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刚:“两头蛇”的行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3 03:36 2

摘要: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一个热门课题,中外学者论著颇多。就西学东渐这个方面而言,以往的研究著作最多的关注是传教史以及与此相关的西方科技和物质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比如数学、物理、天文等科学的传入,西洋的测量仪器、钟表火炮的传入;其次也很关注西方建筑艺术、绘画艺术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一个热门课题,中外学者论著颇多。就西学东渐这个方面而言,以往的研究著作最多的关注是传教史以及与此相关的西方科技和物质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比如数学、物理、天文等科学的传入,西洋的测量仪器、钟表火炮的传入;其次也很关注西方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透视法之类)的传入及其影响。这些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历史学者在做,更有科技史和美术史研究者在做。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在科技和文艺层面是争议最少的领域。连康熙皇帝都对西方科技青眼相加,何况其他士大夫。钟表仪器火炮之属大多服务于宫廷和国家,引进吸收,即使并非毫无分歧,但是像“历狱”一案那样演变成政治事件者,毕竟属于例外。

其实,东西文明的碰撞在中国这一侧,主要表现在思想和宗教层面。关于此一时期西方宗教思想对中国之影响的研究,就迄今发表的一些作品看,或从思想层面讨论西学与佛学的冲突,或从哲学层面讨论晚明儒学思想的变化。但是,士人才是思想和宗教的承载体,对于士人如何感受到中西不同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对于西学给明清之际奉教人士的思想和生活带来的困扰,却鲜有研究,即使有少数论文涉及于此,也未见深入,或者仅仅停留在明末三大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的一般讨论上。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黄一农教授最近出版的《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则以丰富精彩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文字弥补了这一缺失,成为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力作。

《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修订本)》,黄一农 著

“两头蛇”为明末著名天主教徒孙元化所亲见,并因此撰就一诗曰:“吾闻两头蛇,其怪不可弭……首鼠两端乎,犹豫一身尔。蛇也两而一,相牵无穷已。”孙元化官至登莱巡抚,写此诗后不久,曾因吴桥兵变而企图以违反天主教教规的方式自刎,以坚守儒家的名节。入教受洗而违反教规,身为儒生而不能从容地坚守名节,这就是两头蛇的困境!也许不待重大考验来临,孙元化就已经感受到了夹缝中的尴尬,所写两头蛇诗就有自况的味道(诗中有“以我行藏似”之句)。黄一农的著作以两头蛇“首鼠两端”、“犹豫一身”的怪状形容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的两难困境。无论是因为他们选择天主教的初衷即为融和儒耶,还是因为入教后身处中国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而不能自拔,都注定了明清奉行天主教的士大夫会碰到一些特殊的难题,其在文化冲突中的艰难抉择是我们今日难以想象的。

比如,奉教士大夫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纳妾的问题。天主教“首禁二色”,明朝虽然在法律上对纳妾有所约束,但形同具文,清朝更是放弃了这种限定。于是,究竟是服从上帝,还是要纳妾以接续香火,成为明末士人王徵遇到的重大难题。

王徵(1571—1644)是最早学习拉丁文的中国士人之一,曾经帮助金尼阁刊行拉汉字典《西儒耳目资》。王徵于天启二年五十二岁时登进士第,恰在此前一年入教,深信此乃“天主之赐”。由于原配尚氏所生诸男尽夭,膝下无儿,家族的压力和妻女的劝谏,使他被迫纳年方十五岁的申氏为妾。纳妾的行为严重违反天主教“十诫”,王徵自知罪孽深重,多次请金尼阁等神父为之解罪,均被严词拒绝:“非去犯罪之端,罪难解也。”此后王徵便生活在自责的矛盾心情中。崇祯九年十二月,年已六十六岁的王徵下决心要解决他的婚姻问题,乃与妾申氏断绝婚姻关系,并撰写《乞请解罪启稿》请求宽恕。类似王徵的士大夫还有不少。根据黄一农对明末清初十二位曾奉教士人的统计,除了许乐善、徐光启、孙元化和魏学濂之外,其余八人都曾经纳妾。杨廷筠、李之藻和韩霖选择出妾以入教;瞿汝夔待将妾扶正后受洗;张赓和王徵则在受洗后娶妾,瞿式耜和金声更因传嗣纳妾而最终选择出教。

金尼阁《西儒耳目资》书影

明清鼎革之际,一些奉教士人在面对应否殉节时,也与其天主教信仰发生冲突。例如王徵曾被李自成北京政权征入为官,王徵绝粒而死,这是违反天主教规的行为,因为天主教十诫中第五戒为反对杀人,也不许自杀。另外一位天主教徒魏学濂则于北京城破后投款降闯,因其父大中乃社会上极受人尊崇的东林党忠臣,故其失节行为大受清议挞伐。李自成自北京败退后,学濂的下落竟然成谜,有说自杀殉难的,有说隐居埋名的,前者合乎儒家的逻辑,后者则无违于天主教的戒条,这样两极的观点,与后世对学濂晚节的评价一样,往往因对西学、西教的态度不同而泾渭分明。本书《忠节牌坊与十字架:魏学濂其人其事考》一章则从同情了解的心态出发,予以条分缕析,试图还原历史的真相,可谓知世论人,故余英时先生谓其合乎史家之史德。

类似的命运还见于一位乡绅人物———山西绛州人韩霖。韩霖曾从徐光启学习炮学和兵法,虽然科场失意但家境富裕。大约是在山西开教的艾儒略和金尼阁为韩霖及其家人施洗的。作为乡绅,韩霖在地方上有很好的人脉关系,曾经受绛州知州孙顺之托撰成《铎书》,以演绎明太祖之《圣谕六言》。他利用此一良机撰成的《铎书》,不着痕迹地于乡约宣导中融入天主教的教义。韩霖一家以其雄厚的财力在地方上多有义举,闯军起事时,韩霖曾组织民兵保卫乡里,及见明朝大势已去,韩霖乃降闯,被授大顺政权的“参谋”。此举有悖于儒家价值观念,故绛州地方志为贤者讳,于韩霖降闯之事隐削不书。咸、同之际,反教情绪高涨,韩霖或因是天主教在当地发展史上的首要人物,即有人忿而将乾隆本方志中涉及韩霖的39处记载加以改删。本书“鼎革世变中的天主教徒”、“《铎书》:裹上官方色彩的天主教乡约”两章对此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讨论,不仅揭示出明清第一代天主教徒的“两头蛇”命运,也折射出西教在明清社会所遭遇的复杂困境。

韩霖《铎书》前序及正文之首被涂抹的墨钉,台北傅斯年图书馆藏本

从以上略举的一些事例可以看出,黄一农的《两头蛇》挖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的“隐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新奇的历史画卷。不管西方挑起的礼仪之争如何发展,在中国奉教士大夫心灵和生活世界中,始终都在经历着一场文化冲突的煎熬。

《两头蛇》不仅在内容上于许多史实有独到的发明,而且在研究方法、写作手法上也有诸多创新之处。全书十三章。除了首尾两章比较多的背景铺垫、归纳概括外,其余各章大都主要以人物为中心进行考察。注重各个当事人的人脉关系和社会网络,始终把人及其内心世界的冲突作为探讨的重心所在,是《两头蛇》的一大特色。

黄一农教授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笔下的文字饱蘸感情。其论瞿汝夔家难的故事,谓瞿汝夔是利玛窦最亲近的教友,曾经帮助利玛窦制订弃佛亲儒的传教策略。瞿汝夔之所以皈依天主教的原因,在于他年青时因为叔嫂通问之奸而落魄之际,意外地结识了利玛窦。天主教告诉信教者说:“无论十恶不善,朝皈依而夕登天堂”。这样一种宽宏慷慨的西来宗教被瞿汝夔当作了洗刷自己心灵的救命药方,终至成为利玛窦传教的干城之倚。此为黄氏的又一发明。

瞿景淳家族世系图,其中部分人的配偶和生卒年代亦标出,惟早殇者和女儿不在表列

其论述王徵之妾申氏命运,谓当初申氏十五岁时以妾的身份嫁给王徵,本来是担负着为王家生子,接续家族香火之任。天主教徒王徵为奉教而离异之,申氏悲惨地在王家毫无名分地虚度青春,二十年间僻居在鲁桥镇王家大院的一间小屋,默默承受中欧文化所产生之冲突。明清鼎革之际,王徵绝粒殉国之后,申氏本欲寻短见,只因受病重中的主母尚氏之请,鞠养王徵过继的儿孙。申氏的名分似乎得到承认,但是代价却是此后三十五年间的含辛茹苦。当申氏将两个孙子(儿子此前已死)拉扯成人后,却以七十高龄不食而死。申氏行为的壮烈与内心的凄苦,“闻之令人动容”。又,其论魏学濂与阉党阮大铖一生的恩怨,谓最后阮大铖所训家伶,竟然在与魏学濂同为复社同志的冒襄家担纲主唱,作者颇生感慨地写道:“明清鼎革之变对中国社会的冲击,虽有形容为天崩地解者,但戏台依旧伫立。戏梦人生,真真幻幻。这些伶人在演唱《燕子笺》或《清忠谱》等剧的同时,或也冷眼看尽政坛的险恶以及戏台下众士大夫的百态。”

前新竹清华大学校长、著名物理学家沈君山教授夸赞该书“雅俗咸宜、别出蹊径”。所谓“雅俗共赏”应该就是称赞该书引人入胜的人性化写作方式,作为学术著作既得其雅正之品质,又不失其通俗的魅力,用以评价该书在内容上、文字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是十分允当的。历史是“人”的历史,如果我们的历史著作能够有更多的人情味,则不仅仅是增加了历史书的可读性,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的价值和真谛。让广大的历史家之外的读书人也能够读,喜欢读。黄一农的《两头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实拍书影

《两头蛇》一书在写作目的上就有方法论的诉求,尤其是作者一再提出的“e考据时代”的概念,在本书中表现非常突出。一农认为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对历史学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作为现代的历史工作者,必须要学会熟练使用各种数据库及其他网络工具,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精度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而不是继续沿袭传统的考证方式。他认为大量典籍被整理成电子资料,为学者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者在瞿汝夔家族人脉关系的考证中就提到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技巧等问题。

应该说,本书在具体考证上依然是使用非常传统的考据方法,并且表现了作者非凡的学术功力和独到眼力。一农所强调的“e考据时代”区别于传统考据学在于,现代检索手段给史学研究提供了非常不一样的天地,通过电子资料库和正确的检索方法,e时代的历史工作者可以做到很多传统时代做不到的事。诚然,“e考据”是搜集材料的一个现代手段,但是这个现代手段是以传统史学的积累为基础,以对现代技术的掌握为前提的,而只有两种能力兼备,才能够在e时代进行考据,并取得相当的成果。一农强调e时代的来临,是因为目前大多数的学者还不能意识到电子技术等对史学研究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极其深远的缘故吧!

运用e考据,还涉及到研究课题的拓展问题。本书所研究的诸人物,作者特别重视人际关系的考察。一农总是强调“有感情的历史”,也就是有血有肉的历史,所以他在写作的时候总是关注到制度的层面之后那个人的层面、具体运作的层面。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模式恰恰需要这种研究思路。因此,在对传统社会的事件进行关注时,要关注到事件本身之外的人物关系、人物心态。这种做历史的方法在传统研究方式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需要大量分散的信息,但是e考据时代的搜索技术和大量材料作基础,为在短时间内有效深入梳理历史人物的人脉网络提供可操作性。该书中关于韩霖的一章谈到韩霖如何对《铎书》进行推广,即是这种研究思路的漂亮例证。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该书别开生面的“附录”。全书还有43个附录,56幅图表。与一般著作末尾的附录不同(该书末尾附有大事年表、传教士姓名对照表、参考文献和名词索引),该书的43个附录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这些附录大都对正文论述有所补充、解释或考证。比如,在论及瞿汝夔与嫂子发生通问之奸时,插入一段“瞿汝稷的外貌”,广引文献考证苦主汝稷五短身材而貌寝,与同父异母的汝夔气宇轩昂颇为不同。又如,“明代社会有关娶妾的规定”是理解正文中关于士大夫出身的天主教徒娶妾问题的必要背景资料,且超越该题材先前的研究水平。此外,作者还在这些无所不包的附录中展现了自己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路,谈到了很多研究方法和研究心得,也将一些正文中难以布局的考证结果、背景知识等单独列出,不仅呈现作者的研究功力,并可提供年轻治史者绝佳的学习指引,使该书在严谨的学术论著风格之外,还具有提供方法指导的意义。这些创举都是在其他学术著作中见不到的。

(原载《博览群书》2006年第7期)

中华学术·有道

已出书目

描绘中西传统夹缝间的人物群像

透视中西文明碰撞下的糅合与冲突

《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修订本)》

黄一农 著

本书尝试追索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奉教的因缘、心态与历程,并析究他们如何运用其人际网络以扩张西学、西教的影响力,以及在面对异文明碰撞所产生的糅合与冲突时究竟如何自处。至于书名,乃以两头蛇作为譬喻,来形容这些夹在中西两大传统之间“首鼠两端”的奉教人士。又因天主教的入华只是近代欧洲海权扩张中的一支插曲,故书中亦努力将触角延伸到中国以外的世界,希望能提供读者一个较为宽广的历史视野。同时,也试探“e考据学派”可能的研究路径。

魏晋玄学席卷之下的乱世群像及其精神世界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罗宗强 著

魏晋是一个在文化史上有特殊意义的时代。这是充满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二百余年,也是思想最活跃、感情最丰富的二百余年。在这个环境里,产生了玄学,文学独立成科,书法和绘画都有了辉煌的发展。在这个环境里,中国士人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心路历程。

作者立足于大量史料的搜集和辨析,通过对相关具体事件及其前因后果、发展脉络的细致梳理,描述出魏晋时期玄学的发展与士人普遍心态变化的历史面貌,敏锐地把握政局、思潮迅变中士人群体普遍的人生取向、道德操守、生活情趣,以及他们人性的张扬与泯灭,并从这些心态变化所引发的艺术情趣中细腻地辨认其审美风尚的性质与价值。

北大史学名家田余庆先生的名篇荟萃

《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

田余庆 著

田余庆先生自谓其历史研究成果“多属发微初探一类,言人之所未言”。本书所收十九篇文章,正是他在秦汉魏晋史领域索隐探赜的代表作。这些文章见微知著,就秦汉魏晋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引人入胜的考证与辨析,如秦汉之际的楚地反秦事件(《说张楚》)、汉武帝由扩张政策向“守文”政策的转变(《论轮台诏》)、曹魏草创期与其他政治势力的矛盾斗争(《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蜀国政治史(《〈隆中对〉再认识》《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蜀史四题》)以及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之关系(《孙吴建国的道路》《暨艳案及相关问题》)等,皆为影响深远、备受推重之作。

与秦汉儿童的跨时代对话

《秦汉儿童的世界》

王子今 著

本书通过十四个彼此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专题,向读者展示了秦汉儿童生活的全貌。前四个专题从儿童的出生、初生到生存,再到婴幼儿戏和童蒙教育,以儿童的成长时序为内在线索,勾勒出了秦汉儿童最初的生活景象;后十个专题分作两大部分,一是儿童与秦汉政治、经济、文化信仰和社会的关系;二是对于特殊类别的儿童,如 “神童”和 “上层儿童”等问题的相关讨论。

作者在儿童研究领域深耕二十余年,凭借对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以及文物考古资料的综合运用,深入挖掘其中有关儿童生活的记录,对秦汉儿童生活的各方面做了多角度、立体化的研究,是一部集大成之作。

重识中华文化 最初的统一与整合之路

《〈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陈苏镇 著

所谓“汉道”,即汉朝治国治天下之道。作者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本书贯通了从西汉立国至东汉一朝的全部历史过程,所涉及的问题,如汉初于“过秦”背景下实行的黄老无为政治、儒术的兴起与独尊、“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家法、儒家思潮推动下的托古改制、两汉之际的政治学术转变,皆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关节。本书将这些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的问题贯通连缀,一气呵成,时有新颖独到的论述,展现了作者将思想史、政治史、制度史融会贯通的深厚功力。

揭示制度变迁的草蛇灰线理解中国官僚与等级文化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阎步克 著

职官制度是开启历史研究之门的一把钥匙。作者以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官阶制度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品位分等”和“职位分等”的概念,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并在这一新视角下,梳理考察周代的爵命,秦汉二十等军功爵和禄秩,魏晋南北朝的官品、中正品、勋品、将军号、文散官,直到唐代的文武散阶,将之勾勒连缀为一条演进变迁的线索,并对其性质和意义提供了一系列独到解释,进而将传统官僚等级制度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无论是在历史观、研究视角与方法,还是具体的考辨方面,本书都作出了深刻的推进。

纵观千年文献,融汇中西学说全面解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张伯伟 著

若以孟子提出“说诗”方法为起点,则中国文学批评已有约两千三百年的历史。那么,在西方学术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是如何进行文学批评的呢? 本书回溯两千余年的历史,梳理汗牛充栋的文献,总结出三种最能体现传统文学批评精神的方法,即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以意逆志”法、受学术传统影响的“推源溯流”法,以及受庄禅思想影响的“意象批评”法。又探讨选本、摘句、诗格、论诗诗、诗话、评点六种批评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体用兼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整体把握与研究,将其隐而未彰的体系重显出来,并将这一体系不断完善、丰富的历史呈现出来,在重显与呈现的过程中,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意义。

揭秘唐代仕途起点,洞悉文官晋升真相

《唐代基层文官》

赖瑞和 著

一个唐代年轻人在取得了做官最起码的资历后,可以担任怎样的官?有哪些基层入阶官职可供选择?各官职的入仕条件如何?仕途前景如何?职务又如何?这些问题在初习唐史时往往使人感到极为困惑。本书着眼于此,精选唐代几种最常见的基层文官,秉持“在传记中考掘制度史”的原则,从唐人的生平经历、从众多唐人的官历着手,详考唐代基层文官的各个面貌,以厘清唐人刚出来做官时的一些实况,特别是他们的入仕条件、仕途前景和职务等细节,对理解唐代士人的仕宦生活大有助益。

全书共分七章。前五章分别探讨了京官(校书郎、正字)、县官(县尉)、州官(参军、判司),以及幕府官(巡官、推官和掌书记)等四类八种唐代基层文官,第六章则综合讨论这几种文官的共同课题,诸如俸钱、任期、办公时间与假期等,最后一章描绘出两幅唐代基层文官的“理念型”(ideal type),可与史书所见真实唐史人物做比较。

探索唐人任官的规律与特色

勾勒唐人仕宦的典型模式

《唐代中层文官》

赖瑞和 著

唐代士人在担任过如校书郎、县尉、参军、掌书记等基层文官之后,又可能升任到哪些中层官职呢?

本书分章详论了唐代士人经常出任的几种核心中层官职,其中包括京官七种(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遗、补阙、员外郎、郎中),县官一种(县令),州府官一种(司录/录事参军),以及幕府官一种(判官),将京官、地方官与幕府官这三大职官系统结合起来,横向考察,涵盖面广,并且留意唐前后期的差别,阐明了这几种官职在唐代政府架构和士人官历中的意义与位置,进一步呈现出唐代士人任官的典型模式。

阐释唐代高层文官的复杂官衔

动态呈现唐王朝的权力运作

《唐代高层文官》

赖瑞和 著

唐代有五大类高层文官和使职——宰臣、词臣、史官、财臣及牧守,他们是唐代最接近皇帝皇权,最全面掌控国家财赋,以及在地方上治理百姓最重要的官员。高层的职事官,在唐代经历了“使职化”的过程,从普通的职事高官,演变成皇帝的特使。在这种体制下,皇权得以进一步扩张。

本书通过个案分析,细致解读官员履历材料,探讨高层职事官在唐代经历的“使职化”过程, 阐释唐代高层文官复杂官衔的特征和深层意义,对唐代的政府架构及其权力运作方式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动态的理解,并且使读者深入体会唐代士人宦途沉浮的实态。

一本书说清唐代读书人的考公升迁之路

《唐代铨选与文学》

王勋成 著

在唐代,无论及第举子还是旨授官,皆须遵守一定的守选规则,守选期满后经过铨试,方可授官。这便是唐代选官的铨选制度。

本书全面论述了这一庞杂而繁琐的选官制度及其相关问题,详细分析了唐代士人如何通过吏部铨试进入仕途,以及在职官吏如何进行铨选,生动展现了唐代士人在求仕途中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历程,并从整个唐代选举体系的角度考察了铨选与文学的关系,发学界积年之覆,填补空白,是史学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北宋文化史述论》

陈植锷 著

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往往在文化构成各个层面的交汇处得以体现。作者治北宋文化史,而以“宋学”为纲领,深入探讨了传统儒学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及其对同时代其他文化层面的渗透和影响。

本书比较全面地剖析了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的各个阶段,揭示了宋学若干重大主题和以议论精神为主的宋学基本精神,论述了宋学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等北宋文化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了北宋社会文化中无所不在的宋学及其时代精神。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列文森久负盛誉的代表性著作

一部关于中国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经典巨著

全新中文译本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中华学术·有道)

[美]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著 季剑青 译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列文森久负盛誉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为三卷,视野广阔,目光如炬,既对儒教/儒家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皇权、官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又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以及儒教在历史进程中的沉浮,洞见迭出,启人深思,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美国汉学家 “文本考古学”经典之作

“活”的宋代史学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考文本细节,恢复宋史资料原貌拨道统迷雾,还原宋朝历史真相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

[美] 蔡涵墨 著

道学作为儒家学说的新发展,其在南宋的兴盛,不仅对南宋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波及到当时及后世史家对宋代历史的书写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

本书利用“文本考古学”的方法,通过对史料的详读、对比、考证,发现受自身道学立场的影响,南宋及后世史家在书写宋史时,对史料进行增删、改易,使得传世史料具有浓厚的道学色彩。卸下层层包裹的道学“严妆”,南宋史料书写的历史情境得以复原,宋史资料原貌得以恢复,南宋历史中重要人物如秦桧等的丰富面相得以呈现。

“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证之以实物”

回归传统,还原语境,发现中国文学自己的历史

“第五届思勉原创奖”获奖成果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

吴承学 著

中国古代文体学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体裁、体制、风格、语言特征、章法结构等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古人、今人,作文行事都讲究“得体”,可以说文体学是渗入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门学问,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近代以来逐渐式微的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回归,也昭示着古代文学领域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话语体系的回归。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力主回到中国文体学语境来发现中国文学自己的历史,分别从学科论纲、文体史料学、文体分类学、研究方法、文学风格学,以及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观念、理论及论著等方面出发,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征引翔实,论证周密,结构精严,解决了诸多难点及关键性问题。研究方法上,提出在继承古典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证之以实物”,建立具有现代意义与学术高度的中国文体学,并在本书中躬践行之。本书既有文体学的理论建构,又有文体学史的多元考察,宏观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发展轨迹,是文体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

着眼科举,还原一代士人的生活、思想与情感

贯通文史,复活唐朝社会的风尚、音响与色彩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 著

本书在梳理唐代科举制度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述唐代取士各科,如明经、进士、制举等的情况,考察了唐代科考的科目设置、内容沿革、贡举、举子行卷、放榜宴集等活动,探讨了科举制度对当时文学风气、社会风尚等的影响。其以史学与文学研究结合的办法,综合考察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研究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并着力重现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在研究史上开一时风气之先,影响深远。

揭示服饰背后的权力、学术背后的利益

探究礼制与政制、学术与权力的微妙关系

《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

阎步克 著

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在书中围绕《周礼》六冕制度及其对历代冕制的影响,探讨了服饰礼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他指出,六冕并非真实的周朝礼制,而是《周礼》的建构,具有“君臣通用”的特点;后代各王朝在宗经、复古思潮推动下,重新采用古冕,同时从尊君、实用出发,立足现行品位结构而调整古冕等级,理性化与世俗化倾向最终导致了“服周之冕”的低落。《周礼》六冕的兴衰变异,折射出了服饰与权力、学术与政治在传统中国的复杂关系。

实证为骨,思辨为魂,十七篇雄文重构辽金史脉络

贯通人类学、考据学与制度史,

照见千年前北方民族的政权演变

《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

刘浦江 著

本书是刘浦江先生在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方面的自选集。所收十七篇文章无不注重选题的重大意义与“难度系数”,以宏通坚实的文献学功底为基础,综合运用契丹文字、出土碑刻、文化人类学等多种研究资料与方法,不仅展示出作者极为深厚的考证功力,更揭示了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丰富历史背景和深刻思想意涵。本书主旨明确,选录严格,久负盛名,是刘浦江先生的代表作,业已成为辽金史研究领域的必读经典。

在“正统论”与“华夷观”中洞见中华政治文化基因

揭示中国历代王朝的合法性密码

突破断代枷锁的学术范式革命,

重现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深层逻辑

《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

刘浦江 著

本书收集刘浦江教授以正统论、华夷观透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系列论文,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抓住历代正统论、德运说、华夷观念等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本书眼光独到,论证精审,呈现出宽广的学术格局。本书还收入刘浦江教授的三篇四库学论文,皆是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深度挖掘的文献学研究作品。

刺痛人心的中国海军史

《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

马幼垣 著

海军史是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特殊部分。伴随着中国海军的诞生、成长,近代海军史凝结了中国抵抗外来侵略、寻求民族自强的艰辛探索,同时又有诸多谜团,众说纷纭。本书以世界海军史的宏阔视野,以“靖海澄疆”为评价尺度,以“扎硬寨,打死仗”的研究方法,广泛利用海内外史料,以极热心肠和极冷目光,重评中国近代海军史,内容涵盖清季海军的创建、民国海军的发展和抗战时期海军在香港的表现等问题,并对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作出观察。

本书提供了全面的蒙元史研究视角

读完本书,可以构建出对元朝历史的基本完整的认知框架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萧启庆 著

本书收录了台湾“中研院”院士萧启庆先生亲自选定的其在蒙元史研究领域较具代表性的论文二十余篇,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族群文化和人物等方面对蒙元历史进行了深入探索。不仅在微观考察方面多有突破,解决了相关领域诸多疑问,进而成为了学术上的定论或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而且十分重视对元朝政权性质、历史定位这样具有宏观色彩问题的关注;不仅考察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性,同时也高度重视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延续性和同一性,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有重要意义,是蒙元史研究的必读之作。

文学史、思想史与制度史的三重透视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朱刚 著唐宋“古文运动”在文学史、思想史、儒学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本书在对“古文运动”既往研究的框架与范式作出谱系式梳理的基础上,标举“士大夫文学”,敏锐地抓住了唐宋“古文运动”与此前、此后文学“运动”的不同,强调科举制度产生的士大夫精英构成的唐宋社会与文学的特殊性,对古文运动重作定义,对其发展历程重作分期,着重阐明如“古文运动”与新儒学、贤良进卷、苏辙与“古文运动”的关系等命题,新意盎然,胜义迭出。

来源:中华书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