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回归理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8 13:13 3

摘要:一周前,还在自习室备考的她接到了一个电话。经过两轮笔试、三轮面试,她在与诸多研究生的同场竞技中突围,斩获了一家上游房地产公司的offer。在准备考研的同时,她在妈妈的帮助下投出了上百份简历,这是她最心仪的一家公司。

2024年11月16日,安徽阜阳,大学生求职者在秋季校园双选会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视觉中国 图)

更容易考上的大趋势之下,考生们反而不再对考研趋之若鹜。

撰文|李彤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倒计时日历上写着“59”的那一天,苏雨墨决定放弃考研。

一周前,还在自习室备考的她接到了一个电话。经过两轮笔试、三轮面试,她在与诸多研究生的同场竞技中突围,斩获了一家上游房地产公司的offer。在准备考研的同时,她在妈妈的帮助下投出了上百份简历,这是她最心仪的一家公司。

和苏雨墨一样,考研、找工作“两手抓”,已经成为这一代考生普遍采取的策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愿意在考研上孤注一掷。甚至连一向是考研热门的理工科也是如此。考研人数已经连续两年下降了,结束了之前连续8年的上涨。

本科为工业工程专业的秋林记得,他们班48名学生,2024年年初,有一半人填写了考研志愿表。可等到去年12月考试那天,全班加上他只有两个人走进了考场。“我身边有好几波弃考潮,去年年初不少人转向考公,6月有人因找工作放弃,9月报名前一波人放弃了,考研前又有一批人弃考了。宿舍4个人最后3个人考公,只有我一个人考研。”

与考研热降温相对应的,是国家研究生的持续扩招,硕士点增加,招生人数上涨。考研国家分数线也首次全面大幅下降,除军事学外,所有学科门类总分线均下降6分~15分;经济学、文学、理学、管理学、工程管理降幅最大,为14分~15分。

考还是不考?

站在拐点的人都曾停下脚步冷静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研究生才值得读?

行业风向标

放弃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收到心仪公司offer的时候,苏雨墨已经为备考砸进去几万块钱了,桌子上堆起了半米高的教材。

沉没成本让她纠结,但她也清楚,自己对做学术没兴趣,最初选择考研,也是为了更好地就业。

还没开始备考时,苏雨墨就注意到了“本研倒挂”的现象,多所高校研究生数量超过本科生,学历在就业市场上不断贬值。本科就读建筑类专业的她,想继续留在房地产行业,她觉得,或许考上一个更好的985院校,自己会有更多机会,将来公司也会抢着要。

不过这只是她的设想,那份offer令她十分心动,她决定亲自去探探市场真实的就业现状。

一周的时间里,她咨询了六七位处于不同阶段的研究生学长学姐,“本科院校的、目标院校的,还有考研培训机构的”,没想到“行业很不景气,研究生就业也这么难”。

辅导班里的研究生前辈几乎都在筹备转行,一半人在考公,有一部分人在读博,还有人全职留在了教培机构,“如果行业足够好,他们肯定不会留在这里的”。苏雨墨认识一个非常优秀的学姐,本以为她拿到各大房地产公司的offer是手到擒来,结果秋招开始两个月后她还是零offer。

“现在想来,读研好像只是多了3年空窗期而已。而且如果不打算转行,我现在拿到的薪资和研究生毕业的人几乎没有区别。”苏雨墨说。

智联招聘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硕博学历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44.4%,低于本科生的45.4%。高学历低就业率的“学历倒挂”现象,在非“双一流”高校中更为严重,硕博毕业生offer获得率,比同类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低10.7%。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李锋亮长期跟踪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他也发现,2022年,国内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收益率首次出现下降,这意味着研究生学历的增收不如以往,“这是连续两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下降的主因”。

2024年12月21日,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点现场。(@视觉中国 图)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现状自然成为了考研的风向标。处于时代风口上的专业,仍旧保留着读研的优势。

2024年底,备考人工智能研究生的刘家梁收到了华为软件开发岗的offer。工作地点是华为新建的园区,定岗14a(全年收入40万元左右),这是应届生中相当高的水平,未来的晋升路径也很明确。

几乎遵循着和苏雨墨一样的决策路径,刘家梁最终却决定放弃offer,继续专注于考研。

刘家梁告诉本刊,在浏览了各大公司的招聘要求,以及社交媒体上人工智能硕士毕业生的经验帖后,他发现“在算法工程师这一岗位上,国内领先的公司大多要求应聘者具有硕士学历,如果是本科,也要发表过高质量论文,有足够优秀的项目经验。”

“本科生其实很难有机会参与有亮点的项目,这需要我用读研的3年去积累。我选择了专硕,能同时接触学术界和产业界,有更多机会锻炼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长期竞争力。华为的offer虽然很好,但这是一个变化很快的世界,AI技术正在快速爆发,我还是希望趁年轻接触更前沿、更有创造力的知识。”刘家梁说。

学计算机赚钱,但与我无关

当询问为何要考研时,从工业工程跨专业考到应用心理学的秋林讲到了心理学上的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我能够找到稳定的工作、赚钱、拥有较好的学历,这是外部动机;而我非常喜欢这个专业,还想继续深造,这是内部动机。我身边的同学纷纷放弃考研多受外部因素影响,而我跨考主要是因为我喜欢”。

不少和秋林一样的跨考生,都希望借考研实现转行,重拾自己的热爱。

从计算机专业跨考到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陈鹤就是其中一个。她花了8年时间,才终于走到了自己的赛道。

故事从高中讲起或许太长,但陈鹤的确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讨厌理科了。过去,她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家里人做的。她从小就喜欢读书,语文成绩一直很好,高中文理分科时,母亲觉得选理科方便找工作,她选择了理科,成绩直线下滑。报考大学时,她想学文科,但只超一本线几十分的成绩让她“非常尴尬”,为了不浪费分数,她又在家人的建议下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学习不喜欢的专业非常痛苦,大学她挂了3次科。因为看不懂代码,她只能在期末找室友辅导作业。相反地,在学校图书馆的借书排行榜上,她排到了前30%。

读研时,陈鹤在图书馆看书。(受访者 供图)

陈鹤决定跨考到文科。这一次,她坚决地拒绝了每一个亲戚的建议与否定。第一次失败了,再来。2022年,她终于如愿。

备考的过程中,陈鹤切身感受到了热爱的重要性。

她坦言,自己向来拖延,并非擅长学习的人,而且大学4年让她对学习产生了心理阴影。可学习文学时,她发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尽管制订好的计划也总是完不成,但她还是会“在不经意间就想多看点书”。

她会因为一段历史知识而震撼。备考中国文学史时,网课老师讲到六朝时期的嵇康和阮籍身处乱世之中,阮籍独自驾车前往深山老林,只为放声大哭一场。这个故事让在记笔记的陈鹤愣了一下,虽然痛苦无法比较,她却记下了和历史心灵相通的感受。那时,图书馆用隔板隔开了每个人,狭窄的格子间里,她突然觉得没有那么孤独了。

刚考上研时,陈鹤看到一张各个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薪资水平的统计图。“从最赚钱的行业跨到不赚钱的行业。”她忍不住自嘲了一下。而今年她就要毕业了,数据变成了她切实的体验,招聘软件主动推送的工作都是客服、销售、主播,她尚未找到心仪的工作。

而在原本的计算机专业,哪怕专业课挂过科,也依然能找到薪资不错的工作。但陈鹤并不后悔,她语气果断地告诉本刊,“虽然计算机行业很赚钱,但这件事情与我无关。如果为了收入让自己的人生不快乐,我认为没有意义”。

她享受3年读研的每一天,虽然也为就业焦虑,并且知道以后的工作很难与文学完全相关,但她仍想用心完成那篇在求职市场毫无用处的毕业论文,“对我热爱的文学有个交代”。

陈鹤说:“我贫瘠而无趣的生活里,文学是我唯一称得上喜欢的东西,这种热爱超过了一些世俗的看法,如‘不好找工作’‘文科没有用’‘赚钱很少’。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事情没有意义了,就像鲁迅在《野草》中传达的:人生就是一场虚无,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道向何处去,但是仍然要走在路上,只有走下去才能找到意义。我们也只是普通人罢了,为什么不听从自己的内心,想一想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呢?”

秋林也有类似的感受,各学校公布了2025年的招生计划后,他看到原专业大幅扩招,目标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却缩招了一半。辅导员诧异他为何不留在原专业,告诉母亲自己的选择时,母亲也困惑“考这个专业有什么用?”

但秋林也从没后悔过。用一年的时间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痛并快乐着,哪怕初试结束,他仍津津乐道地和本刊分享心理学中很多有趣的实验效应。以前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但一年的备考让他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我有能力全身心投入,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只做当下不后悔的决定

“如果选择读研只是为了获得一份更好工作的话,我会劝他们不要读研了。就业市场千变万化,很多人读研毕业找的工作都不如原来本科毕业找的工作,最后会更后悔。”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读研二的李强,时常收到考生们的咨询。

他经历过两次考研。

读研期间,李强在拍摄课堂小组作业。(受访者 供图)

第一次,2020年,还在读本科的他发现班级里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考研,他也“盲目从众”,开始复习。5个月的反复怀疑后,他选择放弃考研,成了班级里唯一一个“半途而废”的人。

第二次,2022年,他放弃了央企的稳定工作,在工作一年后裸辞考研,成功考到广播电视专业。

和应届生考研的心态很不相同,工作后考研的人对读研这件事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考虑。

本科毕业后,李强来到一家建筑类央企工作,作为单位里为数不多的文科生,他在公司里很受欢迎,工作顺利。这曾是学生时代的李强渴望的生活。那时,他是个时常焦虑的人,“总是一边怀念过去,一边着急未来”,他特别想在踏入社会之前“把一生都预设完毕”,知道30岁、40岁,甚至80岁,自己都会在做什么。

但工作半年后,李强开始迷茫了。

所在职位的晋升空间狭窄,而且工作很像温水煮青蛙,虽然清闲稳定,但绝大多数任务都是琐碎的事务,“学不到什么东西,如果在这待三五年再出去,我不会有任何竞争力”。他不喜欢受束缚,更无法忍受过一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他还想再试试过不一样的人生,而重回校园是最好的选择,工作容不得半点差错,校园却能张开一把“巨大的保护伞”。

因此,在2022年“惨烈”竞争的考研季,裸辞的他不但不焦虑,反而很享受。他回到学校附近租房考研,才恍然发现,曾经生活了4年的校园里原来长着一排特别美丽的枫树。

读研期间,相比于为提高绩点“病急乱投医”的研究生同学,李强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告诉本刊,“我看重的是高校提供的试错空间,以及好的‘平台’和‘资源’”,这是本科直接升学的同学鲜少会说出的话语。选择导师时,他没有选择学术大咖,反而选择了手里项目多、业界资源多的导师。

他没有预设自己毕业后一定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可享受当下的心态反而让他开始了新的人生体验。他偶然结识了一位老板,两人很投缘。如今,李强已经成了创业合伙人,这也是他此前从未想象过的。至于将来究竟成功还是失败,那又如何呢?

他讲起一段有趣的对比。作为十里八乡第一个大学生,他一直是家庭的骄傲。他有一个小一岁的表弟,只考上了大专,是亲戚口中的“负面案例”。可如今,表弟在老家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娶妻生子。他快30岁了,放弃了“好工作”,漂泊不定,没赚到钱,反而变成了“负面代表”。

李强不在意这些看法。他曾看到过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时区。”对每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想清楚为什么要读研,要从中获得什么,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过怎样的生活。

这几乎是每个经过理性思考才作出考研抉择的人的共识。

李强提到,几天前,一位大三的学生曾找他咨询考研事宜,对方试图通过考研改变自己的人生,不知道选什么专业,便去问DeepSeek,学哪些专业最赚钱?“她拿着AI给出的答案,不停地问别人,刚觉得这个专业行了,去问另外一个人,又觉得这个专业不行了。”

李强尝试引导她发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却还是如对牛弹琴一般。最终,李强无奈地结束了和她的沟通。他不清楚这名同学会在2026年的考研季作出怎样的选择,也许那会是更好考上的一年,可未来的路究竟如何,“只能靠她自己去摸索了”。(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苏雨墨、秋林、刘家梁为化名)

来源:Vista看天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