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贵州黔东南的苗岭深处,一场名为“姑妈篮球”的群众体育活动,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与自由奔放的规则,成为继“村BA”“村超”之后又一现象级乡村文化IP。这项由苗族妇女自发组织的趣味赛事,不仅打破了传统体育的竞技框架,更以“她力量”为核心,将篮球运动与民族文化、乡村振
在贵州黔东南的苗岭深处,一场名为“姑妈篮球”的群众体育活动,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与自由奔放的规则,成为继“村BA”“村超”之后又一现象级乡村文化IP。这项由苗族妇女自发组织的趣味赛事,不仅打破了传统体育的竞技框架,更以“她力量”为核心,将篮球运动与民族文化、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书写了新时代乡村创意生活的鲜活样本。
一、从“返乡团聚”到“全民狂欢”:乡土智慧的创意表达
“姑妈篮球”的诞生源于苗族特有的“姑妈文化”。在苗寨,“姑妈”是对外嫁女儿的亲切称呼。每逢传统节日,她们会带着礼物返乡探亲,而篮球赛逐渐成为姑妈们联络感情、释放活力的方式。与传统篮球不同,“姑妈篮球”的规则极尽自由:允许抱球奔跑、不限制走步、裁判哨声极少,唯一的原则是“不打人、不踢球、不把球抱回家”。这种“无门槛”的设计,让从未接触过篮球的农村妇女也能尽情参与,甚至衍生出“天外飞仙式抢球”“天龙八步式进球”等趣味动作,被网友戏称为“橄榄球式篮球”。
赛事从最初的村寨联谊,发展成覆盖全州的品牌活动。2025年黔东南州第二届“仰欧桑杯”姑妈篮球赛吸引了16支队伍参赛,全网浏览量超31亿次,现场日均观众破万。参与者涵盖20至50岁的乡村教师、绣娘、旅拍师等各行各业的女性,她们身着苗族便装、头戴银饰,在球场奔跑时银铃叮当,将民族美学与运动活力完美融合。
二、文化传承与经济增量的双赢密码
“姑妈篮球”的爆火,不仅是体育的胜利,更是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创新碰撞。球场边,侗族大歌与电子乐混搭,非遗传承人与街舞少年同台;赛事间隙,“背娃接力赛”“两人三足”等趣味环节,将传统生活场景转化为竞技乐趣。同步举办的“姑妈集市”更是热闹非凡:直播间里,腊肉、银饰等“黔货”热销;手作体验区,游客可尝试苗绣、蜡染;美食区则以转发赛事信息兑换地方小吃,实现“流量变现”。据统计,2024年多场赛事带动当地旅游、餐饮消费增长30%,西江千户苗寨年接待游客超46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
这一模式被学者称为“文体旅融合方程式”——以体育为媒介,非遗、美食、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力,构建了以女性为中心的“她经济”生态圈。
三、“她力量”重塑乡村社会图景
“姑妈篮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赋予乡村妇女全新的社会角色。过去,她们的娱乐局限于绣花、跳芦笙舞;如今,篮球场成为她们突破家庭与劳作束缚的舞台。一位参赛姑妈坦言:“打正规赛会被专业球员碾压,但在这里,我们拼一拼也能上场!” 赛事不仅让她们收获健康与友谊,更激发了自信——雷山旅拍师杨芮通过比赛成为家乡代言人,返乡创业的文小花凭借新媒体将赛事推向全国,粉丝超200万。
此外,赛事还成为社区治理的润滑剂。在易地搬迁社区,篮球赛消解了新居民的孤独感,不同民族的女性通过比赛拉近距离,甚至出现“丈夫带孩子、妻子打篮球”的家庭分工变革。正如雷山社区干部所言:“赛事让搬迁户的‘心’真正落户新家。”
四、启示:乡村振兴需要“有温度”的创意
从“村BA”到“姑妈篮球”,贵州乡村体育的持续出圈证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扶持,更需挖掘乡土文化中蕴含的创造力。这些活动以“快乐”为底色,将传统习俗转化为现代IP,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正如《人民日报》所评:“既有古老歌谣在传唱,也有崭新梦想在生长。”
未来,随着赛事规则的科学化(如减少受伤风险)与产业链的完善,“姑妈篮球”或将成为中国乡村文体旅融合的标杆,为全球乡村振兴提供“贵州方案”。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几位苗族姑妈返乡时,抱着篮球奔向球场的那份纯粹快乐。
来源:公社哥一点号