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暗能量确实正在减弱!ΛCDM模型已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8 13:19 1

摘要:宇宙学要出大事了!还记得去年(2024年)暗能量可能正在减弱那事吗?现在几乎要实锤了。就在上个月(2025年3月),暗能量光谱仪(DESI)团队公布了他们最新的观测结果,通过对1870万个天体进行光谱分析,这次他们将结果的置信度直接干到了4.2σ,虽然仍没到5

宇宙学要出大事了!还记得去年(2024年)暗能量可能正在减弱那事吗?现在几乎要实锤了。就在上个月(2025年3月),暗能量光谱仪(DESI)团队公布了他们最新的观测结果,通过对1870万个天体进行光谱分析,这次他们将结果的置信度直接干到了4.2σ,虽然仍没到5σ的黄金标准,但在天文学上这已经很有说服力了。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出现,目前的ΛCDM模型已经岌岌可危,难道说如今的宇宙学标准模型真的要被改写了吗?

自打20世纪末人们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后,科学家们提出了暗能量模型。虽然我们不知道宇宙为什么会加速膨胀,但是如果在模型中引入暗能量,它确实可以很好地解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不过虽然这个模型很成功,但由于我们的观测限制,它还是留下了许多细节问题,比如暗能量的具体分布是怎么样、它的密度会不会随时间变化等等。

对于这些细节,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之前,人们通常会基于“均匀且各向同性”这个“宇宙学第一原理”来假设,就是先假定暗能量是均匀分布恒定不变。基于宇宙学常数(Λ)的“ΛCDM模型(Lambda Cold Dark Matter model)”便是在该假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目前最简单最主流的模型,因此也被称为宇宙学标准模型。正常情况下,随着空间的膨胀,宇宙中物质和能量的密度应该减小。但暗能量不同,在该模型中,有多少空间就有多少暗能量,它的密度始终不变。

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暗能量密度并非恒定不变,而是会随时间与空间发生变化。这类允许暗能量密度动态变化的模型,被称作 “动力学暗能量模型(Dynamical dark energy model)” 。

“暗能量到底会不会变化?”“宇宙究竟符合哪个模型?”搞清楚这些问题是暗能量光谱仪的首要科学目标。

暗能量光谱仪是一种针对遥远星系光谱进行测量的设备。不同于欧几里德(Euclid)那种侧重于拍摄星系形态的望远镜,暗能量光谱仪主要是针对星系的光谱进行分析,可以说是目前最先进的光谱巡天项目。光谱的好处是可以通过红移来计算每个天体与我们的距离,同时也能进一步推算出天体之间的距离,非常适合研究宇宙膨胀。所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暗能量光谱仪团队计划在5年内测量大约3000万~4000万个星系的光谱,最终绘制出一幅超过200亿光年的星系地图。

2025年3月19日,暗能量光谱仪团队发布了一系列论文,这些论文基于了前三年的观测数据 (DR2),对暗能量模型进行了精确约束。他们是怎么做的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测量宇宙不同时期重子声学振荡(BAO)结构的大小来推算宇宙的膨胀速率。

关于什么是重子声学振荡,之前我们专门做过一期。简单说,它是宇宙形成之初,重子物质(比如质子、中子等)它们在光子辐射压的推动下形成的泡状结构。后来,重子物质形成了一个个星系,这些泡状结构便烙印在了这些星系的分布上。由于这些“气泡”诞生于宇宙的极早期,所以随着空间的膨胀,这些泡状结构会变得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只要能测量出不同时期“气泡”的大小,便能计算出宇宙在不同时期的膨胀速率。当然,具体计算还会结合一些超新星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数据。

去年(2024年),第一批数据的结果首次表现出了暗能量有减弱迹象,但当时不少人怀疑可能是数据误差的原因。这次,当第二批数据出来后,结果再一次证实了该发现。

假如暗能量真的越来越弱,那这意味着今天的很多宇宙学结论都要跟着修改,比如像什么可观测宇宙的大小、宇宙的年龄甚至是宇宙的命运。毕竟,先前我们认为宇宙的膨胀是越来越快,宇宙各个星系之间早晚会因为相互超光速远离而成为孤岛,但是现在来看,随着暗能量越来越弱,宇宙加速膨胀的势头应该会减慢,甚至于停止。

从数据量来说,这次的数据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数据量是之前类似项目(比如SDSS)的10倍以上,红移覆盖范围达到了4.2(也就是涵盖了大约200亿光年的范围),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大、最精确的重子声学振荡数据集。基于这份数据研究团队发现,相较于传统的ΛCDM模型,有一个暗能量模型貌似提供了更好的描述,它就是“w₀wₐCDM模型”。

稍微解释下这个模型。在宇宙学中,物质密度(ρ)随宇宙尺度(a)的变化可以通过状态方程w来描述(模型名字里那两个“w”指的就是它)。

在传统的ΛCDM模型中,暗能量的w值始终等于-1,也就是密度永远是固定的。但是在这个模型中,暗能量的密度是随时间变化的,也就是w会随宇宙尺度因子(a)变化,对应了下面这个式子:

这里“w0”代表当前宇宙的暗能量;“wa”是基于宇宙尺度因子(也就是宇宙不同时期)的暗能量。如果套用该模型,传统ΛCDM模型的w0=-1,wa=0(因为它不随时间变化嘛,相当于没有第二项),它对应的这个图中两条虚线交叉的位置。

然而在新模型中,不管新数据和哪种数据集组合,它们的结果都偏离了传统模型的预测。它预示着当前宇宙的暗能量w值是大于-1的(w0 > -1),而wa值小于0(wa ),这意味着暗能量的密度确实正在随着宇宙的膨胀而变小,也就是暗能量正在减弱。该结果的统计置信度普遍高于3σ,最高甚至达到了4.2σ。

尽管新模型在解释观测数据方面展现出了一定优势,但它目前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它仍然没有解决“哈勃冲突”问题,就是通过哈勃、JWST测得的哈勃常数和基于CMB测出来的结果总是存在偏差;还有它在某些情况下会表现出“幻能量(phantom)”行为(w),也就是之前我们讲“大撕裂”时候提到的那种“超级暗能量”——暗能量密度随时间指数级增大,该行为对我们的宇宙来说不太合理;此外还有它的这种参数化形式,感觉只是为了拟合观测数据而用的一种灵活的参数化方式,缺少对应的基础物理模型,这就使得该模型的物理意义不够明确,等等之类问题。

这些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总的来说,目前的标准模型(ΛCDM模型)有问题这是没跑的,毕竟当初引入宇宙学常数 (Λ) 这事本就突兀,属于是无奈之举。尽管它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在解释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和演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后来观测数据的不断丰富和精确,它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然而新模型(w0waCDM模型)作为一种对暗能量描述的替代方案,虽然在观测数据拟合时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就目前而言,断言它能取代ΛCDM模型成为新的宇宙学标准模型,那还为时尚早。但不管怎样,暗能量光谱仪的这批新的观测数据无疑是有价值的,毕竟它为今后模型的修正工作提供了关键的线索和方向,有助于不断优化和完善我们的宇宙学模型。

[1] DESI Collaboration. Extended Dark Energy analysis using DESI DR2 BAO measurements. arXiv preprint arXiv:2503.14743. (2025)

[2] DESI Collaboration. DESI DR2 Results I: Baryon Acoustic Oscillations from the Lyman Alpha Forest. arXiv preprint arXiv:2503.14739. (2025)

[3] DESI Collaboration. DESI DR2 Results II: Measurements of Baryon Acoustic Oscillations and Cosmological Constraints. arXiv preprint arXiv:2503.14738. (2025)

来源:Linvo说宇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