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储安平的名字,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个绕不开的存在。他是才华横溢的学者,是敢言的报人,也是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大右派”的典型。他的故事从江苏宜兴的一个书香世家开始,到1966年神秘失踪为止,充满了起伏跌宕,令人感慨。他的经历不仅是一个人的命运缩影,也折射出那个年代知识
储安平的名字,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个绕不开的存在。他是才华横溢的学者,是敢言的报人,也是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大右派”的典型。他的故事从江苏宜兴的一个书香世家开始,到1966年神秘失踪为止,充满了起伏跌宕,令人感慨。他的经历不仅是一个人的命运缩影,也折射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坎坷与挣扎。
储安平1909年11月5日出生在江苏宜兴,家里是个世代书香的望族,祖上从南宋起就出过不少进士。他小时候父母双亡,由祖母和伯父储南强抚养长大。伯父是江阴南菁书院的毕业生,跟黄炎培是同窗,官至南通知县,对储安平影响不小。1916年,储安平进入伯父创办的武庙小学读书,1923年到南京读正谊中学,后来转到东南大学附中。1925年,五卅运动的风潮席卷全国,他考入刚创办的光华大学附中,受左翼思潮影响,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28年,他进入光华大学文科政法系,加入了“新月派”,跟徐志摩等人来往密切,还当上了《光华周刊》的主任,练就了新闻编辑的扎实功底。
1932年,储安平从光华大学毕业,去了南京的《中央日报》做副刊编辑,第二年又主编了《文学时代》月刊,慢慢从文学创作转向政论和评论。1936年,他得到机会去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深造,师从自由主义思想家拉斯基,接触到西方民主思想,这对他后来的观念影响很大。1938年,抗战爆发,他中断学业回国,先在《中央日报》工作,后来到复旦大学和政治大学教书。1943年,他在湖南蓝田开了家袖珍书店,出版小型文库本,算是为文化传播做了点贡献。1946年,他在上海创办了《观察》周刊,喊出“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口号,吸引了一大批学者投稿。杂志从创刊时的400份,迅速涨到1948年被国民党查封时的10万份,成了国共内战期间知识分子的精神阵地。储安平自己也说过,这本杂志为中国的言论界开了一条新路。
1948年,《观察》因为批评国民党被查封,储安平的报人生涯暂时受挫。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之后担任了新闻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副总经理、新闻出版总署发行管理局副局长等职务。1957年4月1日,他被任命为《光明日报》总编辑,靠着在知识界的名气,拉来不少专家学者投稿,把报纸办得有声有色,颇受关注。
1957年初,中共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党外人士畅所欲言,帮助改进工作。4月30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召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明确表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6月1日,储安平作为民盟和九三学社的双重身份代表,受邀参加中共中央统战部座谈会。他在会上发表了《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的讲话,直截了当地说党群关系不好,根子在“党天下”的思想上,还质疑党中央对全国性问题有没有责任,甚至用“小和尚”和“老和尚”来比喻政府高层,矛头直指领导核心。这番话一出,会场一片哗然。
6月2日,《人民日报》把储安平的发言全文刊登出来,标题改成了《党天下是一切宗派主义的根源》。这篇文章像一颗重磅炸弹,迅速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反右斗争的指示,《人民日报》刊登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社论《这是为什么?》,正式拉开反右运动的序幕。储安平首当其冲,成了批判的头号目标。6月8日下午,他向《光明日报》社长章伯钧递交了辞呈,辞去总编辑职务。接下来的日子,批判会接连不断。6月10日,民盟光明日报社支部开了批判大会,6月13日民盟中央小组接着开会批,6月14日光明日报社的工厂和行政职工也加入声讨,6月21日九三学社中央会议通过决议,撤销了储安平的一切职务。他从此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
7月13日,储安平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发表了《向人民投降》的讲话,公开承认自己犯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严重错误”,表示向全国人民低头认罪。这篇讲话全文登在7月15日的《人民日报》上,但批判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停下来。1958年1月,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开会,正式撤销了他的中央委员和宣传部副部长职务,同月全国人大也取消了他的第一届人大代表资格。储安平从此彻底失去了公职,回到九三学社,每月领100元生活费,生活还能勉强维持。
1958年,储安平被下放到北京西山农场放羊,干了两年体力活。每天他赶着羊群,走在长城脚下的山路上,生活简单而单调。1960年,他被允许回家,之后深居简出,闭门读书、练字,偶尔抄写古籍来打发时间。他还在家里养了几只羊,把多余的羊奶送给老友章伯钧,笑着说这奶是他亲手挤的,对身体好。
章伯钧劝他放宽心,超脱一些,但他只是苦笑不语。1966年,局势再度紧张。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储安平作为“大右派”又被揪出来,成了批斗对象。他被要求每天清扫街道,饱受折磨。8月31日,他不堪重负,跑到北京西郊青龙桥旁的潮白河投河自尽,但河水太浅,被路人救起,送回九三学社看管。
几天后,储安平被放回家中。9月上旬,他再次从家中消失。他的女儿回家探望时,发现屋子里一片狼藉,书籍散落一地,家具被砸,只有房间中央的一把椅子上放着一个没拆开的行李卷。她四处寻找,跑遍了亲戚朋友家,却一无所获。九三学社军代表得知后,立即上报。周恩来指示公安部门成立专案组,全国范围搜寻储安平的下落。专案组查遍了北京的街巷,联系了他所有可能去的地方,甚至远赴外地调查,折腾了两年,依然生不见人、死不见尸。1968年,调查无果,专案组不了了之。1982年,中央统战部正式对储安平做出“死亡结论”,但具体时间、地点和方式始终没有定论。
储安平的失踪成了一个历史悬案。有人说他跑到天津塘沽投海自尽,有人说他躲到山西劳动改造,还有人说他在江苏某寺庙出家为僧。1985年,有人声称在江苏一座寺庙里见过一个形似储安平的老僧,询问时对方只是摇头微笑,飘然离去。这些传闻真假难辨,但中国的户籍制度和当时的严密监控,让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销声匿迹并不容易。2015年5月19日,储安平的子女在宜兴龙墅公墓为他建了衣冠冢。仪式当天,细雨绵绵,储望华、储望英等人站在墓前,献上一帧照片和一本书,寄托哀思。学者章诒和在悼词中感慨:“英雄献祭在国,魂兮归来在乡。”
储安平的传奇人生,从创办《观察》的意气风发,到因“党天下”一言获罪,再到神秘失踪,充满了戏剧性。他的经历让人看到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挣扎与坚持。他用笔杆子为理想发声,却在时代洪流中被吞没。他的失踪至今没有答案,但他的故事提醒我们,言论的代价有时无比沉重。你觉得储安平的失踪背后藏着什么秘密?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想法!
来源:混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