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波,愈演愈烈。双方主将亲自下场,通过各自媒介渠道隔空对战,各大媒体也纷纷介入,其他企业也纷纷入场,网友也纷纷站队,一时间热闹非凡。
潮新闻客户端 李晓鹏
图源:中国商报
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波,愈演愈烈。双方主将亲自下场,通过各自媒介渠道隔空对战,各大媒体也纷纷介入,其他企业也纷纷入场,网友也纷纷站队,一时间热闹非凡。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其实很简单,就是罗永浩在西贝吃了顿饭,网上随即吐槽了一句“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了……”结果引来西贝贾老板的强烈回应,他公开表示,按照国家规定,西贝100%没有预制菜,并立即在全国门店推出罗永浩套餐,开放厨房给媒体和社会展示,连夜召开“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并且表示要起诉罗永浩。
罗永浩作为初代网红,这波送上门来的流量必须得抓住。罗永浩当即表示悬赏10万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在多个平台直播回应西贝预制菜风波。罗永浩表示,不反对预制菜,而是要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他个人不反对预制菜进商场,但是反对预制菜以现做菜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罗永浩在直播中以媒体拍到的一款西贝后厨使用的海鲈鱼为例,展示了其包装配料表。罗永浩念出,该产品配料中含有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多种复配水分保持剂,保质期长达18个月。他认为,虽然这条鱼到店时是生的,但经过添加剂的长期腌制保存,已非消费者所理解的“鲜鱼”。而消费者到店里吃饭,是想要吃到新鲜的食材。
其实,中央厨房冷链供应,是很多全国性连锁饭店用脚投票的选择,为了保证口味的标准,必须对食材进行预先处理,而随着冷冻技术和食物储存技术的进步,预处理的食材经过标准化的流程,基本上能够保证安全和口感。这也是行业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的一种具体路径,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其中要求“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可见,发展预制菜也被中央认为是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食品加工技术的战略举措。这也再次说明,预制菜是没有什么可争议之处的。
坏就坏在,从舆情应对角度看,西贝老板贾国龙的反应完全是灾难级别的,虽然他承诺“100%没有预制菜”的表态很豪气,但当媒体下场到开放厨房实拍的时候,后厨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拿出保质期24个月的羊排、西兰花,保质期18个月的烤鱼,速冻的油炸茄子、肉夹馍……除非能重新定义什么是预制菜,否则这些事实就在赤裸裸的打脸。
实际上,罗永浩的出发点很清楚,并不是针对预制菜,而是针对不新鲜难吃又贵这个点,质疑的是西贝标榜现做但却使用预制菜的信息差收取高价的行为。所以,贾老板的反应完全不在点上。用预制菜怎么了,大大方方承认就是。就像罗永浩在直播的时候自嘲为草台班子,并且不讳言自己也在卖预制菜一样,反而没人说什么。
因此,矛盾的焦点应当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消费者应该知道食材的来源是什么,只要告知了,愿打愿挨都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如果说,罗永浩“手撕西贝”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就是希望通过这样激烈的讨论,能够促进全社会对预制菜的正确认知,不能从一个极端又跑到另一个极端,从“口嫌体正”地暗搓搓都在用预制菜,到把预制菜视为洪水猛兽。
消费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其中,知情权是选择权的前提,情况都不了解,消费者就无从选择。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就是让市场提供更多的选择。而至于好不好吃,贵还是便宜,都应当由市场来决定。口味是个主观体验,价格由竞争决定,餐厅食材的进价,菜品的种类大抵差别不大,但为什么有人愿意到某家店吃饭,并且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就是市场选择的过程。因为消费者除了食材本身之外,同时也愿意为优质的服务和品牌的文化而买单。西贝如果认清楚这一点,其实就很好回应。
贾老板现在进行如此激烈的否认,反而会将预制菜污名化,好像预制菜本身成了原罪,进而拖累整个西贝的品牌。贾老板亲口承认,舆论战已经导致西贝每天的营业额下降200到300万元,而且,预制菜事件卡在了西贝2026年上市计划的关键时间节点上。长期拖下去,再牛的企业也顶不住。同时,罗永浩作为一个消费者,实打实花了663元点了十来个菜,当然有权对菜品发表评论,这是消费者的评价权。因消费者做出负面评价,而采取如此回应,无论从经济利益上还是品牌口碑上来说,西贝都已经输了。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