱失,如出现“地图状”颜色改变,要考虑内分泌肿瘤或消化系统肿瘤的皮肤表现。
尤其是黑色或灰色的皮肤斑块突发出现时,不容忽视。
伤口久久不愈合正常皮肤破损,1~2周内应逐渐愈合。如果出现破溃、流脓、结痂后反复破裂,可能是鳞状细胞癌或糖尿病合并皮肤肿瘤的表现。
尤其是老年人皮肤薄弱,伤口长期不愈更需警惕。
很多人不理解,癌症不是长在肺、肝、肠子里吗?怎么会在皮肤上先反应出来?
其实,皮肤是重要的“外在窗口”。当体内免疫系统异常,或肿瘤因释放某些因子影响血液循环、免疫功能时,便可能通过皮肤表现出来。
例如霍奇金淋巴瘤,其释放的炎症因子能引发全身瘙痒;肝癌患者由于胆汁代谢异常,也常出现皮肤瘙痒和黄染。
此外,皮肤自身的肿瘤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症状往往仅是“长了个痘”或“痒了一阵”,极易被忽视。
很多人习惯自我诊断,一痒就抹药,一红就擦膏,殊不知掩盖了真正的病因。
医生建议,出现以下情况时,不要自行诊治,及时就医:
· 皮肤瘙痒持续超过两周;
· 痣或斑块短期内发生变化;
· 局部皮肤增厚、变硬、颜色不匀;
· 皮肤破损久久不愈;
· 合并体重下降、乏力、食欲差等全身症状。
想要预防“皮肤癌变”,关键在于两个词:早发现、早处理。
第一,定期体检。特别是高龄人群、长期接触阳光、皮肤曾经有肿瘤史的人,更应关注皮肤变化。
第二,做好防晒。紫外线是诱发皮肤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出门请戴帽子、使用防晒霜,避免暴晒。
第三,不轻信偏方。市面上所谓“皮毒膏”“清热膏”,成分复杂,有些含激素,反而会掩盖症状,加重病情。
第四,培养皮肤自检习惯。洗澡、穿衣时多留意皮肤是否有异常突起、变色、结痂、溃烂等,一旦发现变化,及时就诊。
皮肤虽薄,却是健康的一面镜子。
别再把瘙痒、红斑、结痂当作“小毛病”,也别觉得“老了皮肤差是正常的”。很多癌症都是悄悄来的,及时发现,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多看、细看、认真对待。
参考资料:
[1] 《皮肤瘙痒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年第55卷第6期
[2]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皮肤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报告》. 2023年
[3]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癌症早筛早诊指南(公众版)》. 2024年发布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红红健康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