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8年前的淞沪会战中,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地服务队在奉贤南桥集结成立,在之后的十年间出色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任务。时光远去,精神永存。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筹备已久的“战地服务队在奉贤”历史展陈馆正式开馆。馆内陈列众多承载抗战记忆的珍贵展品,向人们展示那段
步入展陈馆,入口处复刻的小报和文稿串联悬挂,在微风中轻轻飘扬,瞬间将人带回到当年学子们走上街头呐喊宣传的场景。随着参观动线向前,一幅《淞沪会战末期攻防态势》尤为引人注目。这幅地图原件背后蕴含重大历史背景。淞沪会战爆发后,根据战役部署,张发奎出任右翼军总司令,下辖第八集团军(由其兼任司令)和第十集团军,负责杭州湾北岸及浦东一线防御,并支援、策应左翼军主攻。
奉贤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许秀明介绍:“第八集团军张发奎的司令部就设在这里。郭沫若先生多次来奉贤,与张发奎商讨这支服务队的组建工作,因此我们将展陈馆设立在当年司令部所在地。”这幅要图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段激烈战斗的历史之门,让人直观了解当时紧张的军事形势与战略布局,以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迫切背景和战地服务队成立的环境。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苏智良表示:“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比如队长钱亦石当时就对张发奎将军说,‘我是共产党员,你怕吗’张发奎回答说不怕。于是钱亦石组建了一支以共产党员为主的战地服务队。”他还强调,“这是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主动对国民党军队开展政治工作的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
据了解,战地服务队于1937年9月25日在奉贤南桥集结成立,并于当天开赴嘉兴训练。10月12日重返南桥,同日秘密成立中共特别支部,先后隶属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和周恩来的直接领导。
展馆中播放着由队长钱亦石作词、队员孙慎作曲的《战地服务队队歌》。这首歌正是他们精神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我党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以及全体队员抗日救亡的牺牲精神和坚强决心意志。再次聆听,仿佛能看到队员们坚定的身影,听到他们激昂的誓言,感受到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一切的壮志豪情。
据史料记载,战地服务队成立时共有34名队员,包括文化界知名人士和部分进步青年,涵盖社会科学家、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音乐家、美术家、戏剧家等职业。最年轻的队员当时仅16岁。尽管身份和专长各异,但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他们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士。
1937年10月29日,战地服务队队员听闻八百壮士誓死守卫四行仓库的壮举后,连夜创作话剧《火海中的孤军》。展馆中还原了当时话剧现场的模型。另一件特色展品是战地服务队手抄报《大家看报》,上面写有“识字的要念个不识字的听”“军民合作歌”等内容。服务队主要任务是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做好军队政治工作和民众宣传动员,发动广大军民团结抗战。话剧《火海中的孤军》在次日上演后吸引了2000多名群众观看。“当时南桥还属于普通农村区域,周边大多是务农的乡亲。”苏智良教授指出,“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通过战地服务队这些贴近民众的演出、演讲活动,极大激发了民众抗战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部分展品来自队员后人的捐赠。这些实物让后人对父辈的缅怀有了载体,也让公众了解到战地服务队在抗日救亡中的巨大贡献。
钱亦石外孙女、冼星海女儿冼妮娜表示:“(大家看了以后)就知道战地服务队在敌后抗日战争中做了多少贡献。改变了我们以往认为敌后难以出力的看法,从展览可见在不同战线都在为抗战出力。我的亲人曾在这里奋斗,我们尽力捐赠了一些物品,如我编写的《黄河大合唱》及相关书籍,所有与我外公和父亲有关的资料这里都在收集,希望能让后人看到并传承。”
杨应彬、郑黎亚之子杨小村说:“印象很深刻,这里讲述我们父母和战友的故事。战地服务队过去因在隐蔽战线工作,宣传较少。奉贤开创这个展陈馆是全国首个,其他地区仅有片段记载,不如奉贤完整。因为战地服务队和中共特别支部正是在奉贤起步。”
馆内这些特别展品,见证了战地服务队在奉贤的光辉历史。它们不仅让我们了解服务队在抗日救亡中的巨大贡献,更让人深刻体会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强大力量。“无论对国家还是市民而言,抗战记忆非常重要。通过纪念馆、陈列馆和博物馆能够加深这段记忆,把历史固定下来。”苏智良教授强调:“希望能充分发挥该展览的作用,重温奉贤的抗战往事,并在研究方面不断深化,为展陈提供更坚实的学术支撑。”
“今天我们组建这座战地服务队历史展陈馆,主要是为了回溯这段历史,让更多人了解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发挥。”许秀明表示,后续,展馆将积极与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区开展合作,组织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讲好红色故事,市民今后可通过预约来此开展学习与教育。
记者:蔡倩雯 蔡范奕 袁雪峰
编辑:何海丹
来源:上海奉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