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时节,人们在缅怀与追思中,感悟着生生不息的血脉传承。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繁盛,也屡经劫难,但始终自强不息,绵延不绝,因其内部涌动着家风家教家训的暖流。朴实无华的家训来自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人类祖祖辈辈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教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为人处世的根本道理并不玄虚,而是淳朴易懂,因而能成为广泛认同的“常识”,遵循常识便形成了主流的社会风气,古人称之为“民风”。家训:内外兼修的智慧
文 | 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文章转载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清明时节,人们在缅怀与追思中,感悟着生生不息的血脉传承。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繁盛,也屡经劫难,但始终自强不息,绵延不绝,因其内部涌动着家风家教家训的暖流。朴实无华的家训来自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人类祖祖辈辈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教人辨识善恶,懂得取舍,进而成为规范。
因为研究家训,我走遍了祖国各地,阅读了许许多多的家谱。这些家谱往往开卷便有立家的格言,后面则记载治家原则,从家庭的基本礼仪规矩,到立志、砥砺、知书、达礼、勤俭、谦和、兴善、除恶等方方面面,这就是今日统称的“家训”。除了正式的家谱家训之外,古人的家书、信札、童蒙教材,以及诗文、典籍等,虽然不是专门的家训著作,但其中也包含许多教人处世的劝诫,生动而富有启发性。
从实践中领悟出来的智慧,首先必须回归到历史之中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和精髓。数不尽的家训,其实都围绕着“仁义礼智信”的“五德”文化展开。为什么中华文化特别强调仁和礼呢?因为自周朝以来,中国进入了典型的农业社会,其基本生存形态是聚集性定居,不同于游牧民族或航海民族的居无定所。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就必须关心和爱护这个群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这就是仁。聚居的人多了,就必须确立人与人之间的纵向与横向关系,据此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是礼。仁的关爱和礼的秩序落实在家训里,只有从民族的特点及其演进的历史来看,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
家训不是说教,而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比如,许多老宅子大门上高悬“耕读传家”,教导子女要学用结合。出身官宦世家的司马迁,少年时期家里让他边耕边读,20岁让他徒步行走,在长途跋涉中感受社会。中国在社会治理上的一大挑战在于地域实在广大,各地风俗民情和发展水平大不相同。国家统一政策的平衡点如何确定常令执政者思索。司马迁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才能在洞彻国情民情的基础上写出伟大的历史著作。
家训教诲人们内外兼修。对内而言,自己必须做好准备,洞悉现在,把握趋势,预判未来,才能适者生存,乃至随心所欲不逾矩。对外而言,融入社会,必须遵守规则和礼仪,懂得为人处世。对内的修养,对外的修行,归根结底在于乾坤二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论世道如何变化,困厄时有不可逾越的底线,顺利时把美好与人分享。
《孔子圣迹图》清 焦秉贞
藏于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
为人处世的根本道理并不玄虚,而是淳朴易懂,因而能成为广泛认同的“常识”,遵循常识便形成了主流的社会风气,古人称之为“民风”。家教家训熏育的家风,从儿时起一生相随,引领一代又一代人向善前行。这些年来,我在学术研究之余,先后出版了收集整理家训故事并予以解读的《家训一百句》,依人生各个重要阶段分类阐述家训良知的《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等。它们收到的读者反响让我感受到,大家越来越重视传承千载的家训与文化传统,讲述古代家教家训的故事对新时代家教家训的形成无疑有很大帮助。
当然,中国古代家训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在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大创新的今天,必须对它有恰如其分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家训继续闪耀在我们的人生航道上。
推荐阅读
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韩昇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11
ISBN:9787108079541 定价:59.00元
本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作者身为大学教授,长期关注我国的教育体制,他主张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从封建到大一统:《史记》中的历史中国
韩昇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5
ISBN:9787108050946 定价:128.00元
《史记》建立了中国正史的编撰体例:既在时间轴线上说清历史推演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在空间轴线上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关联。《史记》建构了后世文化传统的历史基础:人文始祖黄帝、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易姓革命”的正义性、宗法制度的天下一家观念、“以夏变夷”的民族融合道路……《史记》记载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全部依次上演,司马迁从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感悟的深刻道理,正是理解中国的重要启发。
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昇教授,结合多年研读心得,从时间和空间两条轴线展开《史记》的历史记述:在时间的轴线上,展开从早期部族向国家的进化、从封建制向专制帝制的政治形态转变;在空间的轴线上,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讲述山川地理、风俗民情和各个社会阶层的样貌以及历史变迁中的各色人等。通过对每一个重要节点的探讨,带领读者把握历史演进的脉络与法则,进而从中理解影响中国人行为与思维的基本要素,理解传统发展的轨迹,并对未来有理性的前瞻。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
韩昇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10
ISBN:9787108074492 定价:98.00元
东亚世界首次形成于唐代,成功的原因不在于唐朝的军事强大,而在于其文化价值观获得普遍的认同,法律制度被各国自主移植,构成共同的文化基础。唐代形成东亚世界的成功经验在于开放和包容,在达成文化共识基础上的求同存异。在探索东亚未来的时候,深入研讨其过往的历史文化交融,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所考察的古代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存在着近千年的长期紧密关系,却也发展出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尤其经历了近代的剧变,从今日来看,虽然地理上相邻,但在文化上隔膜颇大,有必要加强彼此的文化交流,以增进相互的理解。
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
[日] 宫崎市定 著
韩昇 刘建英 译 韩昇 校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10
ISBN:9787108068156 定价:88.00元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被日本学者誉为代表日本研究中国古代史最高水平之作,驰名学界,一直影响着日本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里程碑。在这部著作中,宫崎市定从制度的层面,十分精彩地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贵族门阀的形成历程,以及在汉族社会发育成熟的贵族制度如何成功地移植于北方民族统治的北方社会,胡汉合流,出现南北朝的士族门阀政治局面。实际上,这是一部通过“九品中正制度”揭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进程与社会形态演变的鸿篇巨制,强有力地支持了内藤湖南的时代划分理论,当之无愧地成为京都学派的学术里程碑,而宫崎市定本人也成为公认的京都大学东洋史学的新一代领袖。他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成就超过了东西交流史的建树,以至于一般人甚至不清楚他同桑原骘藏的师承关系,将他视为内藤湖南的衣钵传人。
韩昇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1
ISBN:9787108067104 定价:98.00元
正仓院是海外收藏唐代文物最著名的机构,原是日本于8世纪中叶在奈良建造的东大寺附属仓库。东大寺是日本建造的全国佛教总寺院,规模宏大,其仓库用于收藏寺院珍宝器物。后来,笃信佛教的圣武天皇去世,光明皇后将其生前珍爱的器物用具捐藏于正仓院,里面包含不少来自唐朝等地精妙绝伦的物品,备受瞩目。
本书是继傅芸子先生《正仓院考古记》之后,几十年来对于正仓院文物介绍最为全面系统的汉文读物。全书文字约10万字,图片150幅。本书的价值在于对正仓院文物背后的隋唐中原文化、中日文化交流以及文物本身所蕴含信息的解读,在于将这些知识介绍给对历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