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以332万辆的成绩,成功超越了德国,成为了全球出口量第二的国家;2023年,凭借超522万辆的数据,中国汽车出口量也超越了日本,凭借百万辆的优势,成功登顶。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以332万辆的成绩,成功超越了德国,成为了全球出口量第二的国家;2023年,凭借超522万辆的数据,中国汽车出口量也超越了日本,凭借百万辆的优势,成功登顶。
70载风雨兼程,中国汽车工业从最初的 “蹒跚学步”,一步步发展到如今的 “昂首向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合资到自主、从落后到领先的蜕变,而在如今这个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汽车工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输出”的历史性跨越。
作为这一进程的先行者与破局者,奇瑞汽车以连续22年蝉联国品牌乘用车出口冠军的硬核成绩单,为中国汽车从“大国制造”向“强国智造”转型提供了教科书级的范本。
2025年一季度,奇瑞集团出口量突破25.5万辆,平均每30秒即有一辆“奇瑞造”驶向海外市场。而截止今年3月,奇瑞全球用户累计超1630万,其中海外用户超过470万,占比近30%。
这一数据背后,不仅是奇瑞深耕全球化的战略定力,更是中国汽车产业系统性崛起的重要标志。
奇瑞全球化的“加速度”
奇瑞的全球化成就,首先体现在其持续突破的出口数据中。
2024年,奇瑞全年出口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达114.46万辆,同比增长21.4%。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去年中国汽车总出口量达585.9万辆,这意味着几乎每5辆出口汽车中就有一辆是奇瑞。
更重要的是,奇瑞的出口规模和全球化进程,并未就此止步,反而以惊人的“加速度”不断突破新高。
数据显示,今年3月,奇瑞集团出口汽车86,414辆,占当月销量40.2%,今年1季度,奇瑞集团出口255,465辆,同比增长34.2%。
与此同时,在“去全球化”“贸易壁垒”“地缘政治”等不利因素大行其道的全球市场背景下,奇瑞不但出口规模突破新高,更是在全球“遍地开花”。
2月19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配备了XWD智能城野系统的捷途自由者(T1)全球首发上市;2月23日,星途揽月C-DM 全球预售同样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开启;3月26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发布了OMODA 5和JAECOO 7车型的四款新车……
截止目前,奇瑞旗下产品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例如,星途揽月在沙特预售单日订单破千,瑞虎5X全球累计出口超100万辆,成为中东家庭首选的“国民车”。
这些数据背后,是奇瑞以技术为矛、以本土化为盾的全球化战略。正如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所言:“中国汽车出海不是简单的贸易输出,而是技术、品牌与文化的系统性突围。”
“奇瑞造”的全球密码
能够做到中国汽车出口“一哥”的位置,对于奇瑞来说并不容易。
奇瑞的全球化之路始于2001年向中东出口的10辆风云轿车,但其真正的破局在于“技术立企”的战略转型。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奇瑞正处于初创时期,中国汽车工业也正起步,尹同跃却非常清楚,想要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民族汽车品牌,就必须死磕技术,特别是发动机技术。所以,奇瑞便花了近3千万美元,从福特手里买来了被淘汰的发动机生产线,学习并吸收了国外领先的发动机技术,为后来发动机技术的层层迭进奠基。
而在中国汽车产业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关键时期,奇瑞也通过“瑶光2025”计划,成功构建了覆盖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智舱、大卓智驾和银河生态的五大技术矩阵,每年研发投入超200亿元,其中50%用于基础科学和原始创新。
其实技术为王是汽车行业普遍共识,车企也大多重视技术研发,在技术上寻求领先,但区别于其他车企盲目追求技术参数的突破和先进,奇瑞技术研发的出发点是为了让用户用上更好更久的产品。
在技术领域的持续投入,也为奇瑞带来了显著成果:连续七年斩获“质量奥林匹克”ICQCC金奖,2024年成为J.D. Power IQS/SSI/APEAL三项大奖的“自主品牌三冠王”。
如果说“技术立企”,让奇瑞实现了海外“规模扩张”的话,那么奇瑞所践行的“四个开发”战略(法规开发、产品适应性开发、竞争力开发、差异化开发),则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输出”的转型,更成为奇瑞能够扎根海外的关键。
以法规开发为例,针对欧盟碳排放法规、东南亚安全标准等,奇瑞建立全流程合规体系,例如为满足欧盟2035年燃油车禁令,提前布局混动与纯电技术;
以产品适应性开发为例,奇瑞在俄罗斯极寒地区采用低碳镀锌钢板强化车身防锈,针对中东沙漠环境优化发动机散热系统,为南美山区提升动力总成爬坡性能;
以竞争力开发为例,奇瑞通过模块化平台降低研发成本,例如鲲鹏混动技术适配多国能源政策,实现“一平台多市场”的快速响应;
以差异化开发为例,奇瑞在西班牙推出EBRO S700车型,融合欧洲设计美学与奇瑞三电技术,实现“欧洲品牌、中国内核”的定位突破。
可以看到的是,奇瑞的全球化不是单边扩张,而是构建“技术-品牌-供应链”协同网络。
“四个开发”战略,也使奇瑞成功打破“低端标签”。例如,瑞虎8在俄罗斯高端市场售价突破50万元,星途揽月在中东售价达百万级别。
针对不同市场,“因地制宜”地实现从技术到产品、从价值到标准的Local化,是奇瑞全球化进程能够不断加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哪里,为哪里”
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是整个世界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传统跨国车企的全球化剧本,往往带着新殖民主义的底色:资本碾压、技术封锁、利润虹吸。
然而,近几年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贸易壁垒的持续加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正深刻影响着全球的汽车产业。新背景下,传统跨国车企的出海经验,已成为过去式,中国汽车出海必须寻找到一条全新道路。
奇瑞摒弃传统“掠夺式”扩张,坚持“在哪里,为哪里(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的共生理念,为中国汽车的全球化打造了新范式。
2024年,奇瑞与西班牙EV Motors合资重启EBRO品牌,成为首个在欧洲设厂的中国车企。该项目被两会发言人娄勤俭誉为“中西合作典范”,其成功逻辑在于:
技术输出:奇瑞提供新能源平台与智能制造经验,埃布罗贡献品牌历史与渠道资源,首款车型EBRO S700采用奇瑞纯电技术,续航达600公里,售价3.5万欧元,直接对标大众ID.4;
低成本高效整合:利用巴塞罗那原有工厂设施,投入减少30%,却创造千余就业岗位,推动当地汽车产业升级,贡献西班牙GDP增长2.3%;
文化融合:车型设计由西班牙团队主导,车内交互系统支持加泰罗尼亚语,上市即获《国家报》盛赞“复兴了西班牙工业骄傲”。
奇瑞在海外市场的成功,本质上是“中国智慧”与“本土需求”的深度融合。无论是巴西总统将瑞虎8作为竞选专车,还是伊拉克士兵因奇瑞品牌对中国团队放行,都印证了“品牌即文化”的全球化真谛。
在奇瑞看来,汽车的出海,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的出海,中国汽车要在海外成为百年老店,简单的贸易行为并不可取,需要深入社区、深入社会,从方方面和当地进行融合。
比如,奇瑞在巴西、埃及等10国建立生产基地,本土化率超60%,直接创造超5万个岗位,例如埃及工厂带动当地钢铁、橡胶产业链升级;2024年奇瑞发布首份ESG报告,投入350万美元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合作开展生态保护,五座工厂获“国家级绿色认证”;在印尼推出伊斯兰教义定制版车型,车内配备礼拜方向指引,在中东增设“斋月服务通道”,提供24小时应急维修……
这种“施肥者”角色,使奇瑞连续入选《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并成为中东多国政府首选的公务用车供应商。
奇瑞所提倡的“在哪里,为哪里”,不止局限于通过建立合资品牌、属地化建厂,为当地人民提供更多就业、培养汽车产业人才,更多的还是上升到企业发展理念。毕竟,打造好的口碑,才是一家车企能够在当地发展的长久之道。
奇瑞的全球化征程,是中国汽车从“规模扩张”到“价值输出”的转型缩影。其以技术为矛、以本土化为盾、以共赢为魂的“出海范式”,不仅为行业树立标杆,更证明了:中国汽车强国之路,必然是技术自主、生态共赢、文化共生的系统性崛起。
未来,随着更多“奇瑞式”企业走向世界,中国将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者,书写从“大国制造”到“强国智造”的新篇章。
来源:新车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